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衢州3月16日电(见习记者 李倩倩 通讯员 张桂芬)走进浙江省衢州市沟溪乡碗东村,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村道映入眼帘。路上每隔数百米便摆放着“蓝、红、绿、灰”四色垃圾桶,在不远处还可见成片金黄色的油菜花,在这个春意盎然的三月里,它们交相辉映,构成了独特的美。
“以前村里可完全不是这样子,因为早些年村里养猪,臭的很,还有农民放养鸡鸭狗等,路上到处可见粪水污泥,黑乎乎的,脏死了。”碗东村支部书记卢宋家回忆。
的确,作为浙江的农业大市,衢州的生猪养殖污染一直是困扰当地的一大顽疾。近年来,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的春风吹遍了浙江大地,衢州上下也“拆、治、转”并举,吹响环境整治的号角。
卢宋家告诉记者,为了彻底让农村告别“脏、乱、差”,去年12月,柯城区启动了“美丽城镇、美丽田园”建设,沟溪乡也积极响应,从清理垃圾入手,开始了洁净家园行动。经过“大扫除”,沟溪乡上下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如何继续保持干净整洁,抓好长效管理是关键,尤其是农村垃圾处置是个难题。”沟溪乡党委委员、副乡长朱俊宏介绍,早在2014年,沟溪乡就在碗东村试点,开展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置工作,将瓜皮果壳、菜梗菜叶、剩菜剩饭、骨头鱼刺厨余垃圾分类,其中,变质食品、腐烂果蔬菜叶,进入有机垃圾堆肥池,堆沤发酵成有机肥;新鲜菜叶、瓜皮果壳则单独存放,由工作人员统一收集,用作环保酵素制作。
“仅这项‘绿色垃圾’的处置,碗东村每日集中收集餐厨废弃物1000余斤,餐厨废弃物收运体系和处理体系覆盖率达到100%。”朱俊宏说,经过几年探索,乡里又研究出一套以村级生态家园协会为核心载体,村民为实施主,极具沟溪乡特色的垃圾分类模式。
“简单地说,就是在村里建立垃圾治理协会。”朱俊宏介绍,垃圾治理协会即在村里选聘责任心强、工作水平高、威望足的村民组成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参与到村子的垃圾治理工作。
日常垃圾的清扫清运工作由协会负责,开支费用来源采取乡政府投一点、会员缴一点、村委会筹一点的办法,解决保洁人员清扫清运费用。“比如今年碗东村村民每人缴纳12元会费,村里的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妇女代表等主动捐款,加上域外人士慷慨解囊,乡政府按照捐款实行1:1配套补助,共计经费54000元,有效保障了村里开展垃圾分类相关工作。”朱俊宏表示。
此外,沟溪乡的每个村里还设置了四色垃圾分类桶,分别回收各类垃圾。比如塑料瓶、纸板箱等为“蓝色”可回收垃圾,主要由农户自己或者村保洁员收集销售;农药瓶、废旧电池、电子产品等为“红色”有害垃圾,由村里收集上交柯城区统一处理;瓜皮果壳、菜梗菜叶等为“绿色”厨余垃圾,由工作人员统一收集,用作环保酵素制作;一次性餐具、尘土等则为“灰色”其它垃圾,收集运输至乡里设立的垃圾中转站集中处理。通过此模式达到从农户源头开始垃圾分类、减量直至终端资源化处理的目的。
“垃圾分类谁家做得好不好?有没有做到位?我们还有党员干部监督小组上门检查,每月开展评比,在村公开栏上张贴‘荣辱榜’,年终还有总结奖励,这些内容都写入了‘村规民约’,便于我们管理。”朱俊宏介绍。
据悉,目前,该乡所有行政村均成立了“垃圾治理协会”,16个村一年可消化垃圾140余吨作为有机肥还田,随着垃圾分类进一步推进,垃圾减量化还会进一步凸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