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校园贷的危害,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抵制,然而,在国家对于校园贷“三令五申”制止之下,依然有各种改头换面的变种“校园贷”游走在道德和监管的边缘。校园贷是如何走进校园的,又是如何变成“校园害”的?本报对话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吕随启,分析校园贷“屡禁不止”的原因。
有多少学生参与校园贷
北京晨报:2014年,校园贷出现爆发式增长,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把学生当做目标人群,各种乱象也逐渐出现。这几年来,国家三令五申,约束和规范校园贷,但仍有不少投机者,游走在法律和道德的边缘,学生深陷校园贷的新闻也仍旧层出不穷,校园贷的问题,还远远没有解决。
吕随启:究竟有多少学生在校园贷上贷款?贷款的规模有多大?目前还很难判断,没有看到过比较权威的数据。作为教师,从自身所接触的情况来看,真正向校园贷借款的学生比例并不高,但因为我们的学生基数很大,绝对数量就比较多了。更重要的是,校园贷的贷款者都是学生,自制力不强,还款能力弱,违约率就很高,风险也很大,尤其是出现了不少恶意追讨欠款的事件,使得校园贷造成的危害、影响也特别大。
北京晨报:从根本上来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学生无力维系学习、生活,需要贷款的情况应该并不多,而且还有助学贷款等保障政策,应该说需要额外贷款的学生并不是很多,但显然,事实并非如此,校园贷大行其道、且屡禁不止,说明它还是有需求的。
吕随启:助学贷款、奖学金等,是政策性的保障措施,符合条件就可以获得贷款或者奖学金。校园贷则是商业贷款,这两者是完全不同的。其实,商业贷款本身也没什么问题,问题是,许多校园贷往往是打着商业的名号,却做着违背商业规律的事情。
校园贷违反了商业原则
北京晨报:校园贷是贷款,但往往并不考察学生的经济能力,申请的门槛也非常低,问题是学生本身并没有还款的能力,还有一些学生在多家平台重复贷款,借新债还旧债,结果越陷越深,难以解脱,从规则上来说,是否也太宽松了一点儿?
吕随启:正常情况下,金融机构贷款给一个人,是以一个人的信用背景为基础、稳定的收入来源为条件、偿本还息的能力为标尺发放贷款,一个没有收入来源、没有还款能力人,去银行申请贷款,不可能成功。因为贷款给这样的客户,风险极大,很容易变成坏债。但为什么到了学生这里,这些条件都不成立了呢?这是因为,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对象,并不是学生,而是学生家长,表面上看,是学生在贷款,但实际上是家长的信用在背书。
北京晨报:问题是,大部分家长根本不知道孩子在校园贷借钱了,直到孩子还不起,追债者追到家里,家长才知道。而且,除了极少数特例,学生进入大学时,已经是成年人,对自己的行为负有全部责任,家长并没有义务替孩子还款。
吕随启:如果家长知情,等于家长和学生共同贷款,这样是没有问题的。但大部分情况下,二者是脱节的,贷款人和还款人分离,结果就是金融机构乱贷款、学生乱借款、家长不知不觉就背了一身债。所以,从理论上来说,金融机构乱贷款,其实是违规的,即违背商业规律,也违反了相关的金融管理政策,而且也侵害了家长的知情权。从金融监管及保护借款人利益的角度看,这样的贷款,其实是可以认定为无效的,最起码对家长是无效的。但事实上,家长不可能放任孩子被追债,最终还是要替孩子还款。
互联网金融应规则先行
北京晨报:2016年来,我们国家多次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约束校园贷的泛滥,也确实有一批校园贷机构退出了校园,但仍有一些改头换面,依旧在校园中游走。怎样加强监管,可能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需要重视的事情。
吕随启:互联网金融发展很快,但相应的规范、规则没有跟上,我们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法律法规、管理规范等,都还比较薄弱。同时,相应的处罚措施也不够,金融机构的违规成本太低,发现了,罚一笔款,转过身他们依旧故我。结果就是许多金融机构,打着金融创新的幌子,向没有偿还能力的学生贷款,牟取暴利。如果能够提高违规成本,只要发现一起,就将违规的机构罚个底儿掉,我想即便还有铤而走险的人,也绝不会有很多。我一直都认为,互联网金融,应该规则先行,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规则之后,再发展也不迟。反之,规则没有完善,互联网金融先爆发式地发展了,就会出现许多麻烦的问题。
北京晨报:除了监管机构、执法机关要加强监管之外,学校本身也应该有主动预防和监管的意识,大学生固然已经是成年人,但对生活的掌控能力、对金融的认识都还不足,学校在这方面可以多做一些工作。
吕随启:学校确实可以做一些事情,加强引导和监管,其实班主任就能做这样的事情,如帮助学生建立理性的消费观,提醒学生小心金融陷阱,发现学生过度消费、大量贷款,也可以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但另一方面,也不能过于依赖学校,学生贷款,往往都是一对一的,家长就管一个孩子,都不知道,学校有那么多学生,就更不用说了。
消费欲望是制造出来的
北京晨报:在各种报道中,不难发现,贷款的学生,大部分不是真的生活艰难,而是进行奢侈品消费,买手机、电脑、高级化妆品等,校园贷本身也不止是现金贷款一种,消费性的贷款更加主流,也更加隐蔽,而且,消费性贷款和现金贷款并不是泾渭分明,一些学生在网上买个分期付款的奢侈品,也会在现金贷款平台借钱,以支付分期付款的本息。
吕随启:一些学生过度消费,追求奢侈品的行为,是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当前再读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而且在物质资源已经很丰富的环境中长大,从小就没有养成节俭、理财的习惯。一旦到了大学,离开了父母,很容易过度消费。另一方面,一些金融机构、借贷平台也在刻意刺激学生的消费欲望,以很低的首付诱惑学生进行非理性的消费。这是很坏的现象。金融机构把钱贷给这个消费观念不理性的学生,本身就不厚道。还有些机构,设计各种金融工具、利用虚假宣传、刻意诱导学生贷款去消费,这其实就是坑人。
北京晨报:深陷校园贷的学生,不仅影响自身的学习,也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甚至有些人被非法贷款所诱惑,结果身败名裂。在和金融机构的博弈中,学生也好,家长也好,其实都是弱势的,甚至有些明显利率奇高的贷款,家长也不得不捏着鼻子还款。
吕随启:某些非法牟利的机构,利用裸贷等行为,威逼利诱学生和学生家长,偿还高额的利息。这样的行为,不仅违法,还可能涉嫌犯罪,一旦出现,学生和家长完全可以向监管机构、执法机构举报,或者反诉。但一些学生和家长缺乏法律意识、又请不起律师,咬牙偿还那些非法的贷款,反而让那些非法牟利者变本加厉,这是值得警惕的。(消息来源:北京晨报 记者周怀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