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生命铸成的历史 非典亲历者的回忆16

2017-07-11 23:30-23:59 责编:张泽昕

00:00 00:00

 

直到3月下旬,医院面对的是越来越严峻的形势,而且多家医院出现了不明原因发热的病人,就像广东、香港传说的病人一样,开始出现接触人员包括医务人员的感染,形势十分严峻。医院决定先建立SARS临时病房和门诊,先由感染科、呼吸科、急诊科各科人员组成。这次一旦进入发热门诊和“非典”病房就是每天都能接触到很多的病人,就算你戴口罩,棉纱做的,18层厚,你也有可能被感染。所以科里在决定第一个去的人选时就初步定下大家轮流去,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去的时间,大概2—3周;男性,副主任医师先上,我们科自然是我第一个先去了。如果说没有害怕、没有犹豫、没有不忿,那是把自己抬举得太高了,但是谁让自己是医生呢,再一想自己还是共产党员呢,“非典”肆虐,作为热血男儿自然而然要上战场了。下班回家后就告诉妻子,当时她也没有说什么,只是收拾了几件衣服。第二天,在去发热门诊和病房之前,我悄悄地对师兄说:“我写了一封信在我办公室的抽屉里,还有我自己的存折,密码也在上面,万一有什么事,你拿了给我爱人。拜托了。”

发热门诊和病房临时征用了住院楼急诊室东侧的部分,2003年3月28日开始正式开诊,3个医生,最初为12小时一班,门诊病房一起管。最初每天二三十个病人,但随后病人越来越多,每天都会有五十多个病人,留下隔离观察住院的有二十多个病人,比较忙碌。只有下班了才能喝到水,上班时是不能喝水的,除非你不怕被感染,即使如此那你也不可能老去厕所。开始的防护比较简单,就是口罩、帽子、隔离衣,口罩开始时就是现在我们戴的纸质的,后来换成纱布棉的,再后来就是N95口罩了,并配备了护目镜。随着对“非典”的认识,防护措施越来越严格。由于对“非典”的恐惧,在我们这块区域,卫生员回家了,食堂送饭的把饭放在病房的门口就走了。我们把医疗工作处理完后,还要打扫一下病房和诊室的卫生,要把病人的饭送给病人,一人身兼几职。我们是医生,医生的天职就是救死扶伤,我们可以畏惧疾病,但不会侮辱我们的职业,不会畏惧死亡。

记得最清楚的是第一个夜班,接班后把所有的病人处理完,当时好像有8个患者留下观察隔离的,为了避免相互传播,每人一个病房,家属不能陪床,没有发热的家属回家自己单独隔离,注意开窗通风。我们一再这么嘱咐病人及家属。但当我巡诊到一个病房时,发现有一对夫妻在一起,女的发热被怀疑感染“非典”,男的没有戴口罩。突然觉得当医生护士真的很失败,这点传染病宣传教育都没有做好,千叮咛万嘱咐偏偏病人不听你的话,你还有再说的必要吗?但是,你不说就可能会多一个“非典”病人,甚至还有性命之忧。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再次进行宣教,说得小伙子一直低头认错,保证不再进来病房。夜里2点多,整个病房除了几声声嘶力竭的干咳外,静悄悄的。戴着大口罩总是感到呼吸不畅,似睡似醒之间熬到了早上6点多,起床再次穿戴严实,第一个夜班就这样过去了。7点巡房时再次看到那对年轻的小夫妇!还好小伙子戴着口罩,接下来又是一次宣教……

面对越来越多的病人,每天不停地工作,每天都是身感疲惫,但是作为一名感染科的副教授总不能仅仅是看病吧?是不是应该对这场突如其来的传染病总结一下,以便大家都能学到些什么,给大家更多的帮助?于是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师兄和王爱霞老师,他们十分支持,于是,一份初步的临床观察表设计出来,对所有的病人按照当时制定的确诊、拟诊和观察的标准均作了一定的观察指标,这个观察表,即使后来我离开发热病房去外面隔离修养再回来上班,大家都在填写,而且非常认真,正是这些资料,使我后来写出了三篇很好的论文,被大家广泛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