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印度洋海啸,中国国际救援队救援纪实27

2018-03-05 23:30-23:59 责编:张凌

00:00 00:00

 

每名记者的负重都达5公斤以上,电脑、照相机和各种连线一应俱全。摄影记者一般都是两个相机,加上各种镜头,而且电脑等发稿设备也一样不能少。但负重最多的是电视记者,光摄像机和三脚架就够人受的了。

众记者在烈日下暴晒半天,滴水未进,苦不堪言。但为了能采访到这条大新闻,大家也只能静静地等待。

12月,在国内已经是滴水成冰的隆冬季节,而在印尼灾区则是比较炎热的雨季。白天这里的气温三十五六摄氏度,加上湿度大,又热又闷,记者成天在外采访,衣服湿了干,干了湿,渐渐地脖子上生了一圈痱子。

灾难不仅毁坏了印尼班达亚齐的水电供应系统,连日常食品供应也成问题。我们在机场周边的一块草坪上宿营,所有的水、电都要靠自己解决。因为灾区水电紧张,别说洗衣、洗澡,连刷牙、洗脸的水都要尽量节约。

中国国际救援队附近分布有大大小小的灾民营10多个,人员就有上千人。机场周围几乎没有多少卖食品的商店,即使有,也就卖点瓶装水、洗发膏之类的小商品。灾区粮食非常紧张,价格飞速上涨。为了不增加当地灾民的负担,中国国际救援队主要依靠自己从国内带来的方便面和军用压缩食品解决饮食问题。我们也就跟着队员们品尝了这些日常吃不到的食物。

因为要长久保存食品,所以军用压缩干粮基本上都已经过脱水的程序,无论是面条、米饭还是肉,水分含量极少,吃到嘴里都是一样的滋味,根本刺激不了舌头的味蕾,更别说食欲了。

辣椒、咸菜成了最受欢迎的食品。如果没有辣味做伴,恐怕压缩食品真的是无法下咽。我们每日三餐几乎是一样的:米饭、鱼香肉丝、雪菜肉丝面、羊肉都做成压缩干粮,还有些方便面。

记者每天还能喝到一种营养剂。据说这种营养剂是按人体一天的营养需要配制的。喝到嘴里微甜,口感还不错,这也是惟一能给我们留下美好印象的食品了。

在到达班达亚齐的头三天,记者竟然三天没有排出大便。每天吃进肚子里不少食品,可消化后的残渣却不见排泄出来,心里真的很起急。当时甚至想:长此以往,肚子别给憋坏了。

私下向中国国际救援队的众多男同胞咨询后才知道,原来他们很多人也有类似的“难言之隐”。他们告诉我说,这和气温、情绪、食品等各种因素有关。听罢这番解释,我的心才踏实下来。果然,不久之后,这个烦心的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与吃饭相比,我们住的条件更糟糕。由于连日下雨,积水不断渗进帐篷,好在我们的床铺离地面有1米多高,才避免了水淹三军的发生。

屋里的积水从最初的涓涓细流发展到遍地流淌,中央电视台记者无意中拍摄到了记者的惊叫:哦,拖鞋都漂起来了!雨下得最大的时候,记者们轮班冒雨跑到帐篷外面紧急挖排水沟分洪,用盆往帐篷外舀水。

脚下踩着深深的积水,坐在一堆烂泥中构思稿件,那种感觉真让人难忘。因为蚊子多,不敢开门,大家只能在闷热潮湿的帐篷里闷头打字、编辑图片。实在闷热难耐,不少记者干脆脱掉上衣挑灯夜战。直到深夜时分,众位记者才挤到床铺上休息。虽然条件简陋艰苦,但大家仍不忘记打趣逗乐。有人说:“我们是身在“羊圈”里,心系全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