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印度洋海啸,中国国际救援队救援纪实22

2018-02-28 23:30-23:59 责编:曹梦雨

00:00 00:00

2004年12月26日00:58:50,一股压抑许久的力量从印度洋深处狂躁地迸发而出,9.3级地震劈开周遭的海水,形成一道道相距百十公里的弧形水幕,以每小时800公里的起始速度排山倒海般向四周袭去。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本期带您回顾:由人民日报记者赵亚辉,新华社记者翟伟采写的应急新闻报道,印度洋海啸,中国国际救援队救援纪实。

在印尼班达亚齐,中国国际救援队中的4名女队员格外引人注目。每次去执行医疗救助任务,她们和男队员们一样背着沉重的大背囊;每当面对在海啸中受伤的人,她们的脸上始终绽露着美丽的微笑。

这是我国首次派出女医疗人员参加国际紧急救援行动。她们是武警总医院的汪茜、刘亚华、高歌和吴敏。

汪茜,33岁,武警总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我并不富裕,还没有能力自己来帮助灾民。现在,国家给了我这个机会,国家拿出钱派我来灾区,救助这里受伤的人民,我有什么理由不去做好这件事。”汪茜讲这些话的时候,眼睛有些湿润。那时她刚刚到达班达亚齐,在近40个小时没怎么休息的情况下,在机场为灾民巡诊了4个小时。

“我看到那些受伤的人们,我的心很不平静。许多伤员,特别是受外伤的人,如果能及时得到医治和处理,伤口不会这样严重。”从医10年的汪茜,看到灾民的状况,十分心痛:“很多外伤员如果能早一点治疗,可能已经不碍事了。但是现在,几乎所有伤员的外伤都已经感染化脓,需要彻底清创、缝合或者换药,甚至需要进行手术。如果还不能及时治疗,有些伤员可能还要截肢。”

为了更多地挽救伤员的生命,在随后的几天里,汪茜和其他男医生一起拼命地工作。9天的时间中,她诊治的病人就超过500人。

白天去灾区救治伤员,晚上汪茜也很忙碌。在救援队里,她的细心是出了名的。援队携带的大量设备和药品,分别装在十几个大箱子里。每天晚上,汪茜在医疗帐篷里为大家准备医疗背囊。

一次,医疗小组的任务忽然调整,刚刚准备好的背囊必须马上重新装包。闷热的帐篷气温很高,汪茜的脸上汗如雨下。忽然,一架直升飞机带着风从营地上空低空掠过,巨大的风力把帐篷刮得似乎要飞起来,悬挂的输液瓶一下砸在汪茜的后背上。她摔倒在地,手心被划伤了,刚刚整理好的药品撒了一地。汪茜简单地包扎了一下伤口,从头再来,又一直干到深夜。第二天,队员们打开医疗背囊,就能轻松找到自己所需的药品,而汪茜却累得全身浮肿,酸上整整“胖了一圈。”

刘亚华,28岁,武警总医院急诊科医生。“这些天来,我最高兴的是给灾区的孩子们正在从灾难中摆脱出来,正在恢复活力。他们是灾区重建的希望,他们的笑容给灾区带来了生机。”

生性活泼的刘亚华喜欢孩子,她是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儿童大使”。到达班达亚齐的第一天,在第一次巡诊的过程中,一名10岁左右的小女孩杜斯蒂被她的母亲领到了刘亚华的身边。刘亚华仔细为她做了检查,发现她全身多处青紫,擦伤的皮肤被海水浸泡和汗液侵蚀,已经感染。刘亚华为她清创后又换了药。小女孩笑了,告诉母亲她不那么疼了。小女孩的笑容深深地感染了刘亚华,她决心让更多的孩子微笑起来。

在班达亚齐市龙安区的拉帕亚灾民营,刘亚华每次巡诊到这里,身后都会跟着一大帮叽叽喳喳的小“尾巴”。在这里的少年儿童心里,刘亚华是最受欢迎的人。在每次医疗救助间隙,她和这里的孩子用语言和手势交流,她用微笑感染着孩子们。她还教这里的孩子学习汉语,当她准备离开的时候,不少孩子拉着她的手用汉语说:“中国,我爱你……”

在救治病人的同时,刘亚华和其他医疗队员还向当地居民宣传了防病知识,开展了防疫工作,发放了健质素消毒片、健质素消毒剂、消毒纸巾等。中国医生的出色工作让当地居民深受感动,孩子们的笑容也感染了灾区的人们,当记者随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分队再一次来到拉帕亚灾民营的时候,许多人已经微笑着等候在营地的门口。

高歌,28岁,武警总医院护理部护师。作为一名护理专业的研究生,高歌的精湛医术在多国联合转运灾民时,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和赞赏。

2005年1月3日,中国国际救援队受设立在班达亚齐机场的多国转运中心的邀请,协助为急重症伤员提供医疗救护工作。多国转运中心由中国、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墨西哥、南非和法国的医疗人员共同组成。2005年1月4日的中午,直升机一次运来6名病人。这些病人由于重症脱水和营养不良,急需给予静脉补液进行生命支持,可是他们四肢的血管全部都痉挛收缩了,静脉穿刺的难度非常大。

在这个国际性的场合,伤员又处在危险之中,如果扎针失误会引起不良的后果,也会很难堪。这时,现场几个国家的护士面面相觑,有人还提出直接转运走吧。正在协助医生检查病人的高歌却没有犹豫,她一把抓起了止血带,仔细地查看了病人的血管,胸有成竹地拿起了套管针,一针见血。一连三个病人全部都是一次成功。几个不同肤色的护士都瞪大了眼睛盯着她,似乎难以置信,现场的各国医生也纷纷发出了赞叹“VERY GOOD!”

随着班达亚齐灾区不断有国际医疗队进入,医生缺乏的状况得到了明显的缓解,但是护士的缺乏却成为当地卫生部门和有关医院的心病。一方面,当地的护理人员的水平本身就不高;另一方面,很多护理人员又在灾难中死亡或失踪。在这种情况下,高歌还被邀请去给当地的护士作紧急培训。虽然此前没有上过讲台,更没在众人面前讲过话,但是高歌说:“在这个时候,我已经忘了有很多人,我只想着把自己懂得的东西尽可能多地教给她们。”

吴敏,27岁,武警总医院护师。2005年1月8日,在班达亚齐一所医院,1名刚刚初生8天的婴儿交到了吴敏的手中。这是一个重度营养不良的特殊患者,也是中国国际救援队救治的最小的伤员,看着他瘦小的身体和皱褶的皮肤,吴敏的心里十分难受:“在海啸这场灾难中出生的孩子,人生的开始就充满了磨难。”在协助医生给这名婴儿治疗之后,吴敏小心翼翼地给他喂了奶。在拍打婴儿打了饱嗝之后,吴敏轻轻地松了口气。

这个婴儿是吴敏在班达亚齐救助的众多孩子中的一个。别看吴敏是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队中最小的一个,但是她从事护理工作已经有5年的时间,可以说经验丰富。

2003年“非典”期间,她也是最早上前线的护土之一。”这里的海啸和中国的‘非典’、都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的灾难,身处灾难之中,你会忘记个人的得失,会把很多常人看重的东西看得很淡,会尽全力去帮助每一个人,在两次灾难中都冲在前线的吴敏,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一次,在多国联合转运中心,吴敏看到一个右腿骨折和重度脱水的孩子。她专门拿来食物和水,轻轻扶起孩子的上半身,一点一点地喂他吃。孩子的父亲感受到了吴敏的友善,用手势比划着告诉吴敏,他有5个孩子,眼前这个重病的是惟一的幸存者。孩子的父亲满脸的悲凄,吴敏也热泪盈题。就在这时,大地开始摇晃,余震发生了。孩子紧张地叫了起来,吴敏把孩子紧紧地抱在了怀里。

在班达亚齐,巨大的灾难导致了巨大的伤亡,许多灾民在身体受到伤害的同时,心理上也笼罩着巨大的阴影。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语言交流存在障碍,但是吴敏相信:“爱心没有国界,只要用心去关心,灾区的人民就能够感受到。”

事实上,在印尼救灾的14个日日夜夜,中国国际救援队的每一名医生都有很多故事。他们在救灾的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共同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救灾进行曲。

医学博士蔡晓军是外科专家,此次在班达亚齐救援的过程中,他参与主刀了数例手术,获得了当地医疗机构的高度评价,一次手术的时候,他的手被划伤了,他只是贴了一块创可贴,又继续坚持工作。

有一次到城里的一座医院里救治伤员,这座医院的手术室正在忙碌,几名医生准备为一位成年男性灾民实施腹股沟疝手术。病人的阴囊肿成孩头大小,专业知识告诉蔡晓军,这种手术有一定的难度。出于对印尼同行和病人的关心,他向主刀大夫作了自我介绍,表示自己对这种手术有经验可以协助他完成。

主刀大夫礼貌而坚决地拒绝了他的帮助。主刀大夫麻利地切开刀口,麻醉效果很好,患者全无反应,手术进行得很顺利。但是后来,主刀大夫始终找不到关键的疝囊,两次错误切开肠管,暗绿色的大便一下子涌出来了,让他手忙脚乱地乱了方寸。

没有更好的办法,主刀大夫赶忙邀请蔡晓军上台,帮助收拾残局。在这种情况下接手上手术台,风险太大了!但是祖国的荣誉、奔赴印尼的使命和医生的责任感让蔡晓军克服了畏难情绪,他定了定神,立即穿戴整齐,上台主刀。在进行仔细细致的分离后,他意识到这是滑动性巨疝,难度很大。

这个病人的整个右半结尾、小肠都掉入阴囊结肠里,充满了暗绿色的糊状大便,难怪病人的阴囊那般大。他果断地将结肠的破口打开,将里面的粪便挤出,足足装了两大盆。然后再消毒、修补结肠破口,这是手术的关键,如果处置不当发生结肠漏,病人就有生命危险。然后是将肠管还纳腹腔,修补腹壁的缺损,直到关闭切口。蔡晓军镇定有序地工作着,他将整个阴囊内的肿物完全割离出来。现场的医生们逐渐对蔡晓军信赖了,在手术过程中和他越来越默契。手术成功了,现场的医生和蔡晓军相互击掌庆贺,他们被中国医生高超的医术所折服。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今天,为您讲述:印度洋海啸,中国国际救援队救援纪实22,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