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日本阪神大地震28

2019-03-01 23:30-23:59 责编:吴恪瑾

00:00 00:00

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我是百宁。2011年3月11日,被称为黑色311,日本东北部海域爆发了一场大地震。电力不足、供应链中断、放射性物质扩散……严峻的现实不仅考验着日本,而且,如何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值得全人类进行深刻地反思。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专门介绍这次地震的书籍《黑色311—日本大地震与危机应对》,对这次灾难做了详细记录,也分析了其中我们需要借鉴的经验教训,今天,我们就和您聊聊日本阪神大地震,第28集。

进入21世纪之后,日本半导体厂商开始普遍调整经营战略,出现“选择与集中”的战略调整高潮。其主要特征包括三点:①专业化,在企业内部实施“业务分割”,成立各领域专门子公司来发展不同事业;②协作化纷纷与竞争对手协作,实施共同开发,而且,合作还具有跨国性和跨产业性特征;③高端化,不再死守传统DRAM领域,而是向系统LSI、MCU、闪存等高附加值领域进军。

以日本最大半导体厂商东芝为例,2000年该厂商就将DRAM事业全部转让给了美国 MICRON公司,而重点转向系统LSI开发。2002年它又与美国 SanDisk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开发NAND大容量闪存。2004年又联手NEC公司,共同研发新一代非挥发性磁力存储器MRAM。2008年东芝公司毅然退出HD DVD事业,而着力发展NAND事业,它投入1.7万亿日元巨资,确立了2009年占领全球NAND市场40%的战略目标。如今,NAND、MCP、影像传感器、广域系统LSI以及单体半导体等五大领域成为东芝半导体战略支柱。

经过十几年的战略调整与产业重组,日本半导体产业得以复兴。在日本GDP构成当中,半导体产业产值约占1%,而以半导体技术为支撑的关联制造业产值更是占GDP的44%比重。在半导体产业内,活跃着45家企业,而居前三位的东芝、松下和日立就占据了45%的市场份额。

除了半导体生产装置以及半导体材料之外,日本半导体产业的竞争优势还表现在系统LSI、MCU以及单体产品等。据调查,在MCU领域的世界十强中,日本就占到四家之多,其中,第一位的瑞萨电子的市场份额竟然达到20%,而第二名美国飞思卡尔与日本NEC电子则势均力敌,均在10%左右。

很显然,此次地震使日本半导体电子产业遭受到严重损失。根据日本产业新闻社的统计显示,半导体液晶面板及其关联电子产业有34家企业在地震中受损,其中包括在日本的美国德州仪器等厂商。受损较为严重的企业如东芝公司,其旗下三个生产基地在地震之后很久时间仍未完全复工;端萨电子也有8个基地受损,最严重的茨城那到工厂要到2011年7月才能复工;索尼也有7家工厂受灾,逐步复工。此外,半导体装置及材料企业也有33家受损,其中东京电子、信越和尼康等受损较重。

到大地震过去一月之后,因为余震不断、电力不足以及福岛核危机等问题,导致日本半导体电子产业难以迅速恢复,这就造成中断的全球电子产业链也难以在地震之后短时期内迅速修复。那么,这种现状是否就产生了替代机会呢?

事实上,早在日本大地震发生后不久,国际资本市场就表达了这种意愿。韩国三星、海力士、LG等半导体电子部件厂商的股票均出现大幅上涨。2001年,三星公司就超过德州仪器和东芝,一跃而成为仅次于 Intel的全球第二大半导体厂商。尽管在系统LSI、MCU等半导体开发以及装置和材料领域,三星和海力士等韩国企业仍与日本厂商之间存在一定的技术差距,但对于可以在技术水准上打些“折扣”的替代而言,它们还是非常具有竟争力的。此外,中国台湾半导体厂商也在IDM领域积累了一定优势。

但是,短时期内,这种替代仍然存在一定的技术壁垒,因此全球半导体厂商仍对日本半导体的复苏给予极大期望。这也是美国为首的世界半导体厂商纷纷向日本伸出援手的重要原因,其反应速度甚至不亚于日本企业。2011年3月14日,美国一家半导体装置企业就宣布向日本提供100万美元捐款;2011年3月15日,美国半导体厂商 Spansion宣布捐助25万美元并提供食品等援助。2011年3月16日,戴尔公司也宣布捐出100万美元;3月22日,英特尔宣布提供总计170万美元的资金和物资援助。韩国三星也早在2011年3月15日就表示捐款1亿日元,还向日本派出救助和医护人员,2011年3月20日,它再次表示将向日本提供总额相当于6.2亿日元的援助;LG电子也于2011年3月16日宣布捐助1亿日元。

正如 Novellus首席执行官理查德•希尔所言,日本半导体产业对于世界而言,仍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力。

对于中国半导体产业而言,虽然在整体实力上尚不具备对日本的替代能力,但是,此次地震仍然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首先,代工额度可能会出现增加趋势,这将有利于增加销售利润,从而积累企业实力;其次,产生了技术转移的可能性,尽管部分日本企业已经或正在复工,但受核危机影响仍然难以恢复正常,这将促使日企以及那些驻日企业产生转移意向,从而出现技术转移的效果;再次,出现了投资并购机会,因为部分日本中小企业会出现资金困难,这就提供了投资的可能;最后,韩国及中国台湾企业的替代行为也能促进产业内的技术转移,从而产生技术进步的机会。

不过,就长期而言,中国半导体产业要想获得实质性发展,还必须强化基础研究,不断加大人才培养,不断优化产业环境。这既需要官、产、学研等各界的紧密合作,同时也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对此,日本模式和韩国模式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日本主要通过转移美国技术,在此基础上扎实推进技术创新,从而实现了技术进步。而韩国则更多地通过资本力量,加大资本投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而对研发的大规模投入,则是两国的共同特征,如日本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长期保持在3%,2000年之后进一步增至4%左右。韩国在2000年以来也出现大幅增长,2007年达到3.2%,排名世界第三,仅次于日本和瑞典。

2011年3月12日福岛第一核电发生的爆炸,引发了全世界的瞩目,特别是那些核电大国以及准备在核电领域大发展的新兴国家,都对福岛核危机发展动态高度关注。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成为全球发展核能发电事业的重要契机,发达国家都试图通过核电来纾解能源困境。然而,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由于受1979年美国三里岛核事故以及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影响,欧美各国核计划一度受阻,核步伐大举放慢。但是,在亚洲日本和韩国的核电事业却继续呈现迅猛发展势头。日本在80年代相继建立起了16座核电站,90年代又建成了15座核电站。如今,在全球电力供应体系中,核能已经成为重要支柱,成为仅次于煤炭、天然气、水力的第四大来源,并在80年代超过了传统的石油发电。

作为全球核发电最大的国家,美国已经就是否继续发展核电陷入摇摆之中。日前,美国31个州共65处104座核电站处于运转之中。核电供电规模达到10606万千瓦,是世界最大的核发电国家,但在电力供应结构中,核电还仅占19%的比例。但在1979年美国三里岛核事故之后,美国核电事业度中止。小布什上台之后,提出要重新发展核电,奥巴马政府则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由,继承了这种发展核电方针。

福岛核危机发生之后,面对有议员及环境组织提出要重新思考美国能源政策的说法,奥巴马于2011年3月15日明确表示,在强调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仍然重点发展核电事业。2011年3月17日,美国核能管理委员会(NRC)主任雅克也在众议院听证会上表示,没有必要对美国核电进行严格审查。但是,鉴于福岛危机,对于是否继续大举发展核电事业,美国政府事实上已经陷入犹豫不决之中。而且,奥巴马政府对于日本政府发布的相关信息也持怀疑态度,在强调核电重要性的基础上,命令NRC全面检查国内相关设施。

在欧洲,德国是最先对福岛核危机做出反应的国家。日本大地震的第三天,即2011年3月14日德国总理就宣布冻结关于延长相关核电设施的措施。而且立即对运行中的17座核电站进行安全检查,对其中7座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核电实施暂时关闭措施。法国是欧洲国家中对核能发电依赖最强的国家。2007年法国供电构成中,78%来自于核电,而德国为32%、英国为18%、西班牙为20%、瑞典为48%。福岛核问题之后,法国国内立刻出现了对核安全性的质疑声音,但法国总统则无奈地表示,法国是难以摆脱核发电的。2011年3月16日,法国议会专门就国内核安全问题召开了紧急会议,第一大在野党社会党提出,20世纪70年代建设的较老核电站应该立刻废弃。

亚洲国家在近年纷纷提出了庞大的核电发展计划,受此次日本核电事故的影响,各国的核电开发计划将出现滞缓现象。泰国最早做出反应,宣布暂时停止计划于2020年投入运营的第一座核电站的建设。与日本同属地震国家的印尼,也迅速采取了与泰国同样的态度。韩国是亚洲除日本最早引进核电的国家,目前核电占其电力供应的35.5%。尽管有民众提出反对呼声,但韩国政府仍然坚持核电事业。

在能源价格日趋高涨、环境问题日趋严峻的今天,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提出了核电发展计划。然而,福岛核危机可能会导致全球核电事业再次受挫,因为,毕竟日本在核电技术方面已经非常领先,而且,作为世界三大核电技术先进国家的美、俄、日等,均已出现过核危机问题。显然,安全性成为对各国核战略的严峻考验。不过,考虑到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的日趋紧张形势,开发新能源已经成为全球发展面临的迫切问题。

2010年度日本的公债余额对GDP比值达到180%。金融市场对于公共债务持续增加的担心逐步扩大,这就形成了长期利率上升以及日元贬值趋势的看法。日本大地震之后,伴随着经济低迷以及税收减少,而政府为了支持灾后重建又必须扩大财政开支,因此公共债务将呈进一步膨胀趋势。但是,现状却是地震之后,长期利率下降、日元升值。这可能是资本层面为了规避风险而将资产转为现金,那么今后是否会出现卖出国债和日元的趋势呢?

地震之前,日本财政赤字已经开始膨胀,出现极度不平衡现象。但是市场表现却是“日元升值、长期利率低下、通货紧缩”,而按照惯例,背上前所未有的债务负担的日本本应是“日元贬值、长期利率高企、通货膨胀”的形势。之所以如此,关键原因是日本劳动人口持续减少,因此市场产生了经济增长下降和通货紧缩的预期,于是,民间资金需求不高,导致金融机构持续购入国债。而且,日本银行的货币供给量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特别是2007年以后,在世界各国通货供给大幅增长之际,日本央行却保持了异常的稳定供给,甚至几乎没有任何增加迹象。

但是,日本的这种通缩现象也不是可持续的。因为在通缩形势之下,政府发行的债权以及央行发行的货币都是在增值的。但事实上,这些债券和纸币都是不能增值的,对于安全资产而言,这些增值都是泡沫的积累而已。因此,当债券发行到一定规模,或者说到了某个临界点,这种通缩形式也将被彻底改变。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今天,为您讲述:黑色311,日本阪神大地震,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百宁,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