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印度洋海啸,中国国际救援队救援纪实13

2018-02-19 23:30-23:59 责编:吴恪瑾

00:00 00:00

岛国崩摧,怒涛澎湃,大自然的癫狂给2004年末增添了挥之不去的死亡气息。懒洋洋的海水,突然之间一跃而起,成为了暴烈的杀手。我们今天所说的事,就是印度洋海啸。

雅加达时间,清晨7:58,印尼、马来西亚、泰国刚刚从一夜的沉睡当中醒来,斯里兰卡、印度的海滩上,人们开始沐浴一天的阳光,可是谁也没想到这海啸是骤然间从海上爆发。2004年最惨痛的一幕,就这样开始了。突然之间,大地开始剧烈地摇动,古老清真寺的塔尖儿、民房都开始上下地跳动并且在一阵顽强但无效地抵抗后迅速土崩瓦解,隆隆的巨响从地面滚过。刹那间,把大地上的一切似乎都颠倒过来,又把惊恐的尖叫抛向天空。

今天节目里头继续来和大家说,这中国国际救援队地震救援过程中发生的一些事。昨天节目里头提到整个救援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感人的事,今天我们就挑一个主人公,来给大家展开来说,主人公叫赵和平。

作为中国地震局主管紧急救援工作的副局长,这次地震一发生,赵和平的神经就立刻绷紧了。虽然他刚刚接手分管这项工作。

北京时间12月26日8时58分,印尼苏门答腊附近海域发生8.7级地震后,正在江西出差的赵和平副局长马上意识到地震可能引发海啸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尽管初期灾情不太明朗,但他还是果断决定取消其他行程,乘当日下午最早班机飞回北京,随后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做好应急反应,并启动赴灾区开展救援的准备工作。此后的三天里,他一直在密切关注着灾情的变化和国际上的反应。

在两天内,中国地震局先后编报14期《地震局值班信息》及时报送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同时积极与各部委联系,商议救援队出动事宜,并要求中国国际救援队做好出发前的准备。

根据联合国的要求,中国地震局迅速指派联合国灾害评估与协调队员郭迅当日从哈尔滨赶赴北京,并于27日先行飞赴当时灾情最为严重的斯里兰卡开展灾害评估工作。27、28日,中国地震局先后与印尼、印度、斯里兰卡驻华使馆联系了解灾情。29日晚赵和平副局长参加了外交部召开的印度洋地震海啸救灾协调会,会议决定中国国际救援队立即赴印尼实施救援。会议结束后,赵和平立即赶回机关做好救援队出发的准备,30日上午9时30分准备工作就绪,所有人员赴机场集合,准备乘民航专机出发。

在国务院批准派出的第一批35名国际救援队队员中,赵和平的名字排在了第一个。

在救援队准备的过程中,“责无旁贷”是赵和平心里想到最多的四个字。中国国际救援队专机起飞的刹那,面对未来的各种不确定性,作为领队的赵和平告诉自己:“党和国家把这副担子交给我们,无论如何,我们必须不辱使命。”

“这次前往亚齐救灾,我们遇到了这么多困难,有些想到了,更多的没想到。”在赵和平看来,中国国际救援队前往亚齐灾区救灾的历程就是“遇到一个困难,就克服一个困难”。在许多救援队员看来,不管遇到什么困难,赵和平都很乐观自信。“有赵和平领队在,大家就等于吃上了一颗‘定心丸’。队员说,他的这种乐观自信感染了很多人。作为领队,他首先把自己看作一名普通的队员,但同时也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要想别人想不到的,做别人做不到的。

当救援队滞留在棉兰机场15个小时的时候,当班达亚齐的政府机构瘫痪不能给救援队任何帮助的时候,当连日大雨袭击大本营的时候……很多队员都很焦虑,赵和平也很焦急,但他没有受这种情绪控制,他在积极想办法,他相信困难一定能够克服。

“虽然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我一直充满信心。这种信心来源于四个方面:首先,我们出来救援是代表国家,祖国和人民是我们坚强的后盾,每次想到这里,我们都会充满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其次,我们中国国际救援队经过3年多艰苦的训练和实践,已经在多方面实现了跨越具备了一定的综合实力,成为了一支国际重要的救援力量;三是在救援行动展开的过程中,我愈发感到,我们35名队员都十分优秀,他们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坚强的、具有强大战斗力的集体;第四,在防震减灾领域长期工作的经历,也使我对救灾充满信心。”赵和平说。

2005年,是赵和平投身地震领域的第27年,从上大学的那一刻起,他的人生就与防震减灾联系在了一起。

使他走上这条人生之路的,也是一场大灾难—唐山大地震。

1957年5月,赵和平出生在河北省涉县的一个小山村,这里是革命老区,曾经是八路军129师师部所在地。赵和平的父亲是土改工作队的干部。1961年,4岁的赵和平随父亲远赴内蒙古。父亲在一些县乡巡回搞土改,他也居无定所,过了几年在大漠上流动的日子。后来,一家人在卓资县定居下来。

1972年,赵和平上了高中。高中三年,对赵和平日后的生活影响重大,“遇到两位了不起的老师是我一生中的幸事。”赵和平说,“从那时起,我意识到不能辜负此生,要争取为社会、为国家做些事情。”数学老师孔庆连和语文老师卢斯飞都是学识渊博的学者,曾经到卓资中学教书,后来,两位老师都回到大学做了教授。

对于成绩优秀的赵和平,两位老师都十分关心,除了给他讲授学习方法之外,还经常教导他去科学认识各种人生中的问题。孔庆连老师还经常去赵和平的家中,劝说他的父母要支持他的学业。

为了支持赵和平学习,父母还专门给他订了《人民日报》。“虽然只订了半年的时间,后来由于家里经济困难,再也订不起了。但是这半年的读报经历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赵和平说,“我知道了很多国家大事,看到了很多优美的文章,也了解了外面的世界。”

1974年,高中毕业后的赵和平下乡到农村插队,“整天在庄稼地里泡着,一干就是两年。”这是两年艰苦的岁月。那时的苦既有物质上的,又有精神上的。首先是经常吃不饱饭,饿肚子是常有的事。其次是精神上的“粮食”也很贫乏,特别是在边远的农村,消息十分闭塞,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事情。赵和平说:“吃过这种苦,后来许多苦都不算什么了。”

他给我讲过一个真实的“笑话”:村里的老太太没有见过自行车,有一次看到自行车还以为是闹鬼呢:“一个人咋坐着两个铁圈转来转去!我是见到鬼了!”“现在的孩子很难想象这种事情,但是在那时偏远的村子里,这很正常。”赵和平说。

1978年,在恢复高考的第二年,他考取了北京大学地质系地震地质专业。“报考地震地质专业是我的梦想,我渴望能够投身到攻克地震预报的难题的事业中。唐山大地震的时候,我刚刚入党,这场地震给我的震撼太大了,有那么多同胞死伤,让人心酸。”

1982年,从北京大学毕业的赵和平顺利考取了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的研究生,师从李玶院士,研究地震构造。“那时做课题,跑野外,非常辛苦,没有车,主要靠两条腿。”在做云南巧家地区地震构造和古地震研究课题的时候,赵和平前前后后跑了半年,鞋子走破了好几双,终于摸清了上百平方公里的地震构造。研究生毕业后,留所工作的赵和平继续着自己的野外研究之路。在随后的几年,他相继参与了四川雅砻江二滩水电站场区断裂活动研究、四川大渡河瀑布沟水电站工程地震综合研究、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核岛区断层活动性考察研究、云南澜沧江小湾水电站工程地震和水库地震研究等重要课题,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技成果。

1990年,在科研领域表现突出的赵和平被组织抽调到国家地震局,参与科技项目的组织和管理工作。“这是一个新的岗位,需要很强的综合素质,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在随后的10年里,赵和平一边学习一边工作,参与了地震发展战略研究、“八五”规划编制、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战略研究、“九五”计划编制等一系列重大的研究课题,组织实施了多项重点科研项目。

“国际救援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在这方面,需要有人不停去研究。”2001年,中国国际救援队成立后,赵和平对国际救援的关注一直没有停止。这一次,他带领着中国国际救援队在极度艰苦的条件下,在灾区坚守了13天。

作为中国国际救援队总领队,赵和平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队员的安全、灾区面临的种种困难以及即将开展的工作、如何顺利完成各项任务等等都摆在面前。但是他首先把自己看成一个普通的队员。“中国国际救援队是一个整体,也是一个特殊的集体,这个集体中没有特殊者,大家都是平等的。”对于赵和平领队的这句话,记者有很深的体会。2005年1月6日下午,新加坡救援队送来了一些牛肉罐头,负责后勤保障的队员拿了几盒先送到了指挥帐篷中。赵和平领队说:“先不要给我们,这里没有特殊队员,罐头给大家平分,先给上前线的同志吃。”

集体,这两个字的意义,在中国国际救援要队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队员们职务有高有低,年龄有大有小,但是加入中国国际救援队力这个集体之后,“我们都是救援队员”成为所有人的共识。

搬运物资和设备时,所有人一起动手;发放食物和矿泉水时,每个人平等一份;清理大本营的积水和淤泥时,每个队员都在行动……

当然,对于这个情况还有其他的例子,比如2005年1月8日上午,明天节目当中接着跟大家说。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今天,为您讲述:印度洋海啸,中国国际救援队救援纪实13 ,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潘鹏,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