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抚仙湖铁腕治污:一滴水 一滴泪

2016-08-27 14:26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玉溪8月27日电(记者 胡远航)26日下午,伴随着云南省玉溪市抚仙湖管理局局长武继昌一声令下,3万多个违规渔网、2吨多的渔绳在抚仙湖畔的垃圾回收站被集中销毁。现场火光冲天,一位骑着电动车赶来的老人,停在旁边的山坡上,望着被烧毁的渔网久久不语。
  “抚仙湖顶着‘中国最大深水型淡水湖’的冠冕,也是国内为数不多的Ⅰ类水质淡水湖。但少有人知道,每一滴清水的背后,都有着一滴泪、一滴血。”武继昌的这句话,道出抚仙湖铁腕治污之难。
  抚仙湖是中国蓄水量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相当于12个滇池,6个洱海,4.5个太湖。这片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澄江、江川、华宁三县间的浩瀚湖水,拥有全国9.16%的淡水湖泊蓄水量,和91.4%的全国湖泊Ⅰ类水。但却少有人知道,为守住I类水,当地人在发展与保护之间,做出的艰难选择。
  “为什么我们守着金饭碗,还这么穷?”这是上个世纪80年代,抚仙湖沿湖居民的集体困惑。为发展经济,当地开始大力发展旅游业和蔬菜种植。鼎盛时期,抚仙湖周边有一定规模的酒店宾馆多达57家,但是生态也随之开始破坏。
  “2002年,抚仙湖水质由Ⅰ类下降到Ⅱ类,大家一下子震惊了。”武继昌回忆称,从2002年开始,当地开始抢救性保护抚仙湖,但又不得不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权衡博弈,一度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抚仙湖无疑是命大的。”武继昌说,2011年,抚仙湖被列入中国8个水质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之一,其保护开始上升到国家层面。在水质较好的情况下,进行保护性投资,这也开创全国湖泊保护先河。
  据统计,2011年-2015年,各级政府在抚仙湖保护治理上共投入约130亿元(人民币,下同)。而在此前的15年间,总投入不足6亿元。
  通过划定最高蓄水位沿地表向外水平延伸110米范围不得建永久性设施等四条生态红线,实施湖滨缓冲带退耕退人,流域内截污治污,全面拆除塑料大棚、逐步淘汰蔬菜等高污染种植,转而替代发展荷藕、蓝莓等低污染产业,建立开发项目有序准入退出机制等铁腕措施,抚仙湖总体水质保持Ⅰ类。
  重获清水的背后,还有着当地居民与执法工作人员的牺牲与付出。据抚仙湖管理局统计,为修复环湖生态,抚仙湖湖滨缓冲带累计有36万平方米临违建筑被拆除,8000亩农田退出,1500人搬迁。
  不过,武继昌也坦言,随着抚仙湖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加之连续6年干旱等影响,当前,抚仙湖保护治理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
  据悉,目前抚仙湖沿湖有近18万人口在14万亩土地上耕作,其中一级保护区范围内就有居民2.8万人,加之每年600多万游客,给生态安全造成极大威胁。此外,由于连续干旱,抚仙湖水位下降2米多,亏损水量达5亿多方,10年内难以恢复正常水位,低水位运行带来的生态风险将长期存在。
  “抚仙湖稳定保持Ⅰ类水质,任重道远。”武继昌透露,未来5年,还将投资约145亿元,开展抚仙湖全流域保护治理工作。

责编:张泽昕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