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来小姑娘的病历和CT片,仔细阅读,发现她目前每日尿量只有600毫升左右,血钾也在不断升高,这都是急需透析治疗的特征。在经过仔细查体后,我找到急救中心负责伤检的总指挥罗教授,向他提出转运这个女孩的请求并向他详细汇报了这个病人的情况,同时告诉他我们的急救车设备齐全,装备良好,有能力转运这个病人。罗教授看完病历后,也认为这个病人急需透析治疗,考虑到我们的医护人员都是来自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的,经验比较丰富,终于同意了我的请求!罗教授用热切坚定的目光望着我说:“我相信你们。”
当我再次来到小女孩身旁告诉她的家人指挥部同意转运的消息后,她们千恩万谢,泣不成声。我知道这一路责任的重大。一路上,我们给予了她心电监护,吸氧等对症治疗。两位司机师傅一人看路,一人开车,把车开得稳稳的。在护士何海璇的精心呵护下,小女孩沉沉地睡了。
经过近十几个小时的路途,我们终于来到重庆新桥医院。当看到小女孩被接诊的医护人员推向病房时,我的眼睛湿润了,我默默地祈福,祈福她早日康复,祈福她幼小心灵的创伤早日弥合,祈福四川人民能在特大自然灾害中再次雄起。
第二天,女孩的叔叔发信息告诉我们孩子已经安排于当日下午透析治疗,孩子,有希望了。
接着的讲述人,是北京朝阳医院呼吸科的詹庆元。
在成都儿童医院ICU,我和我院外科ICU的陈秀凯有一个特殊任务:为患挤压综合征的小孩换药。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一方面可以充分引流,达到治疗目的;另一方面可以检查切口情况,判断减压的效果,并且减少感染的可能。
不过,有两个孩子的切口很大,引流物也特别多,每天得换好几次。对于这么小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陈秀凯表现出极大的爱心和耐心,成了两个孩子最好的“换药师”。其中,为一名叫高韵的11岁女孩换药是最难的。每当陈秀凯开始操作时,我就故意和其他医护人员在旁边说话,分散她的注意力,并给她精神上的奖励,比如每天给她发小红花等,孩子对此非常在意。我跟她说这是专门从北京请来的“换药师”,孩子渐渐地勇敢起来,“我越来越喜欢换药了呢!能不能我到普通病房后,您也给我换药呢?”
回顾地震救援时的场景,北京博爱医院医疗队员的陈亚伟也留下了一些文字。
唐山大地震留下的救援经验表明,正确的现场急救、及时的手术和早期的康复治疗,对地震伤残者的生存都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早期的康复治疗,是手术成功的保障。所以,第一支康复疗队在2008年5月23日进驻了四川省人民医院,对地震伤残者进行早期康复干预。
这里,我们遇到了郭婷婷,在地震中受伤、左腿小腿以下被截肢的都江堰聚源中学初二的一名女学生。从废墟中被找到后,她就被送到了成都,虽然生命体征稳定了,但失去小腿的她却需要重新站起来。
2008年5月26日下午,专门为郭婷婷精心制作的假肢戴在了她残缺的左腿上。在康复专家的指导下,郭婷婷在床上穿上了我们院长赠给她的粉白相间的旅游鞋,很快掌握了从床边移动、站立、行走的技巧。在找到身体的平衡点后,她迈出了伤残后的第一步。这也是汶川地震发生后,数千名截肢伤员中,第一个重新站立起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