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时候指挥部设在唐山飞机场上的帐篷里。营地里一直都有人来回搬运伤员抢救,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没人说要一天排几班,都是干得累了再回来休息一下,有车子又再去。当时不像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抢救时条件那么好,而是什么都没有,就靠人、靠解放军。很多解放军非常感人,徒手挖掘伤员,挖得满手是血。
医疗队的车走了过后,姚笃卿医生就留在营地接市里的电话。这样大概两三个礼拜后,接到通知,说当地能救的群众基本都救出来了,接下来要办一个医院,叫抗震医院。他们的任务是在玉田县搞一个抗震医院。姚笃卿医生先到那边和当地的县政府商量,计划在一个中学大操场上建个医院,又考虑建医院具体怎么办,需要多少张病床,病床怎么弄。那个时候困难很大,操场很小,很挤。玉田那边芦苇特别多,医生们都用芦苇席子——医院的顶棚也用芦苇搭起来,医院就这样简陋地建起来了。医院大致建好了,手术室怎么办?由姚笃卿医生负责筹备,他先跟医院的人商量,告诉他们首先要准备棉被、垫子;然后再跟卫生局联系。卫生局叫姚笃卿医生回上海,在上海解决这些物资。姚笃卿医生就又坐飞机回上海,卫生局让上海所有的大医院拿出棉被、枕头、垫子。抗震医院算是搭起了架子,但条件还是很艰苦。他们把芦苇棚内用棉被和布隔开,钉起来,就在布棚里动手术。手术室灯不够亮,再用三节手电照着。就在这种条件下,有一次医生在抢救病人时,遇到病人的心脏不跳了,他们进行开胸胸内心脏按摩,靠着近乎原始的设备和方法把病人又救了回来。当时让人感动的事情非常多。
9月底以后,大家最怕着火。唐山9月中旬以后,天气就转凉了,需要烤火。北方人要搭煤炉,支一跟铁管子通出去作烟囱,要是一个火花从烟囱里掉到芦苇上,就会烧起来——芦苇这个东西是易燃的,一碰,就着;火烧连营,后果不堪设想。很多人开始担心火烧着伤病员,甚至连临时手术治疗的地方都一齐烧掉。怎么办?医生们就想办法,采取24小时值班的制度,还挖了一口深井,水很少,但也是一种心理安慰,万一烧起来了还可以汲水救火。
上海第一批去唐山救援人员,差不多一个多月后就回上海了。姚笃卿医生留在当地的时间最长,直到10月中下旬才回上海,前后在唐山和玉田待了三个多月,百余天。
唐山很多楼房都是五层。救援人员到唐山的时候,看到好多人挂在窗上,有的已经死了,有的还在爬,想爬下来。解放军和当地救护队就设法把他们救出来,然后医疗队在比较空的地方进行抢救。有的伤员手断了,该止血就止血,拿止血棉花压在血管上,还要注意及时放开,否则容易组织坏死;有的给他们截肢,因为拖久了会危及生命。截肢还要用乙醚麻醉。当时所有参与救援的人员只想着救活一个人是最大的幸福,没空去想自己家里的事情。运输病人的时候,就用解放军的汽车。汽车没有篷,夏天的烈阳下,只好靠四到八个人把棉被拉起来防晒,让病人尽量不要在路上被晒死晒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