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02 18:4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南京3月2日电 (记者 朱晓颖)幅员180多万平方公里的长江流域在1979年至2012年的33年间共发生了29次水文干旱事件。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2日对外发布该消息。
有关长江流域水文干旱的科研成果由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张奇课题组完成。2日,该课题组主要成员张奇在南京接受记者采访。
根据研究成果,长江流域在1979年至2012年间共发生29次水文干旱事件,平均持续时间为7.5个月,平均缺水量146mm。2000年以来是长江流域水储量较少的时期,这主要是由于流域降水较少、气温较高、人类活动影响加强所致。
所谓水文干旱通常是指长期的地表水或地下水收支不平衡所造成的水分短缺现象,它的发生会对区域的农业、生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张奇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是通过GRACE重力卫星对地球“巡查”发现:卫星“感知”地表质量发生改变,“发觉”长江流域水储量的变化。
张奇告诉记者,与1979年至2012年相比,2000年至2012年长江流域水分亏缺明显,2003年至2008年是长江流域“最渴”的时间段。长江中游一些湖泊“瘦身”,蓄水量下降,农耕生产、生态系统受到一定影响。
而降水下降、气温升高是原因之一。张奇表示,跟1980年至2000年长江流域降水平均值相比,在2003年至2008年,长江上游、中游、下游平均降水量分别减少3%、8%、12%,而气温分别升高了0.6℃、0.9℃、0.9℃。
长江“喊渴”时间在2000年以后有延长的趋势。他们分析发现,2000年以前,长江流域水文干旱平均持续时间6个月,平均缺水85mm;2000年之后,该流域水文干旱平均持续时间为10.7个月,平均缺水281mm。
张奇表示,影响长江水文干旱的因素主要是自然周期性变化,今后如何走向还有待观察。
近期,该科研成果刊登在美国气象学会的《水文气象》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