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爆发了有记录以来的一场最大级别的地震。此次地震造成了极为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不仅给日本造成极大冲击,也对整个世界造成极大影响。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本期带您回顾:黑色311,日本阪神大地震。
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我是百宁。2011年3月11日,被称为黑色311,日本东北部海域爆发了一场大地震。电力不足、供应链中断、放射性物质扩散……严峻的现实不仅考验着日本,而且,如何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值得全人类进行深刻地反思。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专门介绍这次地震的书籍《黑色311—日本大地震与危机应对》,对这次灾难做了详细记录,也分析了其中我们需要借鉴的经验教训,今天,我们就和您聊聊日本阪神大地震,第11集。
日本的各级防灾演练不仅在各级学校举行,当毕业生走向社会后,同样必须参加各单位组织的防灾演练。各公司不仅参与地方公共团体组织的各种演练活动,有时还会自己组织防灾演练。为了锻炼人们在危机时刻不至于发生混乱和恐慌,在东京,作为防灾演练的一种形式,有些公司会突然让新社员在某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步行回家,并命令其次日就行进详细路线和体会向公司述职。由于大多数东京的上班职员住在离单位二三十公里甚至更远地方,因此,走完全程一般至少需4个多小时,有时甚至要走一夜。通过这种实际的防灾演练,人们能够切实体验灾害发生时交通停滞的痛苦。目前许多大公司采用了这种培训方法。
在日本的各大公司,每位员工的办公桌下都免费配置了一个“防灾应急箱”。虽然各个公司的“防灾应急箱”规格不尽相同,但大都包括两罐应急食品、两瓶饮用水、一幅棉手套、一盒火柴、两根蜡烛、一件雨衣、一个尼龙袋以及药品、绷带等物品。这些物品基本上可以满足灾害发生时的自救需要,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延长地震后幸存人员等待救援的时间。为了避免食品等过期,各公司会定期更换“防灾应急箱”。
在阪神大地震中,日本各地志愿者达到130万人。1995年被称为“志愿者元年”。日本政府鼓励各种志愿者组织发展,并在宣传、提供训练场所和培训条件等方面提供支持。现在,日本各地社区成立了许多“灾害管理志愿者”组织,这些志愿者组织平时进行抢险救灾演练,遇到自然灾害时积极投入救灾活动。除此以外,各地区还成立了许多群众自发组织的防灾救灾团体,如消防团、水防团、防火俱乐部等。这些自发的群众性组织,以“自己的家园自己守护”为基本理念,经常性地进行各种防灾训练,普及防灾知识,检査安全隐患,保管与维修防灾器材。一旦发生灾情,他们能立即投入初期救灾、疏散居民、抢救伤员、收集和传递信息等工作,对控制灾情扩大和二次灾害的发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的9.0级大地震中,日本建筑物的超强抗震能力令世人惊叹。许多高楼虽然像轮船那样大幅摇晃,甚至墙体开裂,玻璃碎裂,但整栋建筑屹立不倒。日本政府严格执行的建筑物超强抗震标准的价值得到了最好的检验。在这次大地震中,绝大多数死亡和失踪的人员并不是因为房屋倒塌,而是由于无法躲避的强大海啸的冲击。
作为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日本在建筑抗震、防火等安全方面的规定十分苛刻。早在1919年,日本政府就制定了《城市街道建筑物法》,其中就有关于房屋建筑结构、高度等的明确规定。1923年关东大地震之后,日本修订法律,首次引入建筑耐震标准。由于在1923年关东大地震中砖结构房屋损毁严重,自此开始,砖结构建筑逐渐淡出日本建筑领域,取而代之的是以轻型墙面材料为主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了提高传统木结构建筑的抗震能力,日本普通民宅一般采用箱体设计,这样在地震发生时,房屋即使整体翻滚,但也不至于损毁或造成严重人员伤亡。此外,专业技术人员还会定期对民宅进行抗震加固和等级评定,对于现存的不符合抗震结构的房屋,在进行房屋防震加固时,政府会酌情给予居民适当的补贴。
1950年,日本废除《城市街道建筑物法》,颁布《建筑基准法》。其后,每发生一次大地震,后来并入国土交通省的日本建设省都会组织力量进行建筑抗震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对《建筑基准法》的修改意见。1995年,阪神地震发生后,日本政府又连续3次修改《建筑基准法》,把各类建筑物的抗震基准提高到最高水准。按照现行建筑基准法,商务楼必须能够抵抗8级地震不倒,有效使用期限必须超过100年。
按照日本《建筑基准法》的规定,一个建筑工程在获得政府部门开工许可后,除了要上交设计图纸、施工图纸外,还必须提交建筑抗震报告书。法律甚至还规定,只有一级建筑师以上的人才有资格编制抗震报告书。通常情况下,普通的一栋八九层公寓楼,抗震报告书动辄厚达二三百页。2006年,著名的一级建设师姊秀次因为伪造防耐震强度而被捕入狱。
此外,一些城市还开始兴建“抗震抗灾公寓”。这种公寓抗灾功能强具备共同的储备粮仓库、抗灾饮用水井和紧急医疗救护室,甚至还拥有供直升机起降的场地。日本目前研制成功了一套自动化电脑地震报警系统,它能够在大地震发生几秒钟内自动切断煤气、水、电等公共设施的供应。与此同时,政府还积极推广用公共机构和住宅的独立单元式安全供电、供水等设备。
重视校舍建筑质量是日本建筑的一大特点。他们流行着这样一种逻辑,那就是,“杀人的不是地震,而是建筑”。1923年关东大地震时,不少学校教学楼倒塌,结果造成学生集体遇难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日本的学校建筑大多是木结构或砖瓦结构。受到此次大地震的强烈刺激,日本文部省认为,“学校是承担着日本未来的孩子们托付生命的地方”,所以必须绝对确保学生的生命安全。因此,政府以“学生的生命维系着国家未来”为最高原则,全面提高学校建筑的抗震性。通过多年的校舍加固工程和政府大力支持,日本的学校尤其是中小学变成了国民在进行紧急避难的法定场所。在二战后发生的多次地震灾害中,学校建筑成为最后不倒的建筑物之一。因此,吉田茂在《激荡的百年史》一书中说:“日本为了兴邦,大力普及教育,几乎每个村庄最好的建筑物就是那里小学的校舍。”
根据防灾计划,地方自治团体行政机关、消防署、警察署、学校、医院、公园为指定的防灾据点。都道府县或市町村在修建道路、公园等城市基础设施时,必须同时建立具有医院、行政、福利、避难、储备等机能的公共设施和公益设施,以保证在受灾时最低限度的都市机能。在日常情况下,人们可以在都市中安心生活,在非常时期,能够进行有效的防灾避难。因此,城市建设的目标是建立防灾型街区、防灾型城市。为了避免地下管线在地震中损坏,日本的电缆线路一律采用空中架线。虽然城市中电线杆林立不利于市容环境建设,但为了确保城市的防灾救助功能,日本政府和各地方公共团体仍然坚持将城市安全建设置于重要位置。
日本是最早制定建筑耐震基准的国家。虽然现在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但日本在建筑的耐震基准、耐震设计、耐震技术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即使是建筑物倒塌,在建筑物中的人也不至于被压死。为了抵御地震的破坏,现在日本的高层建筑普遍采用了一种地基地震隔绝的技术。这种技术就是在建筑的底部安装弹性橡胶垫,或者摩擦滑动承重座缓冲装置来抵御地震。日本鹿岛建设还发明了一种防震大楼的建筑方法:即将弹簧安装在大楼的地基上,这种防震大楼的特点是:在大楼地基的基础部分和大楼主体部分之间安装上弹簧,让大楼处在一种漂浮状态。由于弹簧是一种能够吸收地震和其他振动的中介物,无论地基如何晃动,大楼本身都不会受到过于强烈的冲击。实验证明,6-7级的地震经过弹簧抵消后,其震动都会降低到原来的1/10。
人类无法阻止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因此,做好防震工作是加强防灾减灾的关键。日本政府十分强调加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他们为日本国民免费提供住宅抗震性能测定。对于不能达到抗震要求的住宅改造,政府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助。对于那些没有经济能力修补住宅的民众,政府则建议他们对卧室或者哪怕只是床的周围进行加固。在地震频发的日本,一种新型廉价防震加固技术悄然兴起,这种技术采用树脂材料作为抗震“绷带”包裹建筑物支柱,从而达到防止支柱在地震时发生倒塌的目的。《朝日新闻》报道,日本“构造品质保证研究所”科研人员开发的这种防震加固技术被称为SRF工艺”。这种抗震“绷带”采用树脂纤维制造,形状类似安全带。施工时,将抗震“绷带”涂上黏合剂,包裹固定在建筑物支柱上。地震发生时,支柱即使出现内部损伤也不会倒塌,这可以确保建筑物内人员的生存空间。具体而言,以一座每层有12间教室的4层教学楼为例,加固工程当时在日本通常需要花费5000万日元到1亿日元,采用新技术后,仅需花费500万日元左右。如果是木质建筑,仅需数十万日元。工程施工也相当简单,这一新技术已经用于250多个建筑项目,包括新干线铁路高架桥、医院以及约40栋学校建筑物等。
地处太平洋西北岸的日本列岛,是名副其实的天灾大国。面对地震、海啸、火山、台风等多重灾难的击打,日本国民无数次感受于自然灾害的无情,无数次感叹于人生历程的宿命,无数次感知于生存力量的启示。然而,在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泄漏事故面前,日本国民在防灾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的防灾制度,不断加强的防灾研究,不断提高的防灾水平,不断进行的全民防灾演练,竟然是那样地苍白无力,无所适从。面对无觉、无味、无声的核辐射,面对东京电力公司领导每天束手无策下的低头道歉,面对各家权威机构不断爆出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危害数据,人们除了怨恨、叹息、无奈之外,似乎已经别无选择。
人们不禁要问,号称世界第一安全的日本核电安全防御体系为什么竟这样的不堪一击?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今天,为您讲述:黑色311,日本阪神大地震,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百宁,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