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21 09:12 来源:工人日报
在郑州市,伴随着城中村拆迁改造力度的加大和城市框架的拉大,数量庞大的建筑垃圾如何“去库存”已成为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一块“心病”。受深圳“12·20”滑坡事故的影响,连日来有关郑州多处渣土山藏安全隐患的消息再次引发各方关注。
消纳能力有限,致使垃圾围城
1月6日,河南当地媒体报道称,郑州市二七区侯寨乡有人私设垃圾场,垃圾车偷倒垃圾,不仅危害当地环境,而且堆积如山的垃圾堵住了当地的人防指挥所,防空洞的洞口已被垃圾填埋。1月11日,又有媒体披露,在京广铁路跨黄河附近,有人正在往黄河里大量倾倒建筑垃圾。
《工人日报》记者梳理发现,自2015年以来,郑州市有关将建筑垃圾乱堆乱倒破坏当地环境造成安全隐患的新闻早已不下10起,以至于当地市民对“垃圾围城”现象习以为常。
数据显示,郑州市每年的建筑垃圾排放量达到数千万吨,2013年甚至达到了1亿吨。而临时性的“建筑垃圾中转消纳场所”却严重不足,八成以上的建筑垃圾需要通过社会消纳场填埋处置。
针对渣土乱象,从2014年年初开始,郑州市城管局相继出台了《郑州市建筑垃圾综合治理工作专项方案》、《郑州市建筑渣土运输管理规定》。2015年5月,郑州市委常委会议明确要求,7月底前要把市内积存的建筑垃圾清完,而从记者走访的一些地点和网友贴出来的情况看,“旧账”仍没算清。
1月12日,记者来到位于中州大道和东风路交叉口东北方向,这里成堆的建筑垃圾如小山般,非常显眼,最高的渣土山甚至达到近10米。附近一位务工人员说,这里曾是都市村庄,2011年拆迁后,成了一个天然垃圾场。“这些垃圾在这好几年了,现在市里查得严,渣土车来倒的是少了,不过眼前这些还没人清理。”
同样在靠近市区西三环的后河卢村,这里建筑垃圾堆成的渣土山干脆紧挨着居民房屋。当地一户居民告诉记者,晚上睡觉都提心吊胆,尤其碰上下大雨,但是没办法,村里不管。
为多赚钱,清运车辆随意倾倒
据介绍,郑州市目前80%以上的建筑垃圾需要通过社会消纳场消化,全区共筹建了20处这样的场地,但仍不能满足建筑垃圾庞大的体量。
而消纳场的选址也并非那么容易,按照郑州市政府下发的文件要求,单个建筑垃圾堆放场地面积不少于100亩,用地的落实、后期配套各环节资金的投入、取得附近群众的谅解和认可等等都是难题。
“一听说要建的跟垃圾有关,群众就直摇头,就是觉得会污染其生活环境。”荥阳市一处消纳场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环境问题大家都很重视,群众工作非常难做,有时候经济补偿都解决不了问题。
2015年,郑州市城管部门在对郑州市中心城区周边139条沟壑进行排查和筛选,选定39条沟壑作为建筑垃圾近期堆放区域,以便躲开居民区,防止受到民众责难。
然而,最大的“矛盾”还在源头上。在郑州,开发商为了成本最低化,往往将建筑垃圾清理工作交由清运公司。而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最大化“趟次”,渣土车司机往往随意将垃圾倾倒在路旁、桥下、郊区等地,更有一些私营公司的渣土车司机,会选在相对“安全”的四环外甚至黄河滩区进行倾倒。
2015年8月,郑州市城市管理局相关人士在一次会议上透露,从拆迁情况看,目前该市万三公路以西、南绕城高速以北、西绕城高速以东、黄河沿岸以南整个围合区域内已拆迁面积达2.7亿平方米。这些建筑垃圾若采用填埋或堆放方式处理,按10米堆高计算,将占地32432亩,相当于80多个碧沙岗公园。
事实上,建筑垃圾如何科学“投胎转世”,已经成为像郑州这样的省会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再生建材成本高不好卖
在郑州,许多公园和游园已经在利用建筑垃圾“堆山造景”,这也成为不少建筑垃圾的一个出路。在郑州中牟县,当地利用建筑垃圾,在一个荒芜的废水沟渠基础上建成了一座休闲公园,不但解决了垃圾存放难题,还给市民提供了休闲健身之所。
有关专家表示,建筑垃圾实现资源化,最终“变废为宝”,实现二次利用,才是最大出路。事实上,经过数年探索实践,建筑垃圾资源化在技术层面已经不存在障碍。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刘立新教授对记者表示,目前国内对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将建筑垃圾破碎分级后做再生骨料配置再生混凝土,或利用再生骨料生产混凝土砌块、隔墙板、干粉砂浆以及各种彩色砖、透水砖、盲孔砖、路沿砖等新型环保建材。
然而令人尴尬的是,尽管建筑垃圾处理技术成熟,其产品用途广泛,但建筑垃圾资源化之路还是面临着很多发展“瓶颈”,一些由单纯的社会资本投入的生产线在现实运营中举步维艰。
“企业在对建筑垃圾循环处理时,加工处理前需要耗费很大的人力和物力进行运输、分拣,建筑垃圾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扬尘污染,也需要企业自己花钱来处理。”洛阳一家建筑垃圾循环利用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绿色再生建材在现实中并不受欢迎,原因是建筑垃圾再生产品与天然建筑材料相比,价格上不占优势,人们通常会担心建筑垃圾再生产品质量问题,“如果没有相应的扶持政策,建筑垃圾企业很难维持运营。”
针对这个问题,中华环保联合会秘书长谢书红认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建筑固废行业上下游还没有顺畅关联起来。应根据建筑垃圾和建筑形式的特点,研发出先进的资源化利用技术,政府的引导作用很重要,尤其是资金、税收以及政策上的支持。(记者 余嘉熙 冯国鑫 通讯员 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