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国崩摧,怒涛澎湃,大自然的癫狂给2004年末增添了挥之不去的死亡气息。懒洋洋的海水,突然之间一跃而起,成为了暴烈的杀手。我们今天所说的事,就是印度洋海啸。
雅加达时间,清晨07:58,印尼、马来西亚、泰国刚刚从一夜的沉睡当中醒来,斯里兰卡、印度的海滩上,人们开始沐浴一天的阳光,可是谁也没想到这海啸是骤然间从海上爆发。2004年最惨痛的一幕,就这样开始了。突然之间,大地开始剧烈地摇动,古老清真寺的塔尖儿、民房都开始上下地跳动并且在一阵顽强但无效地抵抗后迅速土崩瓦解,隆隆的巨响从地面滚过。刹那间,把大地上的一切似乎都颠倒过来,又把惊恐的尖叫抛向天空。
今天节目里头接着来和大家说,这印度洋海啸中国国际救援纪实的事。之前呢,咱也是说了,这些救援工作者、救援队员们深入灾区各个难民营。而且灾区有些时候环境不好,要么就是不方便,要么就是特别热,要不还下雨,都几乎每一天都能赶上这么一场暴雨,这就使遭受海啸袭击的印尼班达亚齐市第三大医院扎耐尔·阿比丁医院的灾后清理与恢复工作更是异常艰难。虽然两周前的那场海啸没有将医院的房屋冲垮,但深达1米的海水退去后,医院数千平方米建筑物内留下的是遍地垃圾和数十厘米厚的淤泥。
2005年1月10日,中国国际救援队10名小伙子连续4天来到这所医院进行灾后清理,与他们一同到达的还有来自墨西哥救援队的7名队员。
我们两支队伍比一比,看看谁的速度快,怎么样?”墨西哥救援队26岁的莫利斯向中国救援队的袁本航发出了“挑战”。
“比就比!”袁本航看了看精神饱满的中国小伙子们,充满自信地对莫利斯说:“我们清理走廊左边的房间,右边的房间归你们。”
左边的房间不但面积明显比右边大,而且里面堆放着更多被海水冲得七零八落的医疗器械。
“这不公平”,莫利斯不同意。
“我们中国队比你们多3个人呢。
“那走廊也算我们的吧”,莫利斯仍在“寸土必争”。
“比赛”随即开始。摄氏30多度的高温,屋里闷得像个蒸笼。中国小伙子身上厚厚的救援服不到半个小时便被汗水浸透。被海水浸泡了10多天的垃圾和齐靴深的淤泥散发出阵阵呛鼻的恶臭,虽然隔着两层口罩,不少人还是被呛得一个劲儿地咳嗽。垃圾里面什么都有,淤泥则比较醒目显眼,另外还有生活垃圾、带血的纱布、各种各样建筑物的残骸、剩饭、动物尸体……
淤泥和垃圾被缓缓地清走,一个个房间慢慢地恢复了原状。突然,中国队的行动遇到了障碍。有一块硕大的玻璃隐藏在淤泥下面,牢牢地吸在地板上,任凭怎么推,就是纹丝不动。“大家一起用铁锹撬”,随着一声喊,两名队员一起用力,“一、二、三”,“砰”地一声,两把铁锹竟被生生折断。
墨西哥队的托普斯闻声赶来。“沾了水的玻璃在平滑的表面上吸力极大”,这位38岁的工程师建议中国的小伙子们先清理淤泥和垃圾,等地面干了后,再推动玻璃。托普斯还把自己的铁锹递给中国的小伙子:“你们少了两把铁锹,这就不是公平竞赛了。拿上我的,我会找到其他替代工具。
3个多小时过去,走廊左边的5个房间已经清理完毕,墨西哥的队员们仍在“继续战斗”,走廊里还有不少淤泥。“我们把走廊也清理干净”,连汗也顾不上擦的袁本航又带领队员将走廊上的淤泥一点点地往外推……
当墨西哥队员清扫完最后一个房间拿着工具走出来时,他们惊奇地发现,原本应属于自己“地盘”的走廊大部分已被清理得干干净净,中国队员正在清扫最后的角落。
“你们帮助了我们,我们也要帮助你们”,袁本航对莫利斯说。
莫利斯伸出双手:“在这场帮助别人竞赛中,我们都是赢家。”两国队员沾满淤泥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在班达亚齐展开救援行动的过程中,中国国际救援队受到了当地人民的热情欢迎,受到了广泛的好评。一位当地的医生对中国国际救援队员说:“你们在当地灾民最需要援助的时候来到这里,真是太感谢了!
在首次同墨西哥救援队合作进行搜救和灾后现场清理工作后,墨西哥救援队队员对中国救援队给予很高评价。一位在墨西哥从事牙医工作的救援队员说,“我们来这里已经清理了20多具尸体。这次能和中国伙伴合作,感到很高兴。和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小伙子们合作得很愉快,他们干得非常好”。
联合国印尼灾区现场协调中心负责人卡尔斯表示,中国国际救援队在灾区的工作开展得非常出色,给予联合国现场协调中心很大帮助。
中国国际救援队在灾区救灾时,当地的群众对队员们非常友好,印尼有关政府部门的官员、军队,还有老百姓,都非常感谢中国派了救援队,在他们困难的时候帮助他们。一些群众,还给中国救援队创造工作条件:来接送队员,找翻译,找志愿者,甚至送水果。
印尼的政府官员、军方人士、群众都对中国的救援行动,给予很高的评价,同时给予尽可能的支持。比如中国国际救援队发电所需的汽油,当地油料紧缺,就是印尼空军的一个加油站提供的;我们第二批救援队员到达的时候,当地驻军出动卡车帮我们运送物品、装备。
中国国际救援队副领队黄义祥说,中国国际救援队以自身的行动赢得了各方的好评,这既是对我们队员的鼓励,也是更高的要求。我们将在这场人道主义国际救援行动中,展现出中国国际救援队的风采。
得知第二批队员即将到达,而第一批队员即将返回中国,4名与中国医生合作过的当地医院的护士专程赶到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大本营。她们拉住中国医生的手,不停地说:“你们太好了,我们舍不得你们走……”
在班达亚齐灾区,在14个日日夜夜里,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工作赢得了当地印尼人民的尊重和信任,这样感人的场面还有很多。当我们的队员在忙于救灾时,一位灾民想表达自己的感谢,他把队员拉到了他家的一棵果树下指着树上的红毛丹,让队员们摘。这情景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队长郑静晨说,他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发生在厕所。在救援队大本营附近有个加油站,那里有一个用汽油桶围成的简易厕所。一天早晨,郑静晨如厕后正准备出来,一名当地人马上打了盆水送到他面前。原来,当地人如厕后都用水冲洗,水是事先提进厕所的。这名当地人知道郑静晨是中国国际救援队队员,发现厕所没水,就主动打了盆水送到他面前。这种超越了民族界限的质朴情感让郑静晨感动不已,他的眼眶湿润了。
记者回国后,在人民网和网友交流的过程中,一名网友问:“在灾区那么多天,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在救灾的14个日日夜夜,最大的感受无疑是:“我们的救援队员是最可爱的人。他们每天都在用自己的行动感动着周围人。他们不怕辛苦、不怕危险、连续作战,只要是灾区人民需要的,就义无反顾地去做,全心全意地投入。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新时代中国人的国际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在中国走向世界过程中,中国的传统美德在国际大家庭的催化下正在形成这种新时代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也是中国作为个负责任的大国的一种具体体现。”
虽然中国国际救援队的队员由4个部分组成,有7名来自中国地震局的专家,有16名来自武警总医院的医护人员,有8名来自解放军某部工程团的战士,还有4名记者,职能分工不同,每个人的任务也不相同,但是这35个人在一起互相配合、互相协作、共同战斗,组成了一个坚强的、有战斗力的集体。在这个集体中有很多感人的故事……那么都有哪些感人的故事呢。明天节目当中接着跟大家说。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今天,为您讲述:印度洋海啸,中国国际救援队救援纪实 12,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潘鹏,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