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唐山大地震救援回忆录15

2017-04-15 23:30-23:59 责编:曹梦雨

00:00 00:00

从杨村到唐山的公路十分拥挤,并受到严格的交通管制,只有解放军军车和运送紧急增援物资的车辆才能放行。那时候,很多增援灾区的解放军,都是徒步急行军前往唐山的。

过了一阵子,他们等到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指令:从杨村火车站徒步前往4公里外的杨村机场。这一段路是他们遇到的第一个考验!因为队员们都十分清楚,对被埋在倒塌的瓦砾中的重伤员来说,时间就是生命,越快赶往灾区,就越可能抢救更多的伤员。尽管背包里就有压缩饼干,但为了尽早到达目的地,队员们饿着肚子,每人背着80斤的装备,立刻步行赶往机场。

到达机场已是傍晚,没有休息,医生们立刻就上了空军130运输机。这架飞机本是用来运送坦克的,机舱内全空着,医生们的行李集中放在机舱当中,人就背靠着机舱壁站立在那里。好在听说从杨村飞到唐山机场只要半小时,医生们的心也就随之安定下来。谁知随着飞机狂呼着升空,发动机轰鸣的噪声非常大,耳鸣得厉害,声音一点都听不清楚,不少医生隔了好久才恢复听力。密不透风的机舱严重缺氧和闷热,许多人开始晕机。后来,机组人员不得不打开前面驾驶舱的窗户,然后再打开机舱尾部放行坦克的两个大门,这样机舱内前后通风,才缓解了队员们的晕机反应。

当飞机到达唐山机场上空准备降落时,医生们从敞开的机尾后舱向外看,一点也看不到机场的灯光,开始还觉得很奇怪。不一会儿,运输机就在唐山机场安稳地着陆了。他们从机尾后舱大门下来,发现四周一片漆黑。后来才知道,唐山机场所有的导航设备,全都在地震中毁坏了!原来在不知不觉中,他们体验了一次“盲降"。要知道,医生们乘坐的可不是相对轻巧的直升机或客机,而是自重、负重都很重的运输机。全靠空军飞行员高超的驾驶技术,有惊无险地度过了一关。

7月29日晚上,到达唐山机场已是深夜,吴淞医院15名救灾队员在机场的水泥地上席地而坐,嚼着几块压缩饼干,也没有水喝。夜深人静,寒气袭人,疲惫不堪的队员们就裹着自己带来的大帐篷和衣而睡了。

第二天,天蒙蒙亮,大家就起来跑步取暖。没有水洗脸,医生们就用毛巾在机场旁的青草丛上晃来晃去,用草上的露水沾湿毛巾擦一擦脸。当天,接到唐山地震救灾指挥部的通知,刘志仲医生负责的救援队与其他四个医疗队被安置在唐山机场灯光球场周围,分别搭建帐篷,负责整个唐山灾区重伤员的中转检查、临时处理、甄别以及随飞机护送的医疗救护工作。转送目的地,主要是山东,还有上海。

刘志仲医生他们从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借来了军用帐篷,它的特点是大、厚实、牢固。救援队七男八女,把随队的行李放在当中,男女各一边,每人一顶小蚊帐,一个简易的“宿舍"就建好了,休息时和衣而睡,直至20多天后返回上海。这对男同志来说或许还可以尽力克服,对女同志来讲,可能是一生之中从未遇到过的生活困难。平日里,医疗队都是24小时全运转,只有在中转伤员的间隙,才去打个盹。在唐山的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从未有哪一位队员提出过洗澡、休息等要求。回来后,将这些情况讲给没去唐山的同事听,他们都很感佩。

驻地的周边没有厕所,要解手的时候都是自己临时挖一个坑,用芦席、塑料布简单围一下。大家也没有开水喝,全是喝井水。当时,队里有个制度,每天上午八点开始有半个小时学习时间。结果,刘志仲医生发觉在这半小时的学习过程中,全队人员轮流上厕所。这怎么回事呢?检验科的季关鑫就把喝的井水拿来化验,原来这水当中大肠杆菌每毫升达到200—300个!这是因为下过大雨后,很脏的地表水浸透到井水中去了,难怪要拉肚子了!从此,医生们每天用背去的大铁锅烧开水喝,这才解决了集体拉肚子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