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震中天使:汶川大地震医疗救援纪实16

2017-12-18 23:30-23:59 责编:张凌

00:00 00:00

 

    2008年5月20日,在成都某医院中,一个小女孩接受了我的访谈,在这个医院中,住着的都是从重灾区转来的伤员。孩子只有9岁,地震时,正在上课的她跟同学一起往外跑,刚跑到三楼的楼梯口,感觉自己悬在了空中,然后就什么也不知道了。醒来时,女孩已经被救了出来。

听医院的医生和她的父母说,女孩在医院里很少说话,更没有任何笑容,还经常拒绝吃饭。所有人都很着急,却又都束手无策,只能寄希望于心理医生。

我站在女孩的面前,看到正躺在病床上打点滴的她很消瘦,两只大大的眼睛里,透出的是些许紧张与恐惧。

“你希望我坐在哪里?”把女孩的父母请到门外,我轻声问。女孩示意我坐在床边。“伤到哪里了?”坐下后,我问道。女孩指了指后脑勺。

“疼吗?”我关切地问。她点了点头......

交谈中,她的敏感显而易见,不时地看看注射袋,看是否还有药水,只要一有声音,她的注意力就会漂移......显然,地震惊吓到了她,内心的安全感与身体一样遭受了创伤。对这样的孩子来说,稳定她隐藏的焦虑情绪,提供安全的氛围至关重要,谈话持续一段时间后,她开始对我微笑,笑得非常爱!

“我们有个约定,接下来的晚饭你要吃。”女孩点了点头。

“想吃什么?"

“西红柿,要生的。”

此时,我感到发自内心的兴奋,难以用言语表达。

叔叔,我出院时你能来接我吗?”就在谈话要结束时,女孩突然问。

我的心里有些难受,因为我无法承诺,我不知道她何时出院,更不知道那个时候我会在灾区的哪个地方。

“叔叔希望你快点康复,然后好好学习,考北京的大学,到北京来看叔叔,好吗?叔叔会把地址留给你的爸爸妈妈,以后你就可以给叔叔写信了。”女孩高兴地点点头,我不能直接拒绝她,否则,刚刚建立起来的信任与安全感将再度被击溃。

   这几天我发现,灾难带给了每个经历者以心灵的重创,让他们变得悲观,更可怕的是,那些孩子的父母们也无暇顾及孩子,忽略了他们的感受。灾难过后,请不要忽略孩子的心灵!请关爱他们的情感!虽然很难,但是作为父母,我们依然要努力。

    留下刚刚的文字的林涛,是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科病房主任,心理学博士,之前刚刚从国外学成归来,他的妻子王丽颖也是北京安定医院的医生,工作在抑郁症病房。

地震牵动着林涛、王丽颖的心,当得知医院将选派心理干预队员到灾区工作时,夫妻俩立即报了名。2008年5月17日,林涛跟随第一批心理干预团队奔赴灾区,接下来,他和同小组的队员们走遍了都江堰、玉堂、彭州、龙门山、小鱼洞等地。2008年5月20日,王丽跟随团中央青年医疗志愿者也来到了灾区,在机场,夫妻俩刚刚碰面,王丽颖就匆匆告别丈夫去了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