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25 18:03 来源:国家应急广播网
“国家应急广播芦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我们正在芦山广播电视中心前方广场为您直播。我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海涛,我是芦山广播电视台主持人苏梦晗……”4月22日下午4点40分,在芦山地震发生56小时后,国家应急广播芦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前方直播间正式开始播音。
这是一个设在帐篷里的直播间,这是一个设在地震重灾区的直播间,这是中国第一个专门面向灾区民众提供实用信息服务的定向应急广播的前方直播间。
话筒支在3个摞起的纸盒箱子上,话筒后是两把迷彩折叠椅,椅子上端坐两位光着脚的主持人。为了不把帐篷外的泥泞带进直播间,进帐篷换鞋成了大家共同遵守的讲究。
简陋的直播间,其背后支撑的是中国广播人最新的应急理念——把广播办到最需要应急救助信息的人群中去。
纵观国内外媒体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中的表现,电视是“向外”媒体、广播是“向内”媒体,即电视主要为灾区以外的受众接触,而广播主要为灾区以内的受众接触已经成为研究者的共识。这是由媒体的天然本性决定的。广播传输的简单、快速,不受电力制约,收音机的便携以及抗损毁性使其具有在重大自然灾害导致灾区电力中断、电视等媒体无力可施的情况下大显身手的天然优势。
但优势能否真正成为优势?如何把广播自身的媒介优势转换成为服务灾区的行动力?国家应急广播芦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就是要在这一点上进行尝试。
应急电台定位为作灾区政府的大喇叭,将灾区政府的救灾举措、进展和计划告知当地民众;作灾区民众的救助平台,把灾区民众灾后生活的困境和诉求广而告之,寻求帮助;作政府与民众及时沟通桥梁,促进理解,稳定人心。
芦山县政府高度重视“国家应急广播芦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的作用,县长王华责成副县长王军全权负责此事,仅用几个小时,《芦山县文化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局关于芦山县广播电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合开办“芦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的工作方案》出台,方案规定,每天上午10点,邀请两位县级部门的负责人到应急电台直播间,现场发布本系统在抗震救灾工作中需要向群众提示、告知等相关事宜。方案具体安排了邀请各单位负责人的时间表。
4月23日清晨,芦山开始降雨。地震后降雨会导致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及时提醒百姓防范是政府的当务之急。上午10时许,芦山县国土资源局办公室主任顶着一头的雨水送来《芦山县国土资源局告全县人民书》,他说,这是刚刚打印出来的,他第一家就送到了应急电台,并反复叮嘱尽量多播几遍,让更多的灾区百姓知道。应急电台立即插播,中午、下午、晚上,各时段反复播出,在芦山持续一整天的降雨中,发出“亲人们,请一定注意避险”的温暖提示。
同样顶着一头雨水来到直播间的还有一位来双石镇和平村的救助者。4月23日凌晨,这位救助者冒雨徒步行走2个多小时,一路打听来到了应急电台的帐篷直播间,说他们那里缺少食品、药品和帐篷,请求援助。经过身份核实,这名救助者走进直播间,在话筒前讲述了村子的受灾情况和对紧缺用品的急需诉求。应急广播主持人反复重复他的救助信息,呼吁救灾队伍施以援手。
有事情找应急电台迅速成为芦山老百姓的救助的首选;每天到直播间跟老百姓说说话成为芦山政府行政管理者工作日程表的一项新的内容。
在应急电台直播间的帐篷前,一位位发布权威信息的政府官员、一拨拨救助的芦山县民众构成了芦山县城一幅独特的画面。
国家应急广播芦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通过FM92.7和FM99.8两个频率全天候向芦山全境播音,芦山县文新广局已将上级拨发的上千台收音机分发到全县各部门和乡镇。全县境内都能通过调频收音机正常收听到应急电台的节目。
芦山县县长王华说应急电台做了政府想做而无力做的事情,为政府提供了灾后应急管理的新途径。
简陋的帐篷里的应急电台会不会成为大灾后非正常生产生活中的一种常态的广播媒体形态和一种常态的政府管理渠道呢?
就在我趴在帐篷里写到这里的时候,大地又动了一下。耳边,国家应急广播芦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的声音仍通过架在不远处的大喇叭沉稳而持续地响着。在芦山湿冷又摇晃的晚上,这个小小的应急电台让我满怀温暖和力量。(记者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温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