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人们还未来得及享受新年的喜悦,就又纷纷陷入了“霾伤”。从此前的新闻报道中了解到,截至2016年12月30日晚,已有24个城市启动了重污染天气红色预警;21个城市启动了橙色预警;16个城市启动黄色预警。其中,笔者生活的城市北京也是启动了橙色预警。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雾霾的势头并未消退,4日晚间的时候仍收到了市空气重污染应急指挥部发来的“温馨提醒”,被告知“继续保持空气重污染橙色预警至1月7日左右”。相较于此前的“谈霾色变”,现在的“从容淡定”中也些许透露着几分无奈,但是更让人揪心的是那些混淆视听的雾霾谣言。
过去的一年间,本就屡受雾霾侵袭的人们还要受到“雾霾导致京津冀平均减寿五年”“ 汽车尾气比空气干净10倍”“污染导致空气中含抗生素耐药性细菌”等诸多言论的恐吓。环保部日前对十大流传甚广的谣言集中进行了曝光和真相解读。其中不乏此前在朋友圈大肆传播的“4000流明灯光微距镜头下的北京雾霾”视频,数万的转发直击人心,即使躲在室内看着视频都仿佛能隔着屏幕呼吸到这四处飘散的“PM2.5”。但是公布真相的结果却是,形成雾霾的雾滴、细颗粒物需要借助显微镜仪器,且PM2.5的大小不到头发丝二十分之一,视频中的是灰尘。另外,还有说法称,12月中旬的最重雾霾过程其实污染程度不高,之所以启动红色预警是因为 “内部说这次雾霾里主要含硫酸铵,是伦敦污染事件的元凶”。但是真相是,重污染预警的级别与启动都有明确规定,启动何种级别预警只与污染程度和污染持续时间有关。北京启动红色预警的条件是,预测连续4天及以上出现重度污染,其中2天达到严重污染或单日空气质量指数(AQI)达到500。而且硫酸铵不是发布红色预警的标准,也不是伦敦雾的致命元凶。
读完环保部的解读,“知道真相的我眼泪掉下来”,然而这里的泪水有庆幸,有难过,还有一丝期盼。庆幸,雾霾没有传言中的那样可怕,笔者生活的城市也并没有那么糟;难过,伴随着雾霾的日子本就不易,为何还有人故意添堵、制造恐慌?期盼,多一些科学求证,少一些轻率流言,多一点指导建议,少一些冷嘲热讽。
最闹心的不是雾霾来来往往循环往复,而是添堵的谣言还在那里有增无减。防霾治霾,需要公众秉持科学、审慎且明辨的态度,同时也需要大众传媒履行好传播知识、积极引导的责任,多多提供严肃、准确、有用的信息,加强雾霾之下的民众科普。如果说雾霾是一座围城,那么冲出围城的正确方式应该是寻找科学的钥匙,而不是众人推墙。(评论员 李楠)
科普视频:行车安全——遇到浓雾时的应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