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中国政府还以多种方式体现自身在此次史无前例的国际救援行动中的责任。和国内许多单位一样,元旦假期刚一结束,记者所在的人民日报、新华社也开始在社内许多场所设置募捐箱,在拥有几千名工作人员的中央和国家机关直属单位中,近些年专门为国外募捐善款在记者印象中还不多见。
埃菲社的评论说,中国启动了为其他国家募集援助的机制,这种机制在中国前所未有。作为经常遭到自然灾害侵害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以往更习惯于接受援助,而不是提供援助。
在更高的层次,高层的部际协调会议机制也在外界的瞩目中频频亮相。2004年12月29日晚,根据灾情的最新发展和领导指示,时任外交部长的李肇星紧急召开财政部、商务部、卫生部、地震局和军队有关部门负责人联席会议。会议商定大幅增加中国政府对受灾国家的物资和现汇援助。1月1日,外交部长李肇星再度召集关于印度洋海啸救援工作部际协调会。会议决定,从1月2日开始具体实施第二批援助行动。落实新增加的5亿元人民币的援助。
俗话说,患难见真情。”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赖洪毅说,中国在南亚和东南亚多个国家急需援助的时候大力并切实有效地提供援助,会让这些国家的领导人和人民切身体会到中国对他们的真情与友谊。这会大力强化中国人道关怀的大国形象。
“南亚海啸也是中国政府在低度政治领域和人道关怀方面,与南亚政府与人民增进友谊的一个机会。通过人道主义援助,中国可对南亚政府与人民释放善意。这种人道主义外交对中国而言,政治风险低,但对双边关系的好处是长期和深层的。”赖洪毅说。
美国乔治敦大学访问学者苏廷格认为,救灾将会使中国和东南亚双赢。中国在此次救灾中的承诺标志着中国战略主动性一种里程碑式的转变,应该说,中国目前在印度洋海啸实施援助已经开了一个好头。但只是迈出了第一步。“这次援救行动是一次学习的过程。
一场世纪性的灾难,更催生出一场世纪性的国际大救援。正如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安南所说,这场灾难“要求空前的全球性的反应……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竞赛”。这场大救援折射出人类群体团结互助、摆脱困境的不屈精神,折射出人道主义的熠熠光辉。
遭受地震和海啸袭击后,灾民们的脸上流露的是无奈,心中充满的是痛楚。他们也许没有想到,来自地球各个角落的援助会以惊人的速度和巨大的规模降临到他们劫后余生的土地,为他们重新点燃生活的希望之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