芦山地震两周年:那些人 汇聚起不竭的力量源泉

2015-04-19 11:54 来源:四川日报

    ——写在“4·20”芦山强烈地震两周年之际(下)

    同一片蓝天,同一个地点,同一张面孔。时隔两年,在镜头中定格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表情。

    镜头中的人物是天全县新华乡落改村村民任志珍。

    今年4月9日的镜头中,任志珍穿着一身橘红外套,倚在新房露台的不锈钢栏杆上,脸上洋溢着微笑。在她身后,一幢幢新居进入施工收尾阶段,两层小楼,红瓦粉墙。远处的田间,是绿油油的农作物。

    2013年4月21日的镜头中,任志珍蹲在地震中倒塌的房屋前,看着满眼的残垣断壁,默默流泪。

    灾后重建的700多个日日夜夜,填满两幅照片两个镜头之间的时空距离。从流泪到微笑的表情,述说着的是感动和希望。带来感动和希望的,是重建中感恩 奋进、自力更生的普通民众,是一心为民、务实奉献的党员干部,是大爱无疆、坚守一线的援建人员……他们,汇聚起灾后恢复重建不竭的力量源泉。

    一名党员就是一支火炬

    两年前,在受灾严重的雅安市雨城区中里镇龙泉村,村支书杨才俊第一时间把一面鲜红的党旗插到抗震救灾最前沿的阵地上。

    如今,党旗飘扬的这片土地,“村庄变景区、农田变公园”。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龙泉村融入生态文化旅游经济走廊建设,今年将新发展茶园735亩、猕猴桃653亩,投产后可带动当地农户人均增收3500元。

    3年时间,要完成2251个项目800多亿元的投资,这对广大党员干部是一场“大考”。在基层党建应急集结机制之下,支部紧贴群众、党员带领群众,灾区大地上,哪里有受灾群众,哪里就有基层党组织和党员。

    充分考虑雅安灾后恢复重建实际,省委及时调整充实雅安市、县领导班子,从汶川地震地区选派了一批有重建经验的领导干部充实雅安市、县领导班子,面向重建一线提拔一批领导干部,选派了一批优秀干部到灾区一线挂职。

    省委切实加强灾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强调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组织党员干部挂点帮扶、驻村蹲点,教育引导灾区党员干部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超常努力、超常付出,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带领广大群众奋力推进灾后重建。

     省委书记王东明,省委副书记、省长魏宏带头深入灾区重建一线研究指导工作,灾区党员干部纷纷“到一线去、到最困难的地方去”,176名优秀干部到灾 区一线、357名新录用公务员到村(社区)锻炼;市县乡6400名科级以上干部,结对21万重建户重点帮扶,23600名一般干部职工和普通党员,结对帮 扶26万加固维修户。

    在灾后重建的特殊战场上,一名党员就是一支火炬,一个党组织就是一个坚强战斗堡垒。千千万万名党员汇聚成燎原之火,带领群众一砖一瓦重建家园。

    每天一瘸一拐奔波在工地上的杨福荣,是村民们眼中最美的身影。在落改新村聚居点施工现场,“爱找茬”的杨福荣又一次和工人较上了劲,“你看,这一排没有扎丝。”杨福荣监督工人在钢筋上扎好丝才肯离开。

    杨福荣今年67岁,近30年党龄。灾后重建中,杨福荣被村民选为落改新村代建业主委员会副主任。他每天和工人一起上下班,忙的时候要到晚上11点。“每天必须穿雨靴才能进工地,否则稀泥要淹到脚肚。”村民们知道,患有风湿病的老杨,手指已变形。

    雨城区上里镇庙圷村也有一个老杨。他是庙圷村村支书杨云军。

    2013年9月,庙圷村“水景家园”安置小区动工。从确定重建户、制定安置方案,到规划设计、土地调整、施工协调等,杨云军一一过问,每天至少有 12个小时在工地上巡查,迷彩服上积了厚厚一层灰。安置小区开工后不久,杨云军感觉右臂疼痛,但仍带病工作。半年后,他被确诊为骨头部分坏死。

    “我无怨无悔。”杨云军说,“作为有2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这是我应尽的责任。”    肩负“国家使命”,这是一场“硬仗”,需要机制创新,凝聚 各方力量。雅安市把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灾后重建紧密结合起来,以教育实践活动促进灾后恢复重建,以灾后恢复重建成效检验教育实践活动效果。

责编:郭婧婷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