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日本阪神大地震34

2019-03-07 23:30-23:59 责编:母晨静

00:00 00:00

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爆发了有记录以来的一场最大级别的地震。此次地震造成了极为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不仅给日本造成极大冲击,也对整个世界造成极大影响。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本期带您回顾:黑色311,日本阪神大地震。

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我是百宁。2011年3月11日,被称为黑色311,日本东北部海域爆发了一场大地震。电力不足、供应链中断、放射性物质扩散……严峻的现实不仅考验着日本,而且,如何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值得全人类进行深刻地反思。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专门介绍这次地震的书籍《黑色311——日本大地震与危机应对》,对这次灾难做了详细记录,也分析了其中我们需要借鉴的经验教训,今天,我们就和您聊聊日本阪神大地震,第34集。

东电在核事故最初爆发时,为什么婉谢外来核专家呢?这又意味着什么呢?

事实上,造成上述弊端的主要原因是东电作为企业有其逐利属性的一面,在处理核事故时,本能地会在“成本”和“安全”之间花时间进行平衡选择。概言之,“福岛”核危机,除了源于天灾,还有人祸的成分。而造成人祸的真正原因,也许也是催生“福岛危机”并使之步步升级的“最后那根稻草”对利益的贪婪追逐。

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对核既无比恐惧又青睐有加。日本是世界上唯一遭受过原子弹打击的国家,日本怕核、恐核、厌核、反核的思想意识比任何民族都严重。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为了终止日本对外侵略的脚步,加速其尽快投降,分别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

日本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遭受过核打击的国家,美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早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二者在很大程度上都源于“曼哈顿计划”。

所谓“曼哈顿计划”是美国陆军部于1942年6月开始实施的利用核裂变反应来研制原子弹的计划。该工程集中了当时西方国家最优秀的核科学家,动员了10万多人参加这一工程,历时3年,耗资20亿美元,于1945年7月16日成功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核爆炸,并按计划制造出两颗实用的原子弹。

1945年8月6日,美国飞行员保罗·蒂贝泽驾驶着载有代号“小男孩”原子弹的B-29型轰炸机,飞抵日本广岛上空。随着一声震天撼地的巨响造成广岛市24.5万人中的20万人死伤,整个城市基本化为废墟。1945年8月9日上午11时,由5架B-29轰炸机组成的突击队将原子弹“胖子”投到了长崎市中心。“胖子”是一颗钚弹,长约3.6米,直径1.5米,重约4.9吨,TNT(三硝基甲苯)当量为2.2万吨,爆高503米。轰炸造成长崎市23万人口中的10万余人当日伤亡和失踪,60%的城市建筑物被毁。

众所周知,能源是国民经济的血液,发展经济要靠能源作支撑。但位居世界第二经济强国的日本却是能源极其贫乏的国家。日本在空间和时间两个纬度上,通过不断地整合物质资源、社会资源以及精神文化资源,逐渐打造能源安全平台。

日本的一次性能源自给率仅为16%,1973年也有几乎100%的天然气和煤炭、99.4%的石油依赖进口。1998年以来的国际原油价格不断升,但这既没有诱发日本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也没有造成企业利润的急剧下降、失业率的上升,各经济指标不但没有很大的波动,而且还走出了长期经济萧条的困境。那么,日本规避能源风险的能力和实力是如何形成的呢?

首先,从石油进口源看,目前日本日平均石油进口量在430万桶左右,其中来自中东的占89%左右。日本很清醒地认识到,能源进口渠道的多元化是避免石油进口过度集中,进而保障能源安全的基本条件。如果中东地区长期动荡不安,必将影响日本石油的稳定供应,阻碍经济发展。为避免因石油进口受阻而导致能源供应链条断裂,日本始终致力于解决石油进口源过度集中这一问题。在海外,大搞“能源外交”,谋求进口能源的多元化,建立蛛网式的供应链,从而改变能源进口渠道单一化的脆弱性,降低能源进口源过度集中所带来的风险性。石油危机后,日本能源投资的重点逐渐从海湾地区转向俄罗斯、中亚、非洲、东南亚、南美等国家和地区,以便进一步确保日本的能源供应链不发生断裂。

其次,从能源进口结构看,天燃气进口量从1970年的9770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57.9亿吨,增长了60多倍。煤炭的进口量从1970年的5.01亿吨增加到2005年的17.7亿吨,增长2倍多。从消费结构看,石油所占比重在逐年下降。在城市燃气中石油所占比重从1973年的46%降到了2005年的6%,而天然气则从27%提高到了94%,煤炭在城市燃气中从1973年的27%,到2005年已经退出城市燃气。但是,在发电结构中煤炭所占比重则由1973年的5%上升到2005年的26%,而石油从71%降至9%。

再次,从核能发展角度看,石油危机后日本一直重视原子能发电。原子能发电量已占总发电量的30%左右,日本计划到2030年达到30%-40%。为此,日本政府加大了以中亚为重点的“铀外交”。

日本在中亚既没有天然的地缘优势,也没有悠久的合作基础,加之日本的中亚政策起步较晚,故此,无论在政治还是经济领域的合作与大国相比都较为落后。

2006年6月1日,时任外相的麻生太郎发表题为“把中亚构筑成和平与稳定的走廊”的演讲,系统地阐述了日本提升中亚外交的三大方针。其一,“从全局看地域”,强调日本的中亚外交必须具备全局视点。即提出打通“南方路径”,将中亚的能源通过南方阿富汗、巴基斯坦后接入海港,通过海运输往日本。其二,“援助开放地域”,所谓的开放主要指中亚诸国,日本则是“中介”,负责提供各种援助。其三,“以普遍价值观构建合作伙伴关系”,其实质是打算将日本的民主主义、人权保障和市场经济制度植入中亚各国。

2006年8月,时任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访问了“铀矿”储量位居世界第二的哈萨克斯坦,此次访问也是历史上日本首相对哈萨克斯坦的首次访问,双方就日本参与开发哈萨克斯坦的铀矿资源交换了合作备忘录。备忘录称,哈方欢迎日本参与对哈境内的铀、石油等天然资源的探测、开发及加工。

2007年4月30日,由时任经济产业大臣甘利明率领的约150人的访问团访问了哈萨克斯坦。该访问团由日本与核能相关的民营企业负责人组成。通过这次访问,日本希望把从哈萨克斯坦的进口“铀”提升到20%以上。

日本对中亚五国开展的ODA(政府开发援助)主要分为无偿援助、贷款援助和技术合作三大类。实施中是有重点、分层次的,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是日本援助的两个重点国家。根据2006年统计,总金额排名依次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日本对哈乌两国在技术合作方面的投入分别达到了96.19亿日元、83.07亿日元。

日本在国内资源匮乏的情况下,通过提升“中亚外交”战略,以期获取更多“铀”、天然气等能源,是确保能源安全战略的一种选择。

20世纪50年代,日本以人类第二次能源革命为契机,很快实现了能源消费主体从固体能源煤炭向流体能源石油的结构转型。然而,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日本,认识到过度依赖单一能源,将会导致过高的能源风险,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对此,日本在研究并结合国内外能源状况的基础上,把大力发展原子能、促进能源种类多样化,作为规避能源风险、确保能源安全的路径选择,并开始进行了相关政策设计和行动规划。

其一,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日本就开始不断向海外派遣原子能“考察团”、“调查团”,并积极谋求加强与美国的合作关系,希望得到美国的技术支持。日本发展原子能的技术性约束将会在美国的协助下得到解决,接下来关键是在于尽快构建出能促进发展原子能的“软环境”,发展原子能方面的政策法规,还有“硬环境”,基础建设、选址等。

其二,颁布“原子能三法”,设立原子能组织机构。1955年12月,日本制定并颁布了《原子能基本法》和《原子能委员会设置法》,修改了《总理府设置法》,这三部法律被称作“原子能三法”。

《原子能基本法》是日本发展原子能的基本法。该法把“原子能的研究、开发和利用仅限于和平目的,并贯彻民主、自主、公开三原则”作为日本发展原子能的基本方针,并规定了核燃料物管理、核反应堆监督等涉及原子能行政方面的主要事项。

其三,设立原子能研究所、核燃料公社,促进原子能发展。依据《日本原子能研究所法》,1955年11月成立的财团法人日本原子能研究所被定为永久性的原子能机构。考虑到资金预算及使用上操作便利等问题,日本原子能研究所在改组后,为便于接受民间出资,随时吸纳或补充有用的人才,建立官民一体的原子能体制,其性质由原来的“财团法人”也变成了“特殊法人”。1957年8月27日成立了核燃料公社,这为“开发、生产及管理核原料物质”找到了实体依托。

其四,制定扶植原子能产业的政策。为研究制定原子能发电的长期预测计划和振兴、扶植原子能产业,1960年4月,通产省在“产业合理化审议会”内设立了“原子能产业部会”。12月14日,原子能产业部会在向通产大臣提交的报告中,提出在最近10年间要把扶植振兴原子能产业放在重要位置。政府应该在核反应堆设施、核燃料加工制造方面,通过技术研究、引进国外技术、提高生产效率等措施,完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产化原子能体制。

当时的通产省通过开发银行对原子能发电设备的购买、机械制造、燃料加工、实验证明用的设备等提供了长期低息贷款和融资。另外,1964年2月26日,“原子能产业部会”又提出了在原子能发电成本较高的阶段,作为国家重要政策,应该大量投入财政资金,以此减轻企业的负担。在核燃料方面为了抵消高发电成本,制定了减免浓缩“铀”租赁费、收购过渡阶段的燃料余料费等诸多扶持政策。

另外,日本国内资源中缺少核发电中必不可少的铀,为了确保从海外进口“铀”,1968年3月,综合能源调查会原子能部会提出了《关于确保核燃料的政策》的中间报告,报告认为“铀”的进口业务“应以民间企业为主”,但需要国家先采取扶植民间企业的做法。扶持民间企业的具体措施为建立国家资料信息网、从资金和技术上支持民间企业对产“铀”地区进行基础性调查、为采矿业者提供低息贷款、提供开发资金和债务担保等。

通产省从发展原子能发电角度制定的一系列产业扶植政策促进了更多的企业参与核电站建设,进而为此后原子能发电的兴起开辟了道路。当然,也正是以上这些措施发展了核电,但因为天灾加上人祸,也为地震发生后的核伤害,埋下了伏笔。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今天,为您讲述:黑色311,日本阪神大地震,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百宁,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