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我是百宁。阪神大地震在日本地震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直接引起日本对于地震科学,都市建筑,交通防范的重视。另外,此次地震也对日本政坛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专门介绍这次地震的书籍《日本阪神大地震研究》,对这次灾难做了详细记录,也分析了其中我们需要借鉴的经验教训,今天,我们继续和您聊聊发生在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第2集。
根据兵库县警察本部公布的数据,死亡原因中埋压致死的比例占89%。所谓埋压致死,是因外力压迫胸部或者胸腹部造成呼吸障碍,从而导致窒息死亡。但警察所公布的“埋压致死”,包括多种情况,比如:胸部、面部、颈部等受压或鼻口闭塞造成的窒息死亡,身体被强力压迫而导致内脏破裂、骨盆骨折、组织挤压等造成的失血致死等,因重物压迫而造成的死亡,统统包含在内称为“埋压致死”。
在3651名死者中,因胸腹部、面部、颈部等受压造成的窒息死亡最多,有1967人,再加上被砸死的452人,共计2419人,占全部的66%。这就表明压在倒塌房屋或家具之下的死者占绝大多数。其他几项死因的顺序是:烧死、全身烧伤444人(12%),头部损伤124人(3.4%),外伤性休克82人(2.2%)。“不详、不明”的大多数都被烧焦,“其他”包括挤压综合症和有此症嫌疑的死者,共有15人。
另外,在444名被诊断为“烧死”的死者中,379人都是在火灾现场被发现的烧为骨灰的状态,剩余的其他人中,尸体残缺的死者有33人,尸体状态不明的有32人。实际上,只要没弄清楚那些被烧成骨灰的人在死亡时的真实状态,就应该记录成“不详、不明”。而且,因为烧损的尸体无法再进行解剖,所以,“因火灾造成的死亡”这一表述是指真正意义上的“烧死”,还是只是死亡之后因火灾造成尸体烧毁,就变得含糊不清。所以,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就是,不能一概而论地说被烧死的人很多。也就是说,在本次地震中,没有详细研究被认定为“烧死”的人的死亡状态,就不能得出如下的结论:“被压在倒塌房屋之下,因救援不及时而被烧死的人很多。”
分行政区来看死因可知,不管是哪个区,窒息死亡、埋压致死的比例都明显高于其他原因,其次是烧死、头部损伤、颈部损伤、外伤性休克等。
在大范围发生火灾的长田区和兵库区,“烧死”和几乎只剩骨灰的“不详、不明”情况占大多数,这两项合起来的高度烧伤尸体分别各占两区死者的36%和30%。其中,长田区被烧死的人数与其他区相比尤其多,如上所述,这是因为在统计时,根据发现的骨灰而把多数死者的死因都推定为了“烧死”。
在东滩区,“全身挫伤”的死者很多,这是因为它经常被用作表示由外部压力造成的内脏损伤、外伤性休克、失血而死等内涵的用语。
另外,关于各种死因的男女差别,除了内脏损伤一项男性比例高达63%之外,不管是在整个神户市,还是在各个区,死因的性别差异并不明显。
关于这次地震遇难者的死因,被认为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有报道称,此次地震与关东大地震相比,烧死的比例很低,窒息死等由外部压力造成的死亡占绝对多数。由外部压力造成的死亡明显偏多的理由被认为是:木结构房屋多数倒塌,并且地震发生时间是在黎明,在家中睡觉时遇难的人占了大半。特别是住在一楼的人被二楼以上的倒塌房屋压在下面的例子很多,今后有必要分析住宅受损和人身死亡之间的关系。
第二,在这次地震中,火灾的发生是区域性的,与火灾波及整个灾区的关东大地震相比,烧死的人相对较少。并且,如上所述,在被认为是“烧死”的死者中,包括了很多死于窒息等其他原因的人的可能很多,所以,实际的烧死比例要更低。
第三,很多老年人死于地震也是其特征之一。其理由是:多数倒塌的房屋都是古老的木结构住宅,而老年人大多都住在这样的房屋中。如果是二层住宅的话,老年人都住在一层。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没有在房屋、家具倒塌时逃生的体力。
第四,在识别死者身份这点上,因为地震发生在黎明,大部分死者都是在自家睡觉时遇难的,所以,多数人的身份确认就较为容易。假如地震发生的时间再晚几小时,即发生在白天,就会有相当多的人死在交通工具中道路上、商业设施等外出场所里,同时,因大范围火灾造成的烧死比例也有增加的可能性,身份确认就会变得极其困难。
关于阪神、淡路大地震死者的实际状况,今后,我们准备进行更加详细的分析,以总结出大地震突然发生在大城市圈造成人身伤亡的特征。希望本报告对灾区重建和制定地区防灾计划有所帮助。
据说在受害者之间广泛流传着这样的想法:因为已经发生了地震,所以神户在未来的千年之内都是安全的。此外,由于这次地震极为强烈,因此有人认为“能够在阪神大地震中安然无恙的都是安全的”。但是,我们从在日本列岛发生的大地震和由此而引起的震动的多样性来看,不得不遗憾地说这些想法都是错误的。在未来二三十年到五十年的时间内—从重建城镇的观点来看,地震再次发生绝不是在遥远的未来,不必说全国范围,单就淡路、神户、阪神地区来说,再次被大地震袭击的可能性也是相当大的。而且未来的地震灾害与五年前的地震性质不同,有可能发生许多意料不到的事情。
“地震”这一词语在日常生活中一般被用来表示大地的摇晃。然而在地震学中则是把“地表下面的岩石被破坏后散发出地震波的现象”称为“地震”,把地震波到达地面引起地面的摇晃称为“地震动”,由此把这两种现象区别对待。用“震级”表示地震的规模大小,用“烈度”表示不同地点地表震动的强度大小。
此外,“震灾”一词的字面理解是“地震灾害”,是由于在受到强烈地表震动的区域内有人类生活情况下产生的人类社会现象,其表现因社会文明的发展水平而异,并非意味着“大地震就是震灾”。就发生在五年前的事件而言,“兵库县南部地震”正是由于地下岩石被破坏后造成了阪神·淡路大震灾”。
如此区别对待,显而易见,虽然我们不能阻止地震这种自然现象,但是通过努力我们可以减轻震灾这种社会现象。
几乎所有的地震都产生于地下某处开始的岩层的断裂性破坏,它以波状向周围扩散传导地震波。把地下形成的断裂面称为“震源断层面”,把扩大后波及的区域笼统地称为“震源区域”。气象局公布的“震源”只不过是破坏的出发点。
发生在兵库县南部的地震,震源在明石海峡海底下方深度大约15千米的地方,然而断裂性破坏以每秒2~3千米的迅猛速度,使淡路岛西北岸地底向西南扩展了约20千米,六甲山地南麓地下向东北扩展了25~30千米。造成这次破坏的时间大约是12秒,震源断层面全长约50千米,纵向深度大约15千米。大阪湾附近的岩层沿此方向向西南方向播磨滩一六甲山地附近的岩层向东北方向平均位移1.5米,仔细观察会发现,在震源断层面上既有位移程度巨大的地方也有几乎没有位移的地方。在淡路岛附近,断裂性破坏传导到地表后造成了总长大约10千米范围内的田地、道路和房屋产生了最大约2.4米的位移。伴随着地震在地表上造成的这种线状的断裂带被称为“地表地震断层”,在神户、阪神地区,断裂破坏的主体在深处并没出现如淡路岛那样明显的地表地震断层。
震源断层面的长度和宽度、岩层的断裂量以及破坏时间等都随着震级的增大而增大,但是气象局公布的震级为7.2级的兵库县南部地震的这些破坏量,作为7级的地震,只是非常平均的数值。当震级达到8时这些破坏量就分别变成了100-150千米,大约50千米,5~10米,大约1分钟等,所释放的地震波的能量也达到7级的30倍左右。有时把大于7.8级的强烈地震称为“特大地震”
地球表面被十几块称作“板块”的巨大岩层板块覆盖着。这些板块确确实实地每年以1~10厘米的缓慢速度各自向一定的方向移动。结果导致沿着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或者板块内部的脆弱部位不断累积异常变形,在累积到一定程度后,脆弱部位产生断裂性破坏,即发生地震。
在媒体的报道中,经常会看到“地震分为板块地震和活动断层地震”之类的解说。然而这种说法并不恰当。因为除了特殊情况之外,所有地震都是由于板块运动引起的。稍微夸张地说,这种简单的二分法忽略了其他类型的地震,会引发防灾方面的问题。确切地讲,大地震分为在板块之间的交界处引起的“板块间地震”和在板块内部引起的“板块内地震”,后者可以分为“陆地板块内地震”和“大洋板块内地震”,大洋板块内地震还可进一步划分两种类型。
承载着日本列岛大部分的陆地板块,其东面受到太平洋板块、其南面受到菲律宾海板块等大洋板块的挤压。太平洋板块从千岛海沟、日本海沟、伊豆小笠原海沟等深海海沟之处,嵌入到千岛、关东、伊豆小签原板块的下面。
经过100~200年后,当这些变形达到极限时,就会发生以A为震源断层面的“板块间地震”。例如千岛一东北地区的东海岸大地震,沿着相模深海槽的关东地震,沿着骏河一南海深海槽的东海一南海地震等。被称为“板块地震”的大概就是这种类型的地震。特别是沿着南海深海槽的东海一南海地震按照一定的规律反复发生,并且通常是8级的特大地震,造成巨大的损失。
在大陆板块内部的脆弱部位也累积了因板块运动造成的扭曲。与板块之间的累积速度相比,这种累积速度的数值要少一个量级以上,因而到达极限的时间要以千年为单位,但是毋庸置疑,将来此处肯定会发生大地震。在日本列岛上,这些震源断层面就如兵库县南部地震那样十分浅。被称为“正下方地震”。
阪神、淡路大地震发生后,“活动断层”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普遍认为“正下方地震是由活动断层引起的”。但是,这种说法并不正确。
“活动断层”是指在最近的地质年代于同一位置上反复发生的大地震。地表地震断层多次出现,不断累积变形,最后导致地形和地层的断裂,在地表上以线条状显示出来。因此只要存在活动断层,那么此处的地下将来就会发生大地震,但是,如果震源断层面较深,没有表现出地表断层,或者不经常发生大地震的地表地震断层遭到侵蚀没有累积变形时,就算地下存在大地震的发生源也不会被认为是活动断层。也就是说,即使没有活动断层也照样能发生正下方型的7级大地震。
此外,即便出现了地表地震断层,大部分情况下也只不过是出现一部分震源断层面。因此,这些变形累积后就算被认为产生了活动断层,也并不是地震本身的真正的震源断层面,不能正确地反映地震规模的大小。
实际上,兵库县南部地震的震源断层面的长度虽然大约有50千米然而明显地出现了地表地震断层的只有淡路岛的大约10千米的区域。同样在1927年发生的北丹后地震,7.3级,死亡人数2925人,还有1943年发生的鸟取地震,7.2级,死亡1083人,其中也出现了类似情况。这两次地震的震源断层面的长度大约有四五十千米,然而地表地震断层的长度分别只有15千米和8千米。而且,正因为发生了这样的情况,如今在那里形成了很短的活动断层,然而这些断层并不明显,据说在地震发生之前几乎没有人能发现这是活动断层。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今天,为您讲述: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百宁,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