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质检总局通报,2017年8月起非洲马达加斯加暴发鼠疫疫情,截至10月6日共报告231例鼠疫病例,死亡33例。马达加斯加因其特有的自然风貌,而受到旅游爱好者的青睐,2016年我国有近5000名游客赴马旅游。传染病专家、解放军第302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副主任秦恩强提醒:赴马游客一定要防范鼠疫,而非疫区也需要高度警惕和关注疫情时态和可能的输入性散发病例。
鼠疫死亡率高、传播快
秦恩强表示,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人主要是通过被带有鼠疫杆菌的鼠蚤叮咬而感染。与病鼠的皮毛、血、肉或鼠疫病人的血、痰、分泌物等接触时,鼠疫杆菌也可以经皮肤微小伤口侵入人体。
细菌进入人体后循淋巴管进入淋巴结,并在那里生长繁殖,引起出血坏死性淋巴结炎,病人局部淋巴结剧烈疼痛,严重可致患肢呈强迫体位,同时还会伴有高热等全身症状,此型鼠疫称为腺鼠疫。如果细菌从淋巴系统进入血液会发生败血型鼠疫,病人高热、谵妄、昏迷,同时出现全身性出血、直至心力衰竭死亡。细菌若是借病人的痰、飞沫经呼吸道侵入人体,会引起肺鼠疫,病人高热、胸痛、呼吸困难并有大量的血性泡沫样痰呈喷射状咳出,全身中毒症状更重,多于1~2日内死亡。死亡鼠疫患者的尸体常常呈黑紫色,故本病又有“黑死病”之称。
鼠疫以病情重、病程短、流行快、死亡率高四大特点被列为烈性传染病之首。一般在不经治疗的情况下,腺鼠疫的死亡率为20%~70%,肺鼠疫和败血型鼠疫的死亡率则几乎达100%。我们仅以世界历史上发生过的3次鼠疫大流行的情况为例:公元6世纪,鼠疫第一次大流行,全世界死亡人数达1亿;公元14世纪,鼠疫第二次大流行,历时70多年,波及欧、亚、北非等各大洲,当时以英国、意大利发病最重,死亡人数几乎占总人口的1/2,欧洲则共计近1/4的人口丧生;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世界发生第三次鼠疫大流行,这次流行殃及了60多个国家和地区,尤以印度、中国最重,死亡人数达2000多万。由此可见,鼠疫带给人类的灾难是毁灭性的。因此,人们对可能再次鼠疫流行的恐慌和担忧是自然的。
鼠疫是自然疫源性疾病,引起鼠疫的鼠疫杆菌在通常情况下只寄生于啮齿类动物,如野鼠中的黄鼠属、沙鼠属、田鼠属、旱獭和南方家鼠中的黄胸鼠、褐家鼠。这些鼠类的生存对自然环境是有一定要求的,它们多栖息在高原、草原地带、荒漠、半荒漠地区,半农、半牧业区以及亚热带的农业区、平民区。因而,这些地区常有鼠间鼠疫流行,我们称这些特定的地区为鼠疫自然疫源地。当人进入鼠疫自然疫源地时,通过染菌的鼠蚤叮咬也可以受到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