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本期带您回顾和关注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纪实文学:《大国担当——中国人民解放军援塞医疗队抗击埃博拉疫情纪实》,一起回顾那一段困难面前携手并进、互帮互助的中非友谊。
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我是百宁。从丝绸之路到万隆会议,从中国重返联合国到中非合作论坛,中非之间,一直保持着特殊的友谊,互相帮助,互相扶持。在2014年的埃博拉疫情中,我国军地医务人员组成的援非医疗队,奔赴抗疫前线,不畏艰险,救死扶伤,用实际行动体现了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中非友好情谊,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好评。今天,我们继续回顾那场救援中的点点滴滴,回顾那些中国人民解放军援塞医疗队中和埃博拉病毒抗争的勇士们,今天播出第21集——再战西非!
2015年第一天,本是个喜庆的日子,队员刘冰却哭成了泪人儿。
几天前,11个月大的婴儿拉萨纳和妈妈被送到了中塞友好医院。 拉萨纳长着一双黑亮的大眼睛,很惹人喜欢,是中心最小的留观者。
刘冰第一次见到他时,他正独自趴在床上做着鬼脸,而他的妈妈因为 病重躺在另一张床上,无力照顾他。在从医院回驻地的途中,刘冰向 队友们讲述了这一幕。医师组组长金波告诉她,拉萨纳的妈妈被确诊感染了埃博拉病毒,而且病情已发展到极危重的阶段,时刻都有生命危险。
不幸的事还是发生了。入院后的第三天,拉萨纳的妈妈去世了。 对于妈妈的离去,当时拉萨纳似乎还不明白这些事。看到塞方护士将 拉萨纳调到了另一间空病房,初为人母的刘冰很是担心:孩子会摔着吗?谁来照顾他?他会害怕吗?她向队里反映了孩子的情况,并与塞方医务人员沟通后达成协定,由当班护士定时定点进病区给孩子喂饭喂水。
为了避免拉萨纳受伤,医务人员把他安置在铺了床垫的地上。就这样,每个班上的护士都会把冲好的奶粉带入病区,放到拉萨纳身边,还不时做出各种动作逗他开心。但这只能让拉萨纳暂时安静一会儿,因为找不到妈妈,拉萨纳总是不停地哭。正当医务人员一筹莫展时,护士宋兵想到了在银河合唱团唱歌的女儿,为了减少对女儿的思念,她随身带着女儿为她录制的歌曲。她想到,女儿的歌声一定会对小拉萨纳有帮助的,于是她就把录好的歌拿到拉萨纳面前,放给他听。稚嫩的童声一响起,拉萨纳立刻变得安静下来。他从没听到过这样的歌曲,感到很好奇,就停止了哭闹,偶尔还学着哼哼。
11个月大的孩子正是咿呀学语、学走路的时候,也最需要母亲的陪伴。刘冰提出要求增加班次,就是为了能多照顾拉萨纳一会儿,多陪他一会儿。她担心孩子餐间会饿,就想办法买到奶瓶奶粉;查房时,她模仿各种小动物的声音,也学小鸭子、小乌龟走路,逗拉萨纳开心。有一次查房时,队友们看到刘冰用中文在给拉萨纳讲故事,拉萨纳睁大眼睛开心地看着刘冰,一副好像能听懂的样子。那一刻,两个人仿佛就是一对母子。 庆幸的是,拉萨纳第二次血样检测结果也为阴性,证实没有感染埃博拉。经过留观期,拉萨纳安然无恙。在医疗队的协调下,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对孩子实施了救助。当工作人员来接拉萨纳时,刘冰把孩子抱上车,在她怀里,孩子连续挥了好几次手,像是和妈妈告别。面对此情此景,刘冰再也忍不住眼中的泪水。
在中塞友好医院埃博拉留观诊疗中心,有一群人虽然没有感染上埃博拉,却同样经受着疾病和精神上的摧残,队员们仍然以最大的耐心和爱心救治他们。
54岁的萨姆·瑟斯安静地躺在床上,看见队员们进来,他缓慢地坐起身来。萨姆·瑟斯入院时正赶上元旦,那时的他病情很危重,严重的呕吐、腹泻导致他神志模糊,生命危在旦夕。队员们立即对他实施了抢救,经过 2 个小时救治,他终于苏醒过来。经检测,萨姆·瑟斯是埃博拉阴性患者,队员们都很高兴。 但随后大家发现,病情好转的萨姆·瑟斯表现很古怪,不是脾气暴躁就是沉默不语,每次查房时,他都表情凝重。起初队员们还以为这是疾病造成的精神症状,但后来大家发现事情并非如此。第二批援塞医疗队医生张健决心要在萨姆·瑟斯身上找到原因。萨姆·瑟斯不懂英文,这可难坏了张健,他找来纸笔,在纸上画了一个人,一边用笔指着身体的每个部位做出难受的样子,一边问萨姆·瑟斯是否是这种情况。 萨姆·瑟斯终于看懂了,他连说带用手势告诉医生没有不舒服,张健医生又指着萨姆·瑟斯画出一个愁眉苦脸的表情,问他为什么这样。可萨姆·瑟斯却沉默了......
为了打开萨姆·瑟斯的心结,每天张健医生都会提前10分钟进病区,亲自把病号饭交给他,还喂水给他喝,并为他带来他最爱吃的软饼干。虽然彼此语言不通,但萨姆·瑟斯清楚地感受到了这位中国医生对他的悉心关怀。渐渐地,队员们发现萨姆·瑟斯变得不再难以沟通,他不再发脾气,甚至还能主动和他们打招呼。
一天查房时,细心的张健发现萨姆·瑟斯走路时脚步有些不稳,经询问得知,萨姆·瑟斯入院初期因腹泻体力不支,一次下床时扭伤了脚,现在走路时脚还有些疼。张健医生立即找来医师组金波组长,和他一起查看萨姆·瑟斯的脚伤,虽然没有大碍,但踝关节因为扭伤还有些肿胀,他们立即给萨姆·瑟斯的患处用药。队员们督促指导他用药,在用药后的第 4 天,张健医生例行查房时,萨姆·瑟斯兴高采烈地走到张健面前,用手比画着告诉他脚已经好了,并走路给他看。萨姆·瑟斯露着雪白的牙齿,笑得特别灿烂。
萨姆·瑟斯后来告诉张健,他过去曾是个非常开朗的人,因为埃博拉先后夺去妻子和堂弟的生命,他感到非常恐惧,天天愁眉不展,他总是认为自己会和他们一样死去,即使现在诊断不是埃博拉,但他仍认为有一天埃博拉还是会夺走他的生命。
了解到萨姆·瑟斯的想法后,张健医生和塞方护士一起细心地给萨姆·瑟斯讲解了埃博拉的知识,姚红护士长还给萨姆·瑟斯进行了心理疏导。对埃博拉知识有了深入了解后,萨姆·瑟斯紧缩的眉头舒展开了,恢复了往日的神采。
坦姆·库帕尔是埃博拉阴性患者,但是,身体一直比较虚弱,行走也很困难,有时只能爬。
为解决老人行走的问题,队员们想了很多办法,先是给他找来凳子让他扶着凳子走,但是他特别瘦弱,连抬凳子的力气都没有。后来,队员吴建中从医院里找来一个有滚轮的移动输液架,让坦姆·库帕尔老人扶着那个输液架走,这个办法很奏效,坦姆·库帕尔老人称它是“移动的拐杖”。看到老人可以自由走动了,吴建中感到很欣慰。
多少惊心动魄事,生死只在一瞬间。一次查房,值班医生孙李建和护士霍翠华像往常一样穿戴好防护装备,进入隔离病区。当天留观病人多达 31 位,但他俩没有丝毫马虎,同塞方护士一起像往常一样十分认真地对每个病人进行问诊检查和发药。不知不觉一个半小时过去了, 当给最后一位病人发完药品后,两人才缓缓回到第一缓冲区,殊不知,危险正悄悄降临。
虽然当天在病区的时间较长,但他们并未感到很疲惫,两人互相喷淋消毒后,开始脱去身上的层层防护装备。
突然,霍翠华感觉孙李建有些异样,脸色通红,呼吸急促,豆大的汗珠沿着护目镜边缘淌了下来,双腿也开始发颤。原来,由于在病区体力消耗过大,面部出汗太多,孙李建的口罩已经湿透,与口鼻紧紧贴在一起,使得他无法正常呼吸。“不好!有窒息的可能,弄不好要出人命!”面对突如其来的状况,霍翠华一心想要挽救战友的生命,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赶紧摘掉他脸上的口罩,但这不符合流程,手套已经被污染,不能接触其他任何物体。眼看孙李建下意识地就要自行摘取口罩了,万分焦急的霍翠华迅速拿起墙角的赛诺士消毒剂,向孙李建的双手猛喷几下,并大喊道:“赶紧搓手,摘口罩!”在霍翠华的指挥下,神志有点儿恍惚的孙李建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手消,摘下口罩,恢复了呼吸。
走出隔离区的孙李建充满感激,此后,他常跟中塞医务人员谈起这次经历,他说,是生死搭档关键时刻的出手相救,才让自己化险为夷。
身处异国他乡,面对埃博拉病毒,队员们所承受的各种压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孙李建的父亲患有心脏病,经常住院,而他是家中的独子,经常一边忙工作一边照顾生病的父亲。这次医院组建第二批援塞医疗队时, 孙李建作为有着丰富经验的重症监护医生,主动请缨奔赴一线。出国前,他对妻子说:“家里一切就靠你了。”
在塞拉利昂的日日夜夜,孙李建都很忙,白天进病区,晚上整理病例,每天睡觉不超过 5 个小时,而且他还担任着班长职务,忙碌的他好几天都不能同家人通个电话。
新年前夕,父亲的病情突然加重,被送入重症监护室。2015年1月2日那天,老人不幸去世了。考虑到在疫区的工作非常危险,怕他分心走神,家人商量着先瞒着孙李建。三〇二医院积极帮他家里处理后事。医院尊重他家人的意见,就没有把这件事告诉孙李建。第二批援塞医疗队的队领导商议也一致同意先瞒着他。孙李建每次给家里打电话时,家人最常说的话就是:“家里都挺好的,你就安心工作吧!”
以前常说,执行任务时“忠孝不能两全”,没想到,这样的事情就真真切切发生在队员的身边。那段时间,陈昊阳队长和何巍政委一直观察着孙李建,但是,他没有一丝一毫的异常。
1月14日、20日第二批援塞医疗队要分批次回国,三〇二医院姬军生院长叮嘱陈昊阳队长,一定要让孙李建先回来。可在这个时候,队员们都积极要求再工作6天,把危险留给自己,谁先走成了难题。那天,陈队长对孙李建说:“你是班长,带个头,你先回去!”孙李建却说:“队长,其实我知道你为什么让我先走,我1月2号就知道老爷子的事了......”陈队长一时语塞。
其实,1月2日那天,孙李建通过一个亲戚已经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了。当时,孙李建痛不欲生。但是,为了不让医院、队里、家里为他担心,他强忍着痛苦,装作毫不知情,一天、两天......他像平时一样认真工作,没有表现出任何异样,竟然瞒过了大家的眼睛。
丧父之痛,何等之痛。那个时候,孙李建只能将悲伤留给自己,有泪只好往肚子里咽。不能当面送别老人,他就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在宿舍里对着祖国的方向,给父亲磕了一个头。
滕光菊是保健组组长,担负着医疗队员、检测队员以及当地中资机构及当地华人华侨的医疗保健任务。考虑到当地的气候环境,保健组为了预防队员出现失眠情况,出征之前,组员们一针一线地缝制了 100 多个香囊,内贮药物,既可防暑抗感,又可改善睡眠。
有位友邻单位的队员左手不慎受伤,受伤部位存在感染的危险,滕光菊指挥保健组组员们非常细心地对他的伤口进行了清洗、消毒、包扎,做过破伤风抗生素过敏试验后,给他注射了破伤风抗生素。细致入微的关心让这位队员感动不已。
药品保障组要负责上千种药品的保障,药师秦立精心盘点梳理, 做到了对药品的功能、存放位置等“一口清”。
一次,病区来了一个高热、腹泻、十分虚弱的病人。临床医生接诊,发现他很多症状与埃博拉不同,抽血化验后,发现他白细胞很高,初步诊断他患了严重的败血症,急需使用高级别的抗生素,但在留观中心,这种高级别的抗生素并非常备药,库存里也没有此类药。主治医生求助于秦立,秦立立即想起他的随行背囊中有少量的“泰能”。救人要紧,十万火急,秦立当即将十支“泰能”送到了病区。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今天,为您讲述:大国担当——中国人民解放军援塞医疗队抗击埃博拉疫情纪实,第21集——再战西非!今天先说到这,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百宁,明天咱们接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