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啥子事情都是他做主,他把我们照顾得把把实实。现在他走了,我突然就变得坚强了。”谭千秋遇难后,张关蓉将丈夫的一缕发丝,缝在一个红色的布包里,用一根白色的带子挂在自己的脖子上。
最小的女儿,似乎还没有感受到失去爸爸的悲痛。她一次又一次地用嫩嫩的小手去抓那个红色的布包。张关蓉从女儿手里抢过红布包,在女儿面前晃一晃:“这是你的爸爸,这是你的爸爸。”
说着说着,张关蓉就鸣咽了。
谭千秋和张关蓉的小女儿名叫谭仙子。谭千秋和前妻还有一个女儿,叫谭君子,如今是北京大学法学院的大二学生。君子告诉记者:“我爸给了我们一个相关的名字,就是希望我们不要忘了相互是亲姐妹,无论何时都要相互照顾。”
在大女儿眼里,谭千秋是一个很细心的好爸爸。“他跟我的妈妈在我4岁的时候就离婚了。他含辛茹苦把我抚养长大,邻居都说他当爸爸的就像当妈妈一个样。”
谭千秋很节约,节约到近乎吝啬。他曾对君子说,有两件事情对不起她。“一次是我的一个小朋友想吃冰激凌,他没舍得买,我就大哭了一场。另一次是一位教师到我们学校演讲卖书,我想买,他觉得没有必要,就没有买,我就跟他吵了起来。”
“每次我从北京给爸爸打电话,他总是没说几句就挂了,他觉得没必要浪费电话费。”谭君子说,“小时候,爸爸经常带我出去玩,我们总有说不完的话。现在,我特别后悔,再也跟爸爸说不上话了。”
1957年8月,谭千秋出生在祁东县步云桥镇岩前村。他的父母老实善良,有5个儿女,他排行老大,由于家境贫寒,每顿饭都是以红薯、豆子等杂粮为主,只有一点点米饭,他总是将米饭让给弟弟妹妹吃,自己和父母吃红薯。
谭千秋深信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他学习非常刻苦,村民都将他作为“勤学楷模”教育孩子。为学好英语,他将英语单词写好贴在墙上,睡觉时就记,记不住就点亮灯看一下再记。1975年夏,他高中毕业回家务农,但他没有放松学习,白天跟大家一起出集体工,晚上学习到次日凌晨,困了就用毛巾沾点冷水敷在脸上。两年后,他成了一名代课教师。
1978年夏,谭千秋考上了湖南大学。1982年大学毕业,主动报名到四川东方汽轮厂职工大学当了一名“支边”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