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我是百宁。在舟曲泥石流灾害发生之后,舟曲县气象局工程师包红霞写出了一本记录当时情况的书籍《悲情舟曲》,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发行,虽然灾难已经过去了8年之久,但对于很多人来说,却是一生的伤痛。今天,我们就和您回顾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第52集。
灾难发生后,包红霞每天用日记记录了她那段时间的感受,今天节目,我们一起继续分享一下她那段时间的灾区日记,回顾一下那段特殊岁月。
2010年9月20日 阴
在单位,即便坐屋内也能很清晰地听见大型挖掘机拆除楼房的“嗒嗒”这声音让人听起来很无奈、从而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深深地压在心头,让心情很沉重很郁闷。
可谈起拆房子,许多人都不明白政府的规划,更不知道急着拆房子为了什么,近些天只看到武警水电部队的长臂挖掘机兵分两路,一部分白天黑夜作业在白龙江里不停地挖捞泥石流,一部分在将滨河南路的楼房和平房拆除。新买的住房和气象防灾减灾办公大楼及背后的住宅楼都列入了拆除名单,前天开始,机器的手臂伸向了新楼,已经拆了3天,今天终于成了废墟,钢筋和砖块堆一起,形成了乱七八糟无形状的小山。有人说,我们把门窗和玻璃没取下来拆成废品真是太可惜了!我们也很心疼,可是那些天人少事多根本就没时间和精力纠缠拆楼的事。
许多楼房都要拆除,许多有家的人都没家了。下午,我和爱人上街顺便来到了新楼前,他的眼神很悲伤。滨河路下面白龙江河道表面这里一个大坑,那里一个小坑,武警水电部队努力清理河道巨石积泥,原来的河堤有些地段已有了好几米的深度。
进入9月份后,好些天不降雨,白龙江水位下降了很多,水小了相对好作业,瓦厂大桥架起的钢桥又进行了改制,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分开。记忆中还残存着旧桥的影子,踏上新桥就会怀想旧桥,有车经过时晃动的钢桥走起来还真有点不习惯。
走在街上,县城很多地方都能看到有水渗出,泉城又名副其实了。我看到“汉中王酒店”下秦安人铺子里的水足有5寸深,水很清冽,乳白色的瓷砖越发白了起来。
旁边卖电器、瓷器的商家也在清洗商品,目光对视时他含笑点了点头。这次泥石流中,秦安人有5家商家全部淹没,11家分别有十一二万元不等的新货8月7日晚上未来得及卸下就被淹没。这些天他们倾家出动,清理淤泥清洗淹过的商品,一边洗一边整理,用他们的话说发生的已发生,日子总是要过下去的,除了依靠政府,依靠部队之外,生产自救是主要的动力,很多的困难还是要靠自己克服解决。
走到汽车站门口,医院路边上开铺子的秦安人李东厚夫妇在1米左右宽的水渠里穿着雨衣、雨靴刷洗衣服鞋帽,袜子毛巾等小件大部分清理出来后倒进了垃圾堆,两人都瘦了许多,男人比女人还显瘦。这些背井离乡的秦安乡下人,携家带口来到舟曲谋生,为自己创造财富的过程中也为舟曲市场的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对低收入群体和乡下群众,他们的商品已是不可或缺,他们用朴实的从商理念和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地接纳着走进他们店铺的每个舟曲人,多年来秦安人的贸易文化在舟曲已具有了代表性,各个阶层的舟曲人已习惯了和他们讨价还价。无论男女老幼,不管你从县城的大街小走出还是来自山野乡村,他们老少不欺,待客十分耐心诚恳。同样的商品总比别处的便宜些许,有些商品甚至为了周转资金不惜亏本出售。舟曲人走向街头,只要踏进秦安人的商铺,都可找到可心的商品。
走到原来的菜市场,摆摊的大小老板都在挖淤泥清洗商品,他们的脸上始终挂着平静,与人打招呼依然是笑脸,问及感受,他们说灾难发生想到的首先是逃命,保住命就是存在。
几位卖菜卖肉卖豆腐的熟人已在营业,也有好多熟悉的面孔不再看见,也不知道是受了灾后暂时停业还是遇了难。
大概是为了维持正常的县城交通,前几天摆在南门街道上的市场已撤离,只有工商局设立在电力公司一楼的卖菜点依然存在。
听说昨天在单位减灾大楼下面的积泥里又挖出了一具男尸。走过邮政局,街道旁铺子主人大都正在清理淤泥,马路上泥浆还是厚厚一层,白龙江河道没水的地方石头淤泥足足与公路持平,河边走过的许多人说那里面肯定还有人。
2010年9月21日 阴
县城到处都是尘土飞扬,飞起的尘土弥漫在空气里,能见度也很差,很希望能下场雨。甘南州气象台预报了小到中雨,我报了小雨,老天只是象征性地滴了几滴,晚上风很大,第二天能见度好了许多,天依然阴着,云看起来很凝重。
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往年临近中秋节前半个月内,舟曲会出现许多卖蜂蜜的,有些是商贩,有些是山上的汉族农民和藏族群众拿着土蜂蜜出售。商贩们都宣扬自己出售的是原生态蜂蜜,人们在品尝中总怀疑蜂蜜掺假,许多人宁肯高价买山上农民和藏族群众的,也不买贩子的便宜货,中秋前四五天蜂蜜交易达顶峰,十分热闹。
今年遭受大灾,除了南门,往汽车站那里走的铺面全被泥沙淹埋,出售蜂蜜的商贩寥寥无几。县城许多人家破人亡,人们面临的场景和过节的心情不再是丰收的喜悦和亲人的相聚,而是椎心泣血之伤痛!按照中国的传统,各种商品交易热热闹闹是过节的标志,今年的舟曲卖蜂蜜和畜禽肉的摊位不算少,但围着买的人却不多。
许多商家都在忙着挖淤泥清洗商品,无暇顾及中秋节。今年与往年还有不同的是县委、县政府送月饼给灾民和部队官兵,礼品盒为绿色,上有“威武不屈”几个字,有些单位也给职工们送了节日礼品,包装盒为红色,提着红月饼盒的身影给街道增添了点喜庆。
2010年9月22日 阴
今天是中秋假日的第二天,按县委、县政府慰问受灾群众的文件精神,决定去慰问翠峰山护林老人杨春福。历经泥石流创伤,这位翠峰山山林守护人,应该是舟曲一大功臣。泥石流肆虐后的县城四周只有他守护的那片松林高高耸立,远看翠峰山绿意盎然,但愿通过这次灾难,那些毁林的人们能够觉醒,不再与老人作对而能善待森林善待自然。
40多天了,老两口还不能从悲痛中解脱,给我们说起儿媳妇和孙女遇难都是老泪纵横。他们说明显地看见闪电中月圆村那里泥石流烟雾一样翻起几十米高,五六层高楼房全倒塌就是闭一下眼的事,人的哭喊声冲破天一样,白烟走过哭声也就没了。
我们的到来让老人十分高兴,也很感激。天气热,他们二楼的卧室再没住,一楼搭了个双人床。小儿子因失去妻女,心情很糟,很怕回家,泥石流后一直当志愿者挖人找人,救援结束又在外面找活干或给人帮忙。
老人说我写他看林的文章他家当老师的亲戚拿来给他读了,写得真好。
老人说农历八月四日有位副县长去看了他,我问姓什么,他说姓梁。我告诉老人,如果是主管林业的副县长就姓杨,老人笑着说他也不知到底是姓杨的还是姓梁的,人家说话他有点听不清。
老人说,全县的自来水都是从三眼峪接出来的。泥石流后输送路径受损,管子也被一些人挖去卖钱了,现在的人,有些人道德坏得没法说,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家家都很穷,人却没有现在这样破坏性强,凡是公家的东西都会爱护,挨饿受冻也要维护公共利益。现在政策这么好,国家提倡以人为本,但也惯坏了一些人,只要是国家的东西,一些人好像有仇一样想方设法破坏,真正理解不透。他讲起了过去挨饿,那时人们没有吃的吃草根树皮,全身肿得像棉花包,吃榆树皮肚子发胀大便不通,许多人走着走着就倒在了地上,但对公家的粮食却不偷不拿……
2010年9月26日 阴
中午正在洗衣服之际,退休干部刘文智来找我,他是专程给我送上次刘小东经理要求所写的短信。我们又谈起了“8·8”灾难,他告诉我,县上第一个赶到统办楼往州上省上打电话告知舟曲泥石流发生的人是政法委的虎建军,还说和他在武坪煤矿同吃同住的一位老战友那晚在菜市场营教了60多个被困者。他还说到宕昌与舟曲毗邻的清水村村民自发组织成40多人的抢险救援队,自8月8日下午起天天徒步进军舟曲营救被困者和挖掘遇难者,宕昌县公路段职工第一时间出动机械车辆和人员,抢修通往舟曲至两河口被滑坡阻住的路段,排除受损险情,保证公路畅通,为各路救援人员从两河口进入舟曲赢得了时间,这次抗洪救灾中因为与陇南依山带水,许多人沾亲带故,来自陇南参与救援的人很多,贡献也很大。
这让我想起2010年8月13日那天,陇南电力公司的援助人员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将我们单位这一片区的电路终于抢修成功,保障了这一片区的供电,而他们却在那两天饿了就用矿泉水泡方便面,中午换班休息时席地坐在楼底下,有些人一坐下就睡着了。看到他们又累又渴,我将地里的西红柿摘了让他们吃,也许是太渴了,他们也没推辞就那么吃了。因为当时水很缺,要洗干净吃是很奢侈的。
2010年9月27日 阴
曾在甘南工作过现任白银地区办公室主任的曾维群先生给我寄来了他的著作《走向真诚》,并且附信一封,向我说明灾难发生时没有及时打电话问候我的原因,读着来信,泪不禁流下,我被他的真情感动。
阴了一天,有点冷了,去街上时加了件马甲,双臂依然感觉冷。走住县城的公路,靠我单位这边因为运倒淤泥和垃圾,来往车辆多,天一不下雨路上飞起的就是尘土,像烟雾一样,走在路上很呛,我将自己包裹在帽子和口罩里行进。
县城还有很多地方在清淤,那些秦安人依然在清洗自己的货物,我熟悉常去买东西的“增全五金店”防盗门已换成了新的,卷闸门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其他几家都是衣物鞋帽居多,这些东西清洗起来既费时又费力,而且必须得晾晒,街道上属于他们占有的面积很有限,许多衣物洗了无法分开晾晒,只好一件压一件,高高地摞在一起。与前几天相比,许多东西都已摆出和挂起,看我在门前经过,他们笑着和我打招呼,语气十分平静。
这些脱离了家乡土地,远离故土到异乡谋生的农民,承受艰难困苦的耐力是中国底层人不屈光华的闪耀!灾难中不管政府出台怎样的优惠政策,他们都是不等不靠,生产自救被他们演绎得近乎苍凉,男人女人都将苦涩埋在内心,穿着雨靴、雨衣,清理淤泥,泡在水里清洗商品,面对有些顾客几乎刁难苛刻的讲价,他们依然笑脸相迎,商品遭了水灾,不能卖的绝对不出售,他们感激每一位顾客的光临,拿他们的话说,受灾是你的事,对虽遭水淹但质量有保障的东西,人家能挑选已不错了,也只能这样了。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今天,为您讲述: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第52集,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百宁,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