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日本阪神大地震14

2019-02-15 23:30-23:59 责编:曹梦雨

00:00 00:00

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爆发了有记录以来的一场最大级别的地震。此次地震造成了极为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不仅给日本造成极大冲击,也对整个世界造成极大影响。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本期带您回顾:黑色311,日本阪神大地震。

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我是百宁。2011年3月11日,被称为黑色311,日本东北部海域爆发了一场大地震。电力不足、供应链中断、放射性物质扩散……严峻的现实不仅考验着日本,而且,如何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值得全人类进行深刻地反思。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专门介绍这次地震的书籍《黑色311—日本大地震与危机应对》,对这次灾难做了详细记录,也分析了其中我们需要借鉴的经验教训,今天,我们就和您聊聊日本阪神大地震,第14集。

回顾日本人的行为模式,我们就会发觉他们有种“水仁流寸”的倾向十分显著。无论善恶、好坏,过去的事情既然已经无法改变,那么心中就不必存芥蒂、懊悔。日本人在大灾之后,对受灾者一般不是以夸张的言辞表示自己感同身受,而是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力量东山再起,最后表示如果有需要的话可以提供帮助。

日本人有着所谓“流水”式的心理,这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理解起来可能有些困难。中日两国间文化心理上的隔阂,远不像“一衣带水”的地理隔这样容易跨越。正像我们难以理解遭受美国两枚核弹爆炸的日本,为何还能与美国的关系如此和谐。在关注心态之前,我们不如先回顾一下日本的灾难史。

与中国相比,日本是个水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但“水”也常常成为祸患,伤害到在日本列岛上生活的居民。日本的降水很不均匀,时间、地域性的差距极大。冬季日本太平洋沿岸干燥少雨雪,家家都使用大功率加湿机;日本海沿岸却常常暴雪成灾,每年从12月到3月户户都在用除湿器。到了夏天则相反。太平洋沿岸降水集中,还时常遭遇台风;日本海沿岸梅雨一过,就要忍受干燥的暑热。在这样的气候下,暴雨引发水灾、山洪、泥石流;暴雪引起林果业损失,交通瘫痪;台风引起渔业事故、房屋受损,这些灾难几乎年年必至。

此外还有火山、地震、海啸这样极难预测的自然灾害。人们的家园被摧毁,农田遭破坏,甚至生命都可能失去。尽管如此,数千年来,日本人却从没有萌生过一些专家名人建议的那样,全部离开日本列岛向外移民的想法。

日本灾害频发,日本人对于故土却还是难舍难分。日本人自古以来,无论是火山爆发、地震,还是水灾、雪灾,只要还有一线生机,不会轻易放弃故土。一个现实理由是:日本是个岛国,离大陆较远,土地狭小人口稠密,且普遍多灾害,搬到哪里都不会有太大差别。

在日本,与人初次见面,经常谈到的话题就是出生地,如果是同乡或者地域相近,关系就容易拉近。每年新年前后和盂兰盆节假期都会出现不亚于我国春运的全国性人口大移动。

因此对日本人来说,无论大自然给他们以何种打击,一般情况下都不会背井离乡。只要在当地还有生计可寻,他们就会从瓦砾中重建房屋,开垦土地,播下新生活的种子。

有的学者指出,日本人生活在地震频繁的列岛上已经习惯于灾害了,所以9级强也能沉着应对,并且随即就能迅速展开重建工作。

日本,从关东震灾、二战战败、阪神震灾等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中一路走来,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不过日本人这种柔软灵活的身段也存在阴影—草率放弃旧的立场、观点,依据突发情况或一时舆论在未经详细研究的情况下改变方针。

比如2011年3月17日,日本自民党党魁谷垣祯一即在新闻发布会上称:“继续推进原子能政策势必极其困难。”有意放弃自民党此前一直坚持的核能代替传统火电、水电等以减少碳排放的政策。实际上这次福岛事故只是由于核电厂安全网的设计疏失所致,如果仅仅因此就停止核能发电,将至今取得的各项核能相关技术一旦抛弃,恐怕就不能不说是因噎废食了吧。然而根据日本网络媒体调查,截至2011年4月2日,52%的受访者都明确表示反对继续发展核能发电。

这种轻率,还表现在对于各种“风潮”没有自持力,几乎是随波逐流。例如在距离灾区较远的首都圈,竟刮起了以各种生活必须品为目标的抢购风潮。根据《朝日新闻》2011年3月15日的报道,13~14日东京各商铺生活必需品的进货量,水是平时的10倍、纳豆2~3倍、豆腐1.7倍、牛奶1.5倍。销售量鸡肉是平时的9倍,罐头3倍,大包装饮料水1.8倍,大米1.6倍。从3月16日首都圈大型超市销售量的数据来看,瓶装饮料的销售量是平时的31倍,意大利面条27倍,方便面14倍,大米10倍,便携式罐装天然气30倍,干电池16倍。

又如随着赏樱时节到来而愈演愈烈的风潮。跟抢购囤积风潮相反,风潮是:“因为地震、海啸、核事故,数十万国民受灾,所以非受灾的人只要生活上有一丝略显奢侈的地方,就会遭到责难,并要求约束自己的行为。”这种“自肃”行动首先从节电运动开始,随后扩展到人民生活方方面面。从大甩卖店铺的叫卖、去卡啦OK、赏樱、为高中棒球比赛加油、电视里的综艺节目,到东京都知事竞选者演讲、宣传活动、地方选举宣传车都在“自肃”的要求下停止或者减少。仔细考虑一下的话,就会发现这种“自肃”实际上并不会对灾区境况的缓解起到任何作用,而且由于消费的突然萎缩,还会给本已紧缩日重的日本经济造成打击,但是日本人就是无法停止这股风潮。

我们一旦理解了日本人的这种性格,就不会为他们震后立刻表现出的“淡定”惊诧,也不会痛骂日本政府没能组织人员冒着辐射危险,迅速奔赴距离福岛第一核电站25公里的南相马市援助灾民。从天灾袭来的那一刻起,日本人岛民遗传因子中的两个“应急方案”便同时苏醒了,对于已经无法挽回的损失以及难度很大的善后问题,日本人拥有令其他民族咂舌的忘性,对于防备下次灾祸再临,恢复正常生活的工作,日本人则拥有值得我们学习的执着。

震后在日媒上出镜率最高的两个组织,一个是日本政府,另一个毫无疑问地是东电。东京电力社长清水正孝在福岛第一核能发电厂1号机组爆炸后29小时的2011年3月13日召开新闻发布会首次谢罪。14日东电发出的新闻稿中也出现了道歉:“表示由衷的歉意。15日2号机组发生爆炸后当天的新闻稿中又见到东电的谢罪之辞。17日东电又为16日发布的错误数据向公众道歉,22日东电副社长一行赴福岛县—处避难所向当地灾民谢罪。4月4日东电决定从福岛第一核电站向海中倾倒11500吨含放射性物质的海水,东电在当日新闻发布会上再次道歉。

我们经常能看见日本人在各种场合的道歉,他们谢罪时显得十分诚恳。在丰田召回事件中,有相当一部分国人也高度评价了这种勇于道歉、承担责任的做法。无论在中国,还是欧美,人们普遍认为,道歉就等于承认了自己犯有过失,并有承担责任赔偿等心理准备。但是这种“常识”在日本却是行不通的。日本人的“常识”是哪怕心中知道自己没有过错,但为了不引起双方的对立,成熟的做法是先道歉以换取对方不再深究。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日本人去美国留学,美国同学借用他的钢笔,但是因为用力过大,笔尖变形,钢笔就坏了。这位美国同学归还钢笔的时候说:“这钢笔质量不佳,寿命已经到了。”日本人想如果自己遇到这样的事情,哪怕借来的钢笔一开始就是坏的,也会忐忑不安地想是不是自己弄坏的,然后战战兢兢地去道歉。他不但没有责怪自己的同学,反而因美国人的自信感到十分钦佩。

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土狭小,人口稠密,长久以来的木框架、纸门结构的房屋使得亲人、邻里之间很难有什么隐私,因此缓和不可避免的人际摩擦,是日本人生活中的重要课题。

在日本一旦发生纠纷,主动处理的人一定会率先道歉。在其他人眼中,率先道歉的人不但不会损失面子,反而会因他显示出成熟的处世方法而增加威信,进而促进事态改善。日本人愿意原谅别人的错误,且期待着当自己冒犯别人时也会得到同样宽容。他们的谢罪和道歉与其说是反省,不如说防御,保护自己的意识更多。

在这次地震灾害中,一些媒体也受到了批评。2011年3月11日,富士电视台著名女主播安藤优子在震灾特别节目中,面对海啸的画面竟像转播竞技体育比赛一样冷漠地评论道:“房屋、汽车、人都被冲走了。”同时这段影像在播出时还打上了“独家画面”的标示,好像是借灾难与他台争夺收视率。结果引发观众的极大不满,这也是地震后日本媒体首次遭到“隔岸观火”的指责。

2011年3月12日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发生氢气爆炸,当夜富士电视台转播了首相菅直人的新闻发布会,这时现场发言中突然插入了疑似电视台工作人员的对话。

男:“没劲,反正肯定又是核电站的事。”

女:“这些人除了这种消息就没别的啦。”

……

女:“嘻,啊,笑出来了。”

男:“哈哈哈……”。

无独有偶,2011年3月14日在新闻节目中,主持人大竹真没有注意到仙沼市因海啸变成一片废墟的画面已成为他身后的背景,话筒重新打开,镜头也切换到他的脸上。于是全国观众都看到了大竹真还是一边笑一边评论道:“可真是有意思。”

实际上从2011年3月11日,东京时间下午2点48分开始NHK便停止正常播出,插入“东北·关东大震灾”的特别节目。随后其他的民营电视台也纷纷加入阵营,日本电视是最迟的,但也在2点57分切换为特别节目。可见日本媒体对震灾的反应不可不谓迅速,对待灾难的报道不可不谓重视那么以上这种类似于“隔岸观火”的行为又是基于何种理由呢?

对比NHK与民营电视台的播出风格,我们似乎可以发现其中的端倪,官方媒体的报道受众更偏重于东北地震灾区的人,报道内容基本是他们迫切想要知道的信息。比如城市哪部分断水,预计会有多大范围的断电,灾民可以在哪些地方获取生活必需的物资,主要是水。画面中仅有女播音员一人,以冷静的语调,清晰地传达这些给灾民,能起到不小的稳定情绪的作用。

反之,在民营电视台方面,如日本电视、富士电视,他们的报道受众似乎更偏重地震灾区外的更多的日本人。这些电视台在报道中反复播出海啸推垮居民房屋、地震中大地龟裂这一类充满视觉冲击力的画面,以及速报死者和失踪者不断上升的数字,很难不给人留下“隔岸观火”的印象。同时各媒体派遣奔赴灾区的“采访团”,由于处于一种彼此竞争的状态,使采访的立场越来越走向猎奇、趣味的一边。

为何他们的媒体在大灾降临时态度是如此轻佻、冷漠呢?与接受政府补贴的NHK不同,作为民营电视台的日媒,从生存角度出发,就不能不以商业性为最优先的考量。一旦“利”字当头,那么很明显未受灾的日本国民才应该是他们的受众,因此富士电视也好、日本电视也罢,他们“隔岸观火”的行为虽从道德上应该谴责,从经营学上讲却合乎逻辑。有这样的媒体生态环境也就难怪一些日媒的冷漠了。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今天,为您讲述:黑色311,日本阪神大地震,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百宁,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