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08 01:42 来源:经济参考报
近日,我国东北、华北和华东地区多地遭遇严重雾霾天气,波及30多个城市,跨越1600多公里,多个城市“爆表”,污染程度之重、影响范围之广为历年少有。环境保护部6日组织召开会议,分析此次重污染成因,对京津冀地区本次重污染过程的分析表明,工业和机动车排放是此次重污染的主要来源,同时专家建议必须加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雾霾天气来势凶猛,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对此,网民纷纷呼吁强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落实环境污染问责机制,改革政绩评价体系、铲除拿环境换GDP的现实土壤才是治理雾霾的出路。
完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
网民“无影随风”说,这种大面积的雾霾天气依然被归因为汽车和冬季取暖,然而,这样的原因太显而易见了,雾霾形成的根本性原因究竟是什么?希望科学家能够借助科学数据解释清楚。
网民“错误循环”质疑说,既然明明知道汽车是污染因素,为什么不像美国一样提高尾气排放标准,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纸上谈兵?网民“郑昀” 则说,能不能让石油公司提高一下油品质量,能不能出台法律法规要求那些大货车、大客车减少排放污染物。
同时,舆论呼吁,治理雾霾单靠环保部门是远远不够的,须强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建立区域性的大气环境管理机构,完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切实落实责任,才能有效应对区域性重污染天气。
铲除拿环境换GDP的现实土壤
网民“胡艺”说,相对于GDP政绩需求,要让环保问题受到重视,就要提高环保部门地位,自上而下改革政绩评价体系,落实环境污染问责机制。铲除拿环境换GDP的现实土壤,遏制官员制造污染政绩的冲动。如果畸形政绩观不改变,环保部门地位不独立,仍然走不出污染困境。
网民“很深的蓝老李”发问,雾霾“吸走”了多少经济增长前景?有媒体引述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志青的观点称,环境污染地区对企业和个人的吸引力降低,实则是降低国家和地区竞争力。这些无形的代价颇为高昂。
网民“公方彬”认为,我们需要辩证思维,不能只看到发展后出现的问题,也应考虑经济社会实现巨大发展后,该如何调整发展模式,尤其是调整发展观,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记者 曾德金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