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指挥部内更加紧张有序,“坐镇”的领导一次又一次来到抢险现场,叮嘱大家注意安全、做好防护;一次又一次召开会议,会商研判、运筹帷幄。
所有人,只有一个念头,“快一些!快一些!”
6日凌晨4时,障碍物清理完毕。终于可以下井了!救援用的吊罐,形状像个大水缸,最多只能容纳8人。指挥部决定,安排两人下井营救。谁上?“我下去!我下去!”请战之声,争先恐后。“让我们去吧!专业救援队肯定也能把人救出来,但我们下井无数次,去哪个作业面找人,升降的速度怎么调没人比我们熟。”自告奋勇的,是铁矿工人李洋和宋明远。作为多年同事,兄弟们的安危,令他们的心一直悬着、眼圈一直红着,坐立不安、水米难进。就经验来说,二人也确实是最佳人选。指挥部当即批准。
不是没有危险!在修复绞车的过程中,保护升降吊罐的伞帽切掉了,意味着他们要在千米的井道内“裸奔”。井内直径800毫米的风筒圈、残损的各种电缆,每一样掉下去后果都十分可怕。
4时40分,吊罐缓缓下井,勇者无言,负重前行。
-480中段,到了。喊话、抛绳、固定,6名受困工友,在李洋、宋明远接应下,全部上罐。360米、200米、50米……在地面,操作手高频率报告吊罐与井口的距离。
5时20分,第一批受困人员安全升井。一夜的忙碌、一夜的坚守、一夜的担忧,在此刻,全部化为掌声、泪水,尽情释放、瞬间爆发。
李洋、宋明远来不及休息。-1010中段难度最大。这里距地面最远、人数最多、条件最恶劣。到达井底,曾经熟悉的巷道,已经坠物成堆、积水成溪。“我紧张得仿佛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李洋说。“张学禹!”李洋、宋明远呼叫着该中段负责人的名字。“我在,我们都在!”听到回话,两人兴奋不已、泪湿双眼。
6时11分、6时50分、7时25分,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与地面取得联系的23名受困人员全部获救。
现场响起阵阵掌声。唐一军走上前去,热烈拥抱李洋和宋明远,充分肯定他们见义勇为的高尚精神,并要求新闻媒体积极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