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网北京10月13日消息(记者梁爽 陈江南 曹梦雨)10月13日是第29个“国际减灾日”,减少灾害损失,创造美好生活。自然灾害虽不可抗拒,但减轻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负面影响意义重大。
我国作为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这已成为我国基本国情。如何减轻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应急管理部副部长、中国地震局局长郑国光认为,多部门应急联动将是防灾减灾救灾的“尖刀”力量。
10月10日,应急管理部副部长、中国地震局局长郑国光接受记者采访,现场介绍我国地震情况。(国家应急广播网记者陈江南_摄)
“过去,各救援力量往往较为分散,难以形成合力,影响救援效率。应急管理部组建后,综合救援的整合优势逐渐显现,成为应急救援的中坚力量。”郑国光告诉记者,以中国地震局的内部调整为例,机构改革后,现在中国地震局内部的应急救援司和应急救援搜救中心划归应急管理部,其他职能不变,同时中国地震局整体由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转为由应急管理部管理,实际上突出了统筹协调应急管理,提高了综合防灾救灾能力。
近段时间,山东、广东、云南等多地遭遇强台风袭击,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轮番登场。新组建的应急管理部遭遇大考,也创下了多个首次:自汶川大地震以来首次跨区域规模调动消防部队,消防部队首次长时间连续作战执行抗洪排涝等综合性救援任务……初步形成的应急管理部统一指挥、国家救援队伍跨区域支援、专业力量与社会力量有序联动,防范救援救灾一体化运作等工作模式,这些都为防灾减灾救灾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近日川藏交界处山体滑坡和金沙江堰塞湖险情应对中,应急管理部牵头多部门应急联动处置。应急管理部已于11日晚会同自然资源部、水利部、气象局、中国安能建设总公司等单位建立应急联动处置机制,全力协助指导地方抢险救援、做好转移安置避险群众、排除堰塞湖险情等工作。
截至10月12日20时,西藏、四川2.1万余人紧急转移安置,消防救援力量490人69车已赶到灾害区域,消防救援尖刀队已携带卫星设备到达核心区,并传回清晰视频画面,供后方分析研判。此外,消防救援力量812人154车在周边区域集结待命,随时支援。
与其他国家把地震预报作为科学探索不同,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把地震预报作为政府职能的国家,始终把防震减灾作为一项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事业。郑国光认为,组建应急管理部后,能够把各种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统筹起来,从体制机制上形成新突破。
郑国光表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包含安全在内。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应减轻灾害损失,提高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全感,这也是践行新时期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具体体现。
【对话】
近期地震频发属大陆正常起伏现象
央广网:今年我国云南、陕西、吉林等地都发生了地震,地震多发的原因是什么?
郑国光:首先,我国本身就是一个地震多发国。我国大陆年平均发生18次5级以上地震,4次6级以上地震。同时地震分布广,我国有30个省份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其次,大陆构造动力环境原因。我国位于欧亚板块,受印度板块向北东方向碰撞挤压和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推挤。印度板块对我国大陆西部碰撞挤压直接剧烈,导致我国大陆西部强烈隆升,形成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伴随有强烈的地震活动,比如汶川地震。受太平洋板块俯冲的间接影响,我国东部的地震活动也较强,发生了唐山、海城地震。
虽然近期我国地震频发,但是从地震数量与震级都低于历史平均水平。因此,目前的地震活动仍在正常波动的范围内,是我国大陆地震活动的一种正常起伏现象。
2023年建成国家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工程
央广网:现阶段我国地震预测预警进展如何?
郑国光:“预测”和“预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地震预测指地震发生之前,根据地震观测资料和研究结果提出未来地震事件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大小。而地震预警,是在地震发生后,根据观测到的地震波初期信息,快速估计地震参数并预测对周边地区的影响,抢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之前,发布地震动强度和到达时间的预警信息,使企业和公众能够及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减轻地震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
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揭开了我国地震预测探索实践的序幕。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我国在长、中、短、临地震预测工作中都取得了比较显著的进展。就地震预测技术水平而言,我国已站在国际前沿,但总体水平还很低。
在地震预警方面,自2008年起,中国地震局即着手启动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项目的预研究和前期筹备工作。该项目已于2018年7月20日正式启动实施,计划于2020年在部分地区率先形成地震烈度速报能力,2023年在全国形成地震预警能力。
按计划,国家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工程将用5年左右的时间建设完成。在全国建设15391个台站,在国家和省级抗震救灾相关单位、医院、商场等公共场所,核电、水利、燃气、危化企业,以及中小学校部署各类服务终端3360个。在全国形成分钟级的仪器实测烈度速报信息服务,在华北、南北地震带、东南沿海、新疆天山中段、西藏拉萨重点区形成完善的秒级地震预警能力。
防震减灾走向法制化
央广网:目前我国防震减灾工作成果如何?
郑国光:最大的进步就是从法律法规上,比如说2008年修改的防震减灾法,进一步强化了地方政府的职责,进一步强化了防震减灾的职责分工。之后又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条例,比如说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条例,包括地震监测实施的保护条例。同时,国务院还出台了汶川灾后恢复重建的条例,从法律法规上把防震、抗震职责理清,把全社会在防震减灾意识能力上都做好规范。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防震减灾法实施10周年又进行了执法的检查,进一步强化政府、社会各方面的一些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