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李先伟一样,成百上千的龙头山人都走在了回家的路上。无论是在哪里打工,无论是在哪里求学,“回家”“救灾”成为他们共同的心声。这些骑着摩托车,背着竹背篓从昆明、从鲁甸回来的故乡人,成为灾后发放物资、重建家园的主力军。
2014年8月4日深夜,满眼血丝的陈旺昌从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帐篷里走出来,这位鲁甸县中医院的院长带领着全院医务人员,在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投入到伤病员救治当中,此时已是疲惫至极。“甜不甜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鲁甸遭灾,我们鲁甸人就要冲在最前面。”陈旺昌说。
在鲁甸,从崎岖山路旁不起眼的农家小饭店,到断壁残垣间临时搭起的粥棚,每个经过的人都能免费在这里吃到热粥热饭。
山体滑坡、村庄被埋,道路中断、车辆受阻——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天,从沙坝村到龙头山镇,伤员一度只能被安放在毫无遮挡的街道上。灾情究竟如何?只有走进去才能知道!
全速前进,一位名叫谢樵的武警边防战士冲在了前面。2014年8月4日下午,接到救灾请求的武警边防部队赶往大林村灾区,前路被突然形成的堰塞湖阻断,为摸清对岸的灾情,谢樵第一个纵身跃入水中,最终被巨浪吞没。
道路是地震灾区的生命线。全速前进打通阻断的道路,就是灾区打开生命的通道。
2014年8月4日下午,一架军用直升机准确地降落在临时搭建、平整过后的停机坪,从震中龙头山镇龙泉村学校附近的空地上运走了第一批伤员。“空中生命线”就此开通。
直升机轰鸣而去,开始了生命接力。截至2014年8月6日16时30分,成都军区出动直升机267架次,运送危重伤员159名。
2014年8月5日一大清早,武警交通第一总队第三大队第一支队队长陈凯旋站在龙泉镇镇口被塌方阻断的公路上,他身旁的山脚下是滔滔流过的龙泉河。
前方道路被掩埋,龙泉河桥被阻断,通往重灾区龙头山镇老街只剩一座仅能步行的小桥。
“不能让伤员躺在大街上!”陈凯旋开始了他的战前动员。
十台大型工程车,60名干部战士——属于他们的战斗打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