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措施减污20% 京津冀重污染过程势头大减

2017-11-07 07:12 来源:国家应急广播网综合

环保部11月3日发出预警的京津冀重污染似乎并未如期而至,即便是曾被预测污染最重的11月6日当天,北京的天空也透着蓝意。多位大气专家解释说,霾势弱了,不是预报不准,而是应急减排措施起作用。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自发说,此次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污染过程,主要是在持续偏南风和大气扩散条件转差的情况下,污染物排放累积、传输和二次转化所致。王自发解释说,根据以往的经验,大气扩散条件转差时的空气质量状况往往决定了污染过程的峰值浓度和持续时间。提前采取应急管控措施,在污染累积前就把排放强度降下去,是重污染天气应急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多家科研机构的研究都表明,提前1~2天采取应急减排措施,能够更有效地降低PM2.5峰值浓度,推迟重污染发生的时间。针对这次污染过程,各地提前发布预警信息,及时准备和启动应急减排措施,就是为了及早防控,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柴发合介绍说,重污染天气预警是各地政府根据国家和地方空气质量专业预报机构的预测预报结果,科学决策并对社会发布的。预测结果是基于日常的污染物排放量,通过多种空气质量预测模型,结合气象资料得出的。而人民群众实际感受到的空气质量现状,则是地方政府已经采取应急减排措施后的结果。

在柴发合看来,这次民众感受到的实际空气质量比预测的好,或者重污染发生时间比预测的晚,正说明已经采取的减排措施起到了一定效果。

但柴发合也表示,由于现阶段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等因素,区域污染物排放量依然巨大,应急减排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重污染的影响。

柴发合给出了这次强制应急减排的相关细节,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采取了区域应急联动,措施包括钢铁、水泥、铸造、家具、矿山开采等行业的停限产,国Ⅲ及以下的机动车限行,重点企业错峰运输,施工和交通扬尘管控等。同时,今年各地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大幅增加了管控企业数量,压实减排措施,基本做到涉气企业全覆盖。区域整体管控企业数量从去年的近1万家增加到今年的5万家左右。初步分析“2+26”城市在采取橙色预警期间,主要污染物减排比例在20%左右,有效抑制了此次污染过程中京津冀区域PM2.5浓度的快速上升。

京津冀多地启动重污染橙色预警期间,环保部派出28个督查组和102个巡查组,共检查企业1085家,发现未落实应急预案的企业仅32家,执行率高达97%。柴发合分析说,这说明各地高度重视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狠抓减排措施落实。正是因为如此好的落实情况,使得本次重污染天气过程影响降低了很多,污染浓度峰值比预测要低,持续时间也相对较短。

11月4日,北京、天津及河北多个被预警的地区都启动了橙色预警,有公众注意到,山东和河南一些空气质量不错的地区,也发布了橙色预警。这背后有什么玄机?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解释说,长期以来的研究证实,京津冀中南部和山东西部、河南北部区域处于同一个大气流场,污染传输的相互影响显著。各地大气污染的发生发展,往往是本地排放与外地传输叠加的综合结果。重污染期间,区域内主要城市受外地传输的影响比平时更大,区域传输对PM2.5浓度的贡献最高可达50%以上,单个城市采取减排行动难以取得好的效果。

贺克斌说,这次污染期间,山东西部、河南北部偏南风的风速较大,这些地区的空气质量较好。但无论是模式预测还是实际风场都能看到,这些地区排放的污染物随着偏南风的输送,快速汇聚在京津冀中南部太行山一带,使得沿山城市空气质量逐步恶化。如果没有提前采取应急减排措施,这些城市的PM2.5峰值浓度将会进一步升高,各地进入重污染的时间也会更早。(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刘世昕)

 

科普视频:应对大气污染——正确佩戴口罩

 
 
 

 

责编:张泽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