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1920年,海原大地震8

2018-11-06 23:30-23:59 责编:张泽昕

00:00 00:00

 

海原大地震实是因地球的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互挤压所致,与近年来的汶川大地震同出一因。在这条地震带上有两个巨人一直在扛着膀子,艰难地较劲。这种相持,大约千年左右就会打破一次平衡,两身相错,大地轻轻一抖。有案可查,1982年国家地震局曾在当地开深槽验土,探得六千年来,在海原地区这两个板块就有六次因较劲失手而引发地震。第一、二次大约在五千年前,第三次在两千六百年前,第四次在一千九百多年前,第五次在一千年前,第六次即海原大地震,在一百年前。不要小看两个板块轻轻一擦,世界就几死几活,如同末日降临。

远的没有记载,就说百年前的这一次,大地瞬间裂开一条二百三十七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被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这就成就了大地震的活标本――“震柳”。

1920年12月16日的海原大地震造成大地扭曲、错位,将部分高地变低,也将部分洼地变高,还使地质上形成的山沟明显地改变了走向。令人称奇的是那棵被地震从树干中间撕裂的古柳至今仍长势良好,成为研究地震的活标本。

这棵古柳的来历非同寻常。据了解,海原县西安乡西北的西华山北麓住着6户人家。他们对面营盘山的山顶上有座占地十几亩的营垒,又被称为“哨马营”。村子里年龄最大的人说,他记事的时候,这几棵柳树的分布就是现在这个样子,不知道是谁栽的;也有传说是杨六郎的拴马桩,被遗弃在这里,后来就长成树了,从裂缝开处年轮推算,约有500年历史,也就是明朝弘治年间。

哨马营的五株明代柳树,生长在干涸的小河床上,植根于海原地震地表破裂带左旋水平位错值最大地段地。其中一棵直径约1米的大树,在地震中因地表错动而被撕裂,左旋位移量达0.4米。古柳树虽遭摧残,但劫后余生,残躯吐翠,葱绿遒劲,堪称奇观。

后来,这棵古柳被专家确定为“震柳”。专家考察“震柳”后说,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地震现象,那么大的一棵柳树,被劈成两半,而且它错动的方式反映了地震中间的一般规律,就是北半部分往西错,南半部分往东南方向错,即所谓左旋走滑位移,但是它并不代表海原断裂带真正的大位移,因为这棵树只错动了四五十厘米。

为了寻找这棵树,有采访者甚至从北京飞到银川,又坐汽车颠簸了四个多小时,终于在一个深山沟里找到它。这条沟名为哨马营,一听这个名字,就知道是古代的屯兵之所。宋夏时,这里是两国的边界。明代时,因沟里有水,士兵在这里饮马,又栽了许多柳树供拴马藏兵。后几经更迭,这里成了一个小山庄,住着五户人家,过着被外界遗忘的桃源生活。直到1981年由中国、美国、加拿大、法国组成的联合考查队,沿着二百三十七公里长的地震裂缝徒步考查时才发现了它。专门去采访它的记者团队从县城出发,车子在大山的肚子里翻上翻下,左拐右折,沿途几乎没有看到人家,偶有几座扶贫搬迁后留下的废院子,散落在梁峁沟坎之中。坡上大多是退耕后的林地,树苗很小还遮不住黄土。可想百年之前,这里更是怎样的荒凉寂寞。正当大家心头一片落寞之时,身下的沟里闪出一团翠绿,车头一拐,驶入谷底。行到路尽之处,眼前的一棵大柳树挡住了去路。原来这条路就是专为它修的。

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它身高膀阔,站在那里足有一座小楼那么大。枝叶茂盛繁密,纵横交错,遮住了半道山沟。难怪在山顶上时就看见这里有一团绿云。沟的尽头依稀还有几棵古柳。脚下有一股清泉静静地淌过,浸润着这道沟。几头黄牛正低头吃草,看见来人,好奇地摆动尾巴,瞪大眼睛。这真是一个世外桃源。欲问百年事,深山访古柳。但采访者说,她也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在两半个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人老看脸,树老看皮。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这棵树已经有五百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四百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过了一百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