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全国人大代表陈玮:让“急救从娃娃抓起”理念深入人心

2019-03-09 17:24 来源:央广网

 
 
 

 (记者:高艺宁 视频制作:李帅)

央广网北京3月9日消息(记者 高艺宁)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人民医院副院长陈玮工作的地方被人们称作“ICU”(重症监护室),这里是生死拐弯的地方,是抢救危重患者的主战场。

在接受记者专访时,陈玮一袭长发,温婉知性,这是熟悉她的人很少见到的样子。更多时候,她把长发束起,干练利落,争分夺秒地与死神搏斗。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人民医院副院长陈玮接受记者专访。(视频截图)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人民医院副院长陈玮接受记者专访。(视频截图)

从医二十余年,陈玮不仅在医院病床上拯救了无数个濒临死亡的患者,还在生活中用自己精湛的医术、和敢于担当的勇气,一次次将人们从濒死的边缘拉了回来。

为了让更多的生命不因失救而逝去,今年两会,陈玮带来了一份“将应急知识和技能纳入义务教育必修课程”的建议,希望“急救从娃娃抓起”的理念能深入人心,让急救知识和技能全面普及。

让更多生命不因失救而逝去

“无论我是否穿着白大褂,我都觉得自己是医生。”这是陈玮常挂在嘴边的话。

2014年7月29日,人来人往的杭州火车东站大厅,一名乘客突然倒地昏迷,呼吸微弱。紧急时刻,陈玮挺身相助,双膝跪地对患者进行了胸外按压……短短的86秒,打赢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争夺战。这一幕也被网友拍下发到网上,迅速在网上疯传,陈玮被网友称为“最美医生”。

事实上,这样的突发救助对陈玮而言已是生活常态。2014年8月,陈玮在下乡义诊途中救助倒地的保洁员;2015年9月,她在立交桥上对昏迷的老人心肺复苏;2016年7月,下班路上抢救车祸伤者……从医十余年,陈玮无数次直面生死瞬间,但从不肯轻率地放任生命逝去。

“时间就是生命,对于重病人来说,更是以分秒计!”陈玮告诉记者,医学上有“黄金5分钟”的说法,当病人出现呼吸衰竭或心脏骤停后,通过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可能挽回生命,一旦过了这几分钟,将造成不可逆的后果。为了不让更多垂危生命失救,今年两会,陈玮带来了一份“将应急知识和技能纳入义务教育必修课程”的建议,希望急救知识和技能全面普及,“当有人倒下时,每个人都可以伸出一双手,把他救回来。”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人民医院副院长陈玮接受记者专访。(视频截图)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人民医院副院长陈玮接受记者专访。(视频截图)

“其实急救技能非常简单,只要有一颗爱心和一双手就可以。”采访过程中,陈玮向记者演示了急救手法:把手伸开,双手相叠,十指紧扣,用上半身的重量往下压胸骨中下1/3,用力压5到6公分,每分钟100下到120下……

2017年9月,结合自己在重症医学上的特长,陈玮发起并组建了“天使急救志愿者团队”,每周五下午,在人来人往的衢州市火车站候车室内,陈玮和“天使”们总是在这里手把手地教乘客们心肺复苏按压等急救技巧,让大家能够在关键时刻救人一命。

“人人都有一份爱心,就看你怎样去点燃它。”陈玮说。从开始的门可罗雀,到如今,上到78岁的老人,下到5、6岁的孩子,都来找陈玮学习急救知识。几年来,“天使急救志愿者团队”发起、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已超千场,惠及社会群众10万人次以上。

加强专业人才规范化培养 

“ICU病房是守在下游,跟死神在打交道的地方。”据陈玮介绍,每天,中国的ICU医生,管理着全国ICU内数万名随时有生命威胁、医疗花费最昂贵的重症病人。每年,这些重症病人的数量达千万计。

近几十年来,在抗非典、汶川等大地震抗震救灾、防治甲型H1N1流感等一系列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ICU医生总是出现在第一线,在有效降低死亡率、保障危重患者生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ICU医生其实是一个全科医生,每一个科的危重病人必须都会看。假如一个病人有高血压,又有糖尿病,心脏也出了问题,这样的病人到哪去?就是ICU。”

然而,陈玮在工作和调研中发现,很多重症专业的年轻医生,没有经过重症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他们为了行医执照,不得不在现有的“规培”体系内接受呼吸科、急诊科、麻醉科或内科外科等其他专科“规培”,原因仅是因为重症专业没有被纳入国家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体系。

“这样发展下去,造成的严重结果将是:每年千万计的垂危重症病人,因为没有重症‘规培’体系,逐渐得不到规范的重症专业化救治。”陈玮告诉记者。

“为了让重症病人得到专业化救治,为了让老人有合格的ICU医生提供医疗服务,为了医疗资源和社保基金不浪费”,陈玮呼吁,把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纳入国家培训体系中,加强专业人才规范化培养,让重症学科实现发展,让医疗质量保障得到落实。

让优质医疗资源“沉”得更深、更彻底

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加30元,大病保险报销比例由50%提高到60%……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一项项惠及民生的政策红利,将演绎健康中国战略新的生动实践。

在救治一线,陈玮切身感受到,百姓最关心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正在不断改善。“不单是我们基层医院的硬件条件在改善、服务能力在提升,‘医共体’建设、优质医疗资源的‘双下沉,两提升’,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老百姓‘看病难’现象。”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希望最好的医生就在家门口。”然而陈玮坦言,要实现这一目标,还有一定距离。基层医务人员目前的人员配比离发达国家还有差距,总量仍有缺口。陈玮认为,需要创新全科医生培养路径,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切实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她还建议,采取定向培养机制,“让从村庄里面走出来的毕业生,继续回到家乡进行医疗服务,这也能为村民带来更多亲切感。”

“基层医务人员的待遇还需进一步增强。”在陈玮看来,要让基层优质医疗资源要素柔性流动,给予更多精神待遇和物质待遇,以吸引更多的人才投入到基层医生的群体中。

优质医疗资源“双下沉”把更好的医疗服务送到了百姓家门口,陈玮希望在此方面能够“沉”得更深一点,更彻底一点。“让百姓切实感受到专家就在身边,也希望专家能把更多专业健康知识多带到基层去。同时,把基层的医务人员技术能力通过培训提升上去,如此才能让基层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让每一个基层声音得到反馈

2018年1月30日,陈玮第一次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她深知,“人大代表”四个字背后,凝聚着百姓的期望和重托。经过一年履职,陈玮对“代表”这一身份有了新的理解。“人大代表应该讲真话、说问题、多调研,要时刻捕捉基层的声音,帮助他们解决一些贴心‘小事’……”

浙江省衢江区14岁男孩王凯遭遇重大车祸后,造成原发性脑干损伤,连续昏迷34天,经陈玮和同事们积极抢救,终于苏醒。但“屋漏偏逢连夜雨”,更大的苦难降临在这个家庭——王凯父亲被查出患上胃癌,短短26天后便离世了。

为让王凯能安心治病,陈玮带头捐款,并为母子奔走募集善款。在衢州市柯城区人民医院的第十个月,小王凯开始重新学会走路。尽管他早已搬离ICU病房,但只要有空,陈玮都会去探望,关心他的成长。

医疗过程当中的因病致贫问题在陈玮的工作中时常发生,也让她深有感触。去年两会中,陈玮提出了关于“扩大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范围”的建议,这一建议被财政部写入了《关于2017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

“当时第一年当代表,没想到建议会被采纳,且回应速度如此之快。”陈玮告诉记者,提出建议两天后,她就接到了国务院财政办公厅发来的信函,并告诉她,在预算报告第26页第8行,增加了她提出的建议内容。

建议被采纳,也让陈玮感受到,真正为老百姓发声、为基层发声,都会得到政府的重视。在未来的履职中,陈玮希望,能为百姓做更多的事。

“我是医者,也是代表,为民发声是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陈玮说,也想做好政府和群众之间的“桥梁”,让更多的人了解惠及民生的政策红利。“让百姓更有获得感,是我的使命。”

责编:曹梦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