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小组和党委成员都来到会议室,医疗小组作出了病情判断:病人系上消化道大出血,出血量大,属危重病人。在病因、出血部位和出血性质的判断上医生们列出了4种可能性:(1)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2)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消化性溃疡出血;(3)肿瘤;(4)急性出血性胃炎。并拟订治疗原则和方案:1.禁食;2.绝对卧床休息;3.因病因不明,病人体质极差,血源有限,宜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如药物止血、输血、补液、全身支持疗法;4.做好再次出血的应急措施准备工作,准备双气囊三腔管、冰盐水、去甲肾等;5.备血,做好紧急手术准备;6.插胃管进行胃肠减压;7.做进一步检查,以明确出血性质和部位;8.轮流特护,严密观察。医疗小组提出尽快地落实血源与胃镜检查准备!
此时,有人说,听说戴维斯站有胃镜检查设备,大家立刻开始沟通,12月9日上午,通过高频电话与澳大利亚戴维斯站取得了联系,澳方含糊地回答有检查设备和血源,并回复天气好转就派直升飞机过来接病人。袁绍宏船长一听马上下令全船备车,掉头破冰开往戴维斯站。“雪龙”船是我国的第一艘极地破冰船,能破1.2米厚,含20厘米积雪的冰层,但卸货点附近的冰厚实际上已经超过1.2米,加之气旋来临,气温急降,冰块冻得硬梆梆的。两万多吨的“雪龙”船就在原地进退反复,船员们使出浑身解数干了8个多小时,船头还是没有掉过来。天公也不作美,澳大利亚的直升机刚刚起飞,天气又变,只得降落。这时戴维斯站的高频电话里传来:戴维斯站没有胃镜设备,也没有备用血浆。要用血也只有从考察队员身上抽取。
这时医疗小组通过向病人胃中插入胃管,引流内容物发现:抽出的液体是金黄色的胆汁,从而确认出血位置在十二指肠以上。医疗小组向临时党委提出:首先无论如何必须尽快找到血源,赶快给病人输血。病人已失血2000毫升,急需补充大量新鲜血液。船上的临时党委决定动员考察队员中AB血型的队员,为盛六华同志献血!
在63名考察队员里只有6名AB血型的队员。当时在船上只有长沙电视台的朱鹰和极地研究所的周志祥,其余4名队员已经上中山站了。上午10时,朱鹰和周志祥到了医务室。幸亏俄罗斯的麻醉师谢尔盖随身带着交叉配血的试剂和抽血用的血袋,否则就连队员献血都无法进行。船上的血袋与试剂早已不能用了。周志祥和朱鹰各献了250毫升。500毫升鲜血的确给老盛的病情带来了起色,医疗小组请示临时党委,要求再赴中山站向4位已上站队员做动员,争取他们献血。袁船长也在准备动员“雪龙”船上的船员献血。雪地车又将鲁瑶和谢尔盖带到了“中山”站。4名AB血型的队员已经空腹等了五六个小时,因为事先通知他们献血必须保持空腹,所以尽管连日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使他们消耗极大,但他们还是忍住饥饿。考察队员胡平本来就身材瘦小,一边抽血一边额头上冒冷汗;考察队员郭皓、何涌、胡平各抽了150毫升,加上吴钢的250毫升,总计抽取700毫升。船员中只有马俊和顾惠德是AB血型,医疗小组让他们作为后备血源随时准备献血。
12月10日,国家海洋局回电:以抢救盛六华同志的生命为当前主要工作,“雪龙”船立即停止“中山”站的物资卸运工作,尽快开赴南美洲最南部港口——智利的蓬塔。国家海洋局将尽快通知极地办驻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办事处的王勇做好接应工作,“雪龙”船到港后尽快让盛六华同志随王勇从蓬塔飞赴医疗条件较好的圣地亚哥,入当地医院进行详细的检查,确诊后再确定是在智利动手术还是回国治疗。
北京时间12月11日上午9时30分,“雪龙”船起航了。这次只花了较短的时间“雪龙”船就掉转“龙”头,破冰闯出浮冰区,13日就将冰区甩在一旁,贴着冰缘线向西半球疾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