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腊月,市民家中鲜见蚊子,但肯尼亚的2月,正是蚊虫肆虐时。去年2月,中科院武汉植物园中-非联合研究中心和武汉病毒所采自肯尼亚的蚊子样本,时隔一年已有成果。武汉科学家首次对中国和肯尼亚蚊媒病毒分布进行比较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1月的国际病毒学领域权威期刊《病毒》上。
蚊子能传播病毒,已是常识,科学家管它们传播的病毒叫“蚊媒病毒”,如非洲存在的寨卡病毒、黄热病毒、登革热病毒等。
2日,中科院武汉病毒所虫媒病毒媒介控制学科组副研究员夏菡介绍,已发现蚊虫携带和传播的病毒有300余种,其中近100种可以引起人、畜疾病,有些甚至致死,如裂谷热、病毒性脑炎、登革出血热等,传播的烈性病毒让“蚊子比子弹更可怕”。由于全球化发展、气候变化等因素,蚊子的活动区域不断扩张,增加了蚊媒病毒的传播概率。
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员和物资交流越来越频繁,外来蚊媒病毒输入我国的潜在风险越来越高。成立5年的中-非中心,依托武汉植物园进行管理,联结了武汉和非洲国家肯尼亚,为中国科学家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开展不同国家、地区蚊种中病毒病原的调查,了解它们的分布状况,获取新的病毒资源,并进一步研究其致病机理。中科院武汉分院院长、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武汉P4)主任袁志明领衔,夏菡负责的研究小组开始着手研究。
夏菡所在的团队对采自肯尼亚的标本进行了基因测序分析,并与实验室采集的云南、湖北的蚊虫中携带的病毒基因进行了比较。他们发现,病毒的分布存在地区特异性,比如肯尼亚标本里发现了登革热病毒,而湖北和云南的标本里未见;同时,湖北和云南的样本中发现了大量的版纳病毒序列,而肯尼亚样本中却没有任何该病毒的信息。此外,肯尼亚和中国的蚊虫中均发现了大量的未知新病毒,有待科学家进一步研究。
跨区域比对,看似毫无联系,但有长远的科学价值。夏菡介绍,对蚊虫病毒的研究,也是对蚊虫所处的生态环境中存在的病毒进行监测的一种手段。同时,分析不同地域蚊虫病毒,画一张巨大的病毒谱,一旦病毒跨区域产生了“远亲”,就能追根溯源,甚至获得毒株、开发疫苗药物、进行预防控制,保障国家生物安全。(记者李佳 通讯员康克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