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讯(记者 朱松梅)大红门桥东南角,顺着绿地中的井口走下去,一座深20多米的“蜂巢状”蓄水池赫然展现眼前。1.12万立方米的超大容量,让它成为城区最大的地下蓄水池。记者4日从市防汛办了解到,城区新增大红门、知春路等21座蓄水池,将在今年汛期首次迎接考验。
4日,记者探访南四环大红门桥蓄水池,顺着工程井一步步往下走,最深处达地下29米。这里没有任何自然光线,只能靠灯光照亮,寒气逼人,空气湿得仿佛能拧出水来。
环顾四周,开阔的空间中密布巨大立柱,蓄水池俨然一座初具规模的地下宫殿。“宫殿”上下分为5层,每层有6孔导洞,互相连通,其截面呈半圆形,和蜂巢十分相似。今年夏天,这座刚建成的大红门蓄水池将首次迎接汛期考验。
“下暴雨的时候,来不及排走的雨洪就暂时存在导洞里,可以削减洪峰、防止出现内涝。雨停后,再通过管线排入东边的凉水河。”建设方市排水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大红门桥下本就空间狭小,又受到道路、雨水管线的制约,因此蓄水池不得不采用蜂巢式设计,以减小水体对周边的压力。
由于地势低洼,方圆14.65公顷的雨水都汇集大红门桥区。北京市防汛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去年的“7·20”暴雨中,这里就曾因积水断路。去年汛后,大红门桥作为全市48处易积水点之一启动治理,其中最主要的措施就是开挖蓄水池,拦蓄雨洪。
眼下,只差内衬、覆膜就将全部完工,大红门蓄水池已基本具备投用条件,足可容纳1.12万立方米雨水,是城区肚量最大的蓄水池之一。降雨停止后5小时内,池中将全部排空,为迎接下一场降雨做准备。
受制于地形,30个导洞长短不一,最长的50米,最短的也有17米。其中,地下一层最西侧的两孔导洞较短,专门用于存蓄降雨初期15毫米的雨水。
据介绍,初期雨水就相当于城市洒扫的“墩布水”,混杂着垃圾、沙土、树叶和大量有机污染物,不少水质指标都和生活污水相差无几。拿COD(化学需氧量)来说,生活污水为450毫克/升,初期雨水为300毫克/升,之后的干净雨水则仅有70毫克/升。如此脏的污水如果直接排入河流,会造成水环境污染,因此要单独存蓄,送往附近的污水处理厂进行净化。
配合蓄水池的开挖,大红门桥区还启动了一系列防汛工程改造。
蓄水池旁,大红门桥下的永南泵站始建于2002年,已年久失修。目前已进行了更新改造,排水能力从2.26立方米/秒提升到2.51立方米/秒。周边还新建改建了506个雨水口,增设507米雨水收集管线,增强雨水收集能力。今年夏天,大红门桥区的排水能力将达到50年一遇,也就是每小时能排走67毫米的降水量。
北京市排水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汛期至今,城区陆续建成了大红门、知春路、土城北等21座蓄水池,新增6万立方米蓄水能力。目前,城区总共有56座蓄水池,星星点点分布于各大下凹式立交桥,总蓄水能力达到20万立方米,几乎能吞进一个陶然亭湖面的水量。
科普视频:都市防灾——如何应对局部地区的强降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