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在重大灾难和突发事件中的独特作用

2016-07-23 19:57 来源:金黔在线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自然灾害频繁,这是很多地方广电都会面对的问题。自电视兴起,广播越来越重视“窄播”。在抗震救灾的报道中,地方电台把窄播上升到战略层面,始终把灾区的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作为自己的首要服务对象,通过媒体自身的特点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唯一有效媒介

地震突如其来,交通、电力、通信中断,其他媒介无法发挥作用,灾区成为信息孤岛,唯有广播,成为连接孤岛与外界的有效媒介。

信息孤岛是相对的。成都,这个传媒与通讯发达的西部大都会,在2008年5月12日地震袭来的时候,大街上挤满了人,手机打不通,成了信息孤岛。有人想到用手机听广播。14点58分,四川电台播出地震消息,各频率密集播报成都市政府一号公告,省地震局资讯,省政府办公厅紧急通知……成都的通讯不久恢复,但在重灾区,仍然没有条件看电视、报纸或上网,仍然只有靠广播与外界保持联系。

一位德阳听众给电台去信:“由于余震不断,只能露天宿营,是你们的节目,陪伴我们度过一个个无眠的夜晚。”这封信,不禁令人想起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写给收音机的诗:“小匣子,我抱着你逃难/……小匣子,你答应,千万别!突然不声不响。”现在不必那么担心,因为电波不单在“小匣子”,还在手机、在PDA、在MP3/MP4、在数码相机、在笔记本电脑、在车载收音机……广播有了更加多样的接收终端,其发挥的作用更加强大。

四川电台的中波和调频原本通过卫星覆盖全省,地震后,国家广电总局紧急调运短波发射机,加强中央电台中国之声和四川新闻频率对灾区的覆盖。灾区群众称赞广播是“震不断的电波”、“永不消逝的电波”“生命电波”……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广播在所有媒介中最具抗灾能力。不单群众,还有灾区政府,都是在第一时间从收音机听到地震情况和上级部署,积极组织自救。那么,“震不断”的唯一有效媒介不可代替的作用就在于:它是报道灾难的开始,也是战胜灾难的开始!

“广播执政”

广播执政准确地说是党政军通过广播执政。政治的重要内容是对集体生活的管理,地震使原有的架构、通信系统骤然断裂,逃难者成了原子式的个人或群体,亟需重建集体生活秩序。连电话都打不通,如何重建?远距离就唯有靠广播。地震发生的当晚,温家宝总理赶到都江堰,手拿扩音器对埋在废墟下的群众喊话:“我是温家宝,我来看你们了,……你们一定要坚持住啊!现在部队官兵正在救你们。”这声音,通过电波跨越千山万水,传向所有的灾区,高层与基层靠广播连通了。

不仅高层,各层都在靠广播连通,成都一位听众写道:从收音机里,我听到国家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部;从收音机里,我听到成都市政府的紧急通告;从收音机里,我听到都江堰灾情严重;悲情笼罩着天府大地,雨开始下了,我在车里一直听广播,一直听着……安慰这风雨之夜的劫后听众的,就是政府通过广播执政的坚定之声。广播在第一时间传达各级政府如何行动,有何指令,空中电波在缓解恐慌、稳定社会。

广播执政,不仅有纵向的“条”,还有横向的“块”。由于抗震救灾的特殊性,最大的两块就是交通和军队。灾区通讯、电力、道路均告断绝,四川省公安厅厅长通过四川交通频率对全省交通干警下达命令;省公安厅交警总队和成都市交通管理局指定交通频率作为信息发布平台;省交通厅公路局指定在交通频率发布灾区道路信息……国家机关在通过广播分配和使用紧急资源,运用权力重建社会秩序,这不是执政又是什么?

再看军队。根据胡锦涛同志批示,中央军委向参与抗震救灾的解放军和预备役官兵发放收音机17万台。又抽调18人组成应急分队,负责开设战地广播。6月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抗震救灾战地广播电台”正式开播,其“要闻播报”,第一时间传达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指示。战地广播分早、中、晚3个时段,每天播出5小时。又借助四川电台3个频率,每天播出1个小时的抗震救灾部队专题节目。地方电台转播军事广播,民转军用,在中国广播史上是第一次。

广播执政还有个特殊好处,在所有媒介中,广播是唯一的“伴随媒介”,接受者可以一边“听”一边做其他事。成都军区某部连长说:“广播成为我们获取救灾工作全貌的唯一手段,在救援部队中,收音机也一直开着,每听到有一个人救出,官兵就振臂高呼、就像攻下一个山头一样振奋。小小收音机极大地鼓舞了救援大军的士气。”——这就是执政效果!应急救命工具

2008年,5月13日凌晨,四川电台开通24小时“救助热线”。公正地说,四川所有媒体都提供了类似服务。但是,在其他媒体无法发挥作用的地区,它是唯一的救命工具。5月16日,北川县农业发展银行废墟下传来电话呼救,在电台各频率反复播出,5分钟后,救援人员赶往现场;16小时后,埋在废墟下104小时的贺晨曦获救。在其他媒体也发挥作用的地区,广播由于采编播简便、声讯覆盖面广、穿透力强,它也成为重要的应急工具。5月15日,经济频率接到电话,都江堰市马天镇金华村98%的房屋受损,急需救助。信息滚动播出后,络绎不绝的志愿者、一车车救援物资赶往金华村。村民给电台送来一床白被单,上写四个大字:“感谢救助”,还有150多位村民的签名和红指印!地震后半个月,四川电台共播发搜救、援助、寻亲、寻物、报平安等信息20余万条(次),根据信息线索,解救出数以千计的受难者。

广播作为伴随媒介,边听边做其他事的特征提高了救命工具的效率,突出表现在交通广播。地震后,多支救援队伍、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大量救灾物资涌入四川,余震不断、路况不明,使用车载收音机导航简直必不可少。地震当晚,四川交通频率成立“应急信息中心”,与省交警总队、成都市交管局信息中心、省高速公路开发公司密切联系,及时播发权威道路信息:“成彭高速,现在已经封闭。”“重庆市高速公路路网通行正常,通往四川的道路都正常。”——电波搭起了拯救生命的空中桥梁!

温暖鼓舞人心

以上分析的都偏于工具性传播,广播其实还擅长情感性传播,其功能在温暖人心。广播作为伴随媒介也就是“贴身媒介”,尤其在独处、在野外、在夜晚,它是“心灵触媒”。四川音乐频率在地震当晚紧急整理节目库,补充关爱歌曲。随之向四川和全国征集抗震救灾原创音乐,汇总百余首滚动播出。当歌声一遍遍响起:“生死不离/我数秒等你的消息……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手拉着手/生死不离……”在满目疮痍的灾区,在死里逃生的不眠之夜,想想它直击人心的力量吧!受灾群众需要情绪释放和心理疏导,四川电台创办了《心理热线》、《重建心灵家园》等10多个专题专栏,邀请专家一对一心理抚慰,分析典型人物和事迹,讲述励志故事……灾区群众称之为“安神定心丸”、“精神救生岛”。

还有个重大举措:“新广播大会”。年纪稍大的人开过“老”广播大会,成千上万的人聚集一堂听广播,辅之以人际交流、标语口号,听众激动万分。这次“新”广播大会,新在不是聚集听众,而是聚集电台。5月18日早上8点,四川新闻频率响起急切的声音,一听,就知道有大事发生——“汶川、北川、青川……告急!/孤岛、绝境、死地……挺进!/同胞、同根、同心……同患难!”——“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天津人民广播电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重庆人民广播电台!……这里是广西人民广播电台!这里是贵州人民广播电台!……香港电台普通话台!澳门电台!”——全国31家省级台和香港、澳门台在此依次呼台。这是四川新闻频率主导推出的大型连线直播节目:《我们在一起》。西藏台送来了几天内传遍全区的藏歌:“不知道你现在好不好,我的眼泪总是在闪耀……”;香港台迫不及待讲述:“在浩浩荡荡共赴国难的行列里,到处都是港人的身影……”33家电台在天上开会——这里是中国。

在这个现代高新技术引领媒体多元化的时代,广播正在挖掘自身特点,发挥出其他媒体所不能的作用。(贵州人民广播电台经济广播 赵朝亮)

责编:王吉华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