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爆发了有记录以来的一场最大级别的地震。此次地震造成了极为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不仅给日本造成极大冲击,也对整个世界造成极大影响。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本期带您回顾:黑色311,日本阪神大地震。
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我是百宁。2011年3月11日,被称为黑色311,日本东北部海域爆发了一场大地震。电力不足、供应链中断、放射性物质扩散……严峻的现实不仅考验着日本,而且,如何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值得全人类进行深刻地反思。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专门介绍这次地震的书籍《黑色311—日本大地震与危机应对》,对这次灾难做了详细记录,也分析了其中我们需要借鉴的经验教训,今天,我们就和您聊聊日本阪神大地震,第18集。
曾因成功地预测全球金融危机而被称为“末日博士”的经济学家努里埃尔·鲁比尼就此次日本突发的大地震时说过:“毫无疑问,这是在最坏的时间发生的最糟糕的事”。日本的预算赤字那时已经高达GDP的10%,虽然正在艰难地消减赤字,但灾后重建无疑会增加财政支出,鲁比尼似乎一语道破了日本财政状况的“雪上加霜”。
自1992年起,日本政府一直通过扩大公共投资来刺激景气恢复,曾先后十三次推出“紧急经济对策”,累计投资达到140万亿日元以上。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进入“失去的十年”萧条期,税收大幅减少,同时,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为了刺激生产、消费和经济复苏,中央及地方政府实施大规模的减税政策,这使本来就已经减少的税收额进一步下降。一般会计税收是日本财政收入的最主要项目之一,1990年度其金额为60.1万亿日元,1997年下降到53.9万亿日元,2002年则进一步下降到43.3万亿日元。与此相对比,财政支出却明显上升。2002年度日本的财政支出高达8万亿日元。仅仅2002年一年,其财政收入与支出之间的缺口就达41万亿日元。到2005年年末,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长期债务余额达到774万亿日元,与GDP之比超过150%,这在发达国家中是最高的。由于经济复苏的目标迟迟未能实现,这种财政“少进多出”的局面使得政府的累积债务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
日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长期债务的构成中,602万亿日元的国家债务当中主要负担是普通国债,绝大部分为建设国债和赤字国债,此外还包括地方交付税和国有林业特别会计的借款。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不仅政府财政,地方财政也同样面临危机,地方政府大多依靠借债来维持地方行政运转和财政支出。以地方债为主的地方长期债务余额在1990年泡沫经济崩溃前夕为67万亿日元,到了2003年年末达到198万亿日元,在“失去的十年”间翻了一番多。
如果按照国际对于一国财政危机的标准来衡量,日本早已经过了警戒线。日本在2005年的国债占到一般预算支出的21%,国际标准为20%,而当年度的国债依赖度已经达到41.8%,日本仅用于支付国债利息的费用就占财政预算的10.6%,日本的财政状况已经十分糟糕。日本国内许多学者也深刻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甚至认为“日本巨额的政府债务已经无法偿还”。我们不妨就此尝试计算一下糟糕的状况究竟有多严重。假定日本的GDP总量为500万亿日元,如果实现2%的增长率,那么GDP将会每年增加10万亿日元,除去社会保险负担的租税负担,按照25%~30%的比重计算,每年增加的税收约为2.5万亿至3万亿日元。如果扣除经济增长与长期利息率变动相抵的部分粗略地计算一下,则想要偿还大约700万亿日元的财政债务需要200年的时间。如果将这700万亿日元分作十年偿还,则每年需要偿还70万亿日元,即便不算地方债务,仅仅国家债务还有500多万亿日元,每年必须要偿还50万亿日元。而每年的国家预算规模只有80多万亿日元,即便全部用于还债也还是还不清的。
而大地震后,日本政府必然追加预算,这无疑将使日本财政状况更加恶化。
考虑到日本的债务风险,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下调了日本的长期债务评级,而另一家评级巨头“穆迪”也将日本的主权信用评级前景下调至负面。可见,令人担心的是,大地震将加剧日本债务风险,并提高其政府融资成本。
可见,尤其在地震灾难发生之后,日本陷入了借新债还旧债,债务越滚越多的“负债陷阱”,一般来说,经济增长率若低于相当于公债利息支付费的长期利率时,债务余额就会越发膨胀,最终导致债务危机,日本的问题不仅仅在于政府债务的“量”的多寡上,而是在于正常的财政已经受到“可持续性”质疑的程度因此,在日本财政已经十分糟糕的境况下,尽管人们最初的希望是此次强震不至于造成太严重的经济损失,但至少由于对财政危机的恐慌加剧势必加大市场混乱的风险。
“减税”主要是针对法人税和高收入者的个人所得税的消减,减税意味着财政收入的下降,在财政支出不变的情况下会增加政府的债务负担,此为“一难”;“增税”指的是提高消费税,由于担心这样做的结果会导致消费萎缩,此为“二难”。日本政府在此两难选择中徘徊,举步维艰。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在进行以高收入者为对象的所得税减税的同时,还多次实施了法人税的减税措施。所得税减免采取缓和累进制的同时提高征税起点的方式。如果加上居民税减税,1994年的规模达到5.5万亿日元,转年又将其中的3.5万亿日元确定为永久性减税,随后又进行了约2万亿日元的特别减税。1997年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特别减税被迫中止,但在形势稍稍好转之后,分别在1998年和1999年实施了两次法人税的下调,由49.98%下调到40.87%。但遗憾的是一系列的减税方案并没有使日本经济走出萧条,相反却由于减税方案大大减少了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收入,导致国家财政陷入危机,地方财政也频临破产,政府不得不背上更为严重的债务负担。
由于反复多次采用的减税方案丝毫没有带来刺激消费和刺激复苏的效果,支撑财政的“接力棒”不得不“交给”增税这架“独木桥”。但日本政府增加消费税的结果却不尽人意,因为如果按照消费税提高1%来计算,每年只能增加大约3万亿日元的收入,这相当于774万亿日元的债务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况且,消费税的纳税层要远比所得税广泛得多,随之而来的消费萎缩势不可挡,这又会加剧经济萧条。提高消费税还是一个十分敏感的政治问题,1986年和1997年,竹下登和桥本龙太郎首相的“下课”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日本政府需要重建灾区,在如此两难的境况下处理突发的自然灾害确实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1995年阪神地震后,日本政府拿出了GDP的3%用于恢复重建,从理论上讲,这应该会对日本处于通缩的经济带来一次有益的短期刺激,但日本已经是发达国家中负债最多的国家,平均每个国民背负着520万日元的总债务,日本政府应该减少而不是增加政府开支。那么,在三重灾害面前,日本政府真的“黔驴技穷”了吗?
并非如此,因为日本还有一线希望。此次突发的三重灾难至少会使日本互相敌对的政界人士暂且搁置分歧,共同出台一份预算。由于日本大约95%的国债都是出售给国内投资者,国债风险的蔓延度应该较容易控制。关键在于控制住日本国内投资者对本国财政状况的恐慌情绪,因为世界上其他国家或地区是否产生恐慌并不重要,他们并不是国债持有者的主力。
灾后不久,经合组织预测,截至2011年年底日本政府债务总额占GDP的比重将会达到204%,负债净额占比将会达到120%,预计政府财政赤字占GDP比重也会达到7.5%。加上灾后的大规模重建,有些人甚至怀疑日本政府承受如此巨额支出的能力。然而,有一点需要肯定的是日本私人部门的资产远远超过该国公共部门的负债,因为95%的日本政府债券掌握在日本人自己手中,其外汇储备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海外净资产相当于GDP的60%,这种情况与70%国债由外国人持有的希腊截然不同。另外,日本拥有自主的货币汇率,即使持有5%国债的外国人以日本负债偏高为借口发动攻势,日本政府最坏的情况是让日元贬值也能逃过一劫。况且,如果这些债务有朝一日转化为或显性或隐性的税收,或者,日本是否可以通过通胀手段来降低政府债务的真实价值,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2011年3月14日星期一,恰逢灾后金融市场第一个开盘日,日本银行向短期金融市场紧急注资7万亿日元。为应对地震的冲击,日本央行还宣布,通过三项同日操作向市场注资共计15万亿日元,这也是历史以来的最高额,用以缓解短期货币市场的恐慌情绪。同时,还将资产购买计划扩大5万亿日元,加上原有的30万亿日元固定利率共通担保基金供给计划,累计总额达到40万亿日元。2011年3月17日,日本央行再次宣布向金融系统注资5万亿日元,这是日本大地震后,日本央行连续第四天宣布向金融系统注资,总规模达51.8万亿日元。日本央行对金融市场的紧急注资以短期票据和购买债券为主,意在稳定利率和银行间市场流动性。
日本央行的强势注资的确有效。例如2011年3月16日当天的日经225指数一开盘就强劲反弹,并在日本央行追加注资1.5万亿日元的情况下,最终收涨5.56%。
回忆2010年及三年前的情形,我们发现此次日本央行向市场强势注资的流动性疗法,几乎与2010年欧洲央行应对欧债危机以及美联储2008年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之手法一脉相承,后两者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蔓延于全球金融市场的恐慌情绪。强震后为了缓解市场流动性“黑洞”,日本央行通过海量注资是必要的,否则,市场的恐慌情绪很可能进一步“发酵”,从而增加日本地震蜕变成全球金融危机的风险。
可见,日本的灾难突显出央行的巨大优势,以国民产出来衡量,日本地震造成的破坏最终可能是旧金山地震的两到三倍,然而,由于央行主动投放了货币,尽管股市剧烈震荡,日本的支付体系保持了正常运转。与旧金山地震一样,保险公司的撒资行为扰乱了日元的价值,但由于央行的存在,这种干扰显然受到了制约一因为央行随时可以准备在日元过度升值时来出手干预。
但是,日本央行海量注资也引发了一些担忧,市场普遍担心这样的注资行为会加剧全球通胀。但需要明确的是,海量注资并不代表会直接引发通胀——还需要看流动性注入对货币乘数和信用货币创造之影响。若流动性注入并没有引发货币乘数的上升,甚至出现了市场因流动性注入而导致信用创造下降,那么流动性尚只局限于金融市场,不会带来现实通胀压力;若流动性注入后市场信用创造不变甚至还出现上升,那就意味着通胀要来敲门了。如果日本央行不能在重建启动前和过程中,收回在当时向市场过度投放的货币流动性,日本将面临高通胀压力、日元升值对出口的恶化等风险,从而首先陷入经济滞胀之困局。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今天,为您讲述:黑色311,日本阪神大地震,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百宁,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