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爆发了有记录以来的一场最大级别的地震。此次地震造成了极为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不仅给日本造成极大冲击,也对整个世界造成极大影响。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本期带您回顾:黑色311,日本阪神大地震。
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我是百宁。2011年3月11日,被称为黑色311,日本东北部海域爆发了一场大地震。电力不足、供应链中断、放射性物质扩散……严峻的现实不仅考验着日本,而且,如何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值得全人类进行深刻地反思。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专门介绍这次地震的书籍《黑色311—日本大地震与危机应对》,对这次灾难做了详细记录,也分析了其中我们需要借鉴的经验教训,今天,我们就和您聊聊日本阪神大地震,第17集。
1995年1月17日凌晨5时46分,以日本神户为中心的阪神地区发生里氏7.3级强烈地震。许多人尚在睡梦中就被倒塌的房屋压住或被大火吞噬。地震造成6000多人死亡,3万多人受伤,数十万人无家可归。地震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万亿日元,总损失达国民生产总值的1%-1.5%,是二战后截至20世纪末期日本遭遇的最大一场自然灾害。
由于地震发生在1995年1月,从统计口径上说应该从1994年第四季度的统计数字中可以看出地震的直接影响。以兵库县为例,1994年第四季度兵库县的GDP与全国GDP之比,可以看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但是一年之后的1995年第四季度的数字却有了显著改善,甚至超过了同期全国GDP增幅,即随着震后重建的开展,经济增长呈现出“Ⅴ”型反弹。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惊人的效果要归功于当时村山内阁大力推进的灾后复兴事业,它为大约4万至10万由于地震而失业的劳动力重新提供了就业机会,同时刺激了民间部门的投资。日本政府投入阪神大地震的重建经费超过5万亿日元,从其内容来看,最大的特征是以神户港和阪神高速公路为中心的基础建设投入最多,占了预算的一半左右。其次为兴建大量的租赁住宅,并对公共设施之耐震性提出对策,此项预算也达总经费的1/4。其余1/4经费使用在包括兴建临时住宅、灾民慰问金、处理瓦砾、防止二次灾害,充实保险、医疗福利设施、重建文教设施、中小企业以及失业、农林水产相关设施等等。日本政府所投入的救灾与重建费用大约是兵库县一年预算额的两倍,也是神户市一年预算额的6倍多。
但是,1997年以后,受桥本政权以紧缩财政以及提高消费税为中心的结构改革的影响,日本经济再次陷入萧条,从图中明显可以看出兵库县呈负增长,其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2004年,2005年的数字才表现出兵库县的GDP增长率高出全国。说明了灾后重建虽然在短期内使经济得以复兴,但恢复到全国水平整花费了十年的时间。
相比于阪神大地震,此次强震的受灾程度更为严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此次地震由于核泄漏事故造成的电力中断问题对日本经济的恢复产生更为直接的影响。日本拥有56个核电站,大约占总能源供应的30%左右,此次地震造成1个核电站关闭,并造成一些水电和煤炭发电站故障,导致短期内的电力短缺,经济能否回升,很大程度取决于电力恢复的情况。阪神震后仅半年的时间日本经济就得到了短期恢复,但地震造成的损失使得灾区经济全面恢复尚需近十年的时间。而此次强震又恰恰发生于经历世界性金融危机重创后刚刚企稳的日本,它会否冲垮脆弱的经济复苏基础,即便灾后重建能够带来短期刺激效果,但需求的增长未必都由日本的供给来满足,很多需求仍会转向国际市场,这一切都会使未来日本经济的增长面临更为严重的考验。
决定震后日本经济能否顺利恢复,关键在供给面,而不是需求面。因为从需求来看,相关的复兴投资会纳入正轨,也就是说由于灾后重建需求导致的固定资本投资会增加10%,其规模相当于GDP的2%,主要由企业设备投资、民间住宅投资及政府固定资本投资构成。
按照投资乘数理论,由复兴投资带来的需求增加将会使GDP提高2%以上的规模,当然这是在供给面不存在任何制约的条件下。也就是说,采取以刺激投资为手段调节社会总需求从而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凯恩斯主义手法。震后许多经济预测也显示通过这样的方法日本经济很快实现V型增长。但是,投资需求的扩大能否真正刺激生产关键看复兴投资能否转化为有效需求,在地震、海啸以及核危机的三重灾难之下,来自供给方面的约束制约着生产恢复。因此,此次震后日本经济即便像阪神震后那样在短期内即呈现出“V型”增长,从中长期来看,如果电力不足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日本经济很可能持续在“L型”范围内徘徊。
一般而言,自然的地震和海啸根本不足以动摇日本庞大的经济基础。然而,此次却大不相同。核危机带来的冲击,足以动据日本的经济基础,其诱因在于核危机导致的电力不足会进而“侵蚀”日本的经济发展。
根据日本东京电力公司提供的新闻稿记载,在用电高峰时段即晚6点到7点间,日本的平均用电需求大约为3700万~4100万千瓦,大地震爆发后从2011年3月12日至3月14日之间东京电力的电力供给只能达到3100万~3700万千瓦,明显不足。说明仅仅从发电能力上就可以看出本次大地震动摇了日本的经济基础,这是阪神地震中未曾出现的,如果再加上其在规模与范围上的影响,则受灾程度更是可想而知。理论上讲,火力发电厂在受灾后可以修复,但据《日本经济新闻》3月20日的新闻报道,即使破坏的发电厂恢复,东京电力公司的电力供给要恢复到4200万千瓦最快也要等到4月底。福岛第一发电厂的发电量大约是470万千瓦,相当于电力供给的14%左右,目前其恢复与再建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如果考虑到这些因素,日本很难摆脱未来电力供给不足的状态。况且,评价电力供给能力好坏的关键在于高峰期的电力提供,而真正的高峰期—暑期还没有到来。据《钻石周刊》2011年3月26日报道,日本在其用电高峰期8月份的电力需求将会超过6000万千瓦,而按照4月底的供给能力测算,只相当于需求量的32%。
为此,有专家提出应该对超出必要使用量的用电提高电费,但这一对策仅仅限制了家庭用电,家庭用电只是一小部分而已,关键在于控制企业的大规模用电,但控制这部分用电无异于限制了企业的经济活动。也有专家提出是否可以调配西日本或北海道的电力资源至东日本地区。调配西日本的电力资源有一个问题,就是两地区的频率不同,调配过来的电必须进行转换,日本虽然启动了相关的转换工作,但其转换能力只能达到100万千瓦,仅仅是福岛第一发电站的1/5。调配北海道的电力资源存在着输送问题,即电力输送要穿洋越海,成本太高,加之其发电量也十分有限,只有大约60万千瓦。
综合上述情况,也有专家提出比起如此昂贵的“西电东送”,莫如采取生产活动的“西移”更为现实,即将东北部及东北地区企业的生产转移至西部地区进行,但即便如此,仍然不能摆脱“供不应求”的状态。从电力公司的电力销售情况来看,东北电力和东京电力合计为1037亿千瓦时,占量的40%,其中77%来自制造业;中部电力与关西电力合计为895亿千瓦时。假定占东北及关东地区1/3的制造业的电力需求由中部及关西地区来满足,则中部及关西地区的电力需求无形中增加了1/3,可见,由此引发的电力不足情况是十分严重的。
核发电占日本发电总量的大约30%,19年前,日本曾经计划将核发电总量提高到40%以上,福岛核事故迫使日本政府不得不彻底调整核发电政策,如果政府决定关闭部分核电站,日本经济将会遭受不小程度的打击。
可见,由于福岛核危机的爆发导致的电力不足问题不仅仅局限于受害的东北以及关东地区,会波及日本全国。即使电力供应能够在“量”上得到决,其成本会很高,考虑到国际原油价格上涨、风力及太阳光发电无法从规模上代替核发电等因素,成本会更高。加之核发电政策需要调整,这一问题将会演变成为制约日本经济发展的长期问题。因此,从长期来看,日本必须要重新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开发“省电型产业”,这是摆在灾后日本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日本必须减少依靠大量电力供给的制造业,逐渐向服务业倾斜。如果日本将制造业比重调整到目前的一半左右,即与美国制造业占全产业比重大体一致的话,其电力需求能减少一成,否则的话,电力供给问题将会继续困扰日本。
此外,核危机可能对日本消费者信心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无论是日本家庭通过提高储蓄率来重建财富的举动,还是日本国民出于对核污染的恐慌而减少对本国农产品及其他产品的消费,都可能导致消费率的下降,从而影经济增长。
如果从长期视角观察日本经济增长,理论界大致可以分为两派观点。一派是所谓的“发展潜力观”,认为日本经济发展仍有潜力,最终还会恢复到以前的水平;另一派观点则保持“成熟经济观”的立场,认为日本经济发展已趋向成熟,即日本正在或已经步入成熟经济社会。
如果从“成熟经济观”的视角解读日本经济增长的方向,日本经济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第一,日本人口的老龄化是全球发达国家中最为严重的,同时日本又是全球范围内移民政策最严厉的国家之一,这就限制了国内有效劳动力的供给;第二,日本国民向来具有高储蓄率的传统然而,如果我们认为,人口年龄结构是影响储蓄率的决定性因素,那么随着日本人口年龄结构的继续老化,国民储蓄率将会逐渐下降,因此人均资本水平难以维系;第三,如果日本能够维持较高的全要素生产率,那么就可以抵消人口老龄化与人均资本下降造成的冲击。但日本人尽管在工艺流程优化方面很有几招,但日本从来不是新技术革命的策源地。如此看来,作为成熟经济体的日本,能够维持2%到3%的平均增速已经相当不容易。
值得肯定的一点是日本经济的再度崛起需要日本政府与民众的共同“痛定思痛”,不仅需要日本政府设法摆脱“走马灯”似的格局,同时需要从根本上创造核心竞争力。对此,后金融危机时代上台的日本民主党政权政权提出了“新增长战略”,这一战略是日本政府为了重振经济、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而制定的长期产业政策。从其内容可以看出,作为未来增长产业的前瞻性扶持政策,今后的重点在于创造“需求”为主、扶持“软产业”——业文化产业的出口以及培养产业活力。日本产业政策的这一重大调整是否能够在地震、海啸以及核危机三重灾害压迫下经受住考验,这将是一个举世瞩目的问题。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今天,为您讲述:黑色311,日本阪神大地震,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百宁,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