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13

2019-03-22 23:30-23:59 责编:郭彦伟

00:00 00:00

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我是百宁。阪神大地震在日本地震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直接引起日本对于地震科学,都市建筑,交通防范的重视。另外,此次地震也对日本政坛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专门介绍这次地震的书籍《日本阪神大地震研究》,对这次灾难做了详细记录,也分析了其中我们需要借鉴的经验教训,今天,我们继续和您聊聊发生在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第13集。

发生在1995年1月17日的阪神、淡路大地震,是日本自二战之后最严重的灾害,受灾的人数超过了关东大地震,达到5000人以上。许多居民不得不过上了避难的生活,避难者人数一度甚至超过了30万人。这是现代都市首次遭到直接袭击,从这一点来说,对于今后都市灾害预防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吸取教训,关系重大。

随着日本铁路原有线路和新干线等基础设施的恢复,受灾地区也恢复了部分城市原来的机能,振兴计划也陆续制定。但是,如果从市民生活的恢复这个角度来看,在地震发生之后很久,临时住宅的建设仍然无法令人满意,有临时住宅的问题,还有如何实现居民永久住宅的重建问题。

震灾的损失首先表现出来的是生命财产的损失,但考虑到随后二次、三次性损失会相继发生,所以应该说直到每个人都能获得住宅,完全恢复过去生活为止,受灾的状况一直没有停止。

避难生活存在着几种类型,可以归纳为:①自己的住宅;②亲戚朋友等的住宅;③公司等的设施;④公共避难所;⑤任意的避难所;⑥帐篷、临时板房、活动板房等。

这种避难生活的类型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流动变化着的。一个家庭之中,有住在自己家里的,也有寄居在亲戚家里的,还有住在公司的宿舍等地方的,情况混杂,还有很多人是白天呆在避难所,晚上回到自己家,或者是相反的情况。到底这些不同的类型分别占据了人口、户数的多少,基本上也难以弄清。

神户市高峰时期一共开设了601处避难所,4月1日剩下了404处。按照不同区域来看,东滩区、兵库区,中央区、滩区、长田区等受灾情况严重的地区避难所数量、避难者数量都很多。东滩区当初出现了超过6万人的避难者,而后来减少到了1万人以下。长田区在高峰时期时大约有5万人过着避难生活。

从神户市避难所避难者数量的推移情况看,可以发现地震发生之后大约一周时,数值达到了高峰,而随着下水道和天然气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恢复,数字则不断地下降。食品分配数量对住宿者数量的比率是1.83。食品分配比率反映了没有进入避难所而是在避难所周边搭帐篷生活的人数很多,以及由于自家住宅可以使用的天然气、下水道的恢复缓慢,无法自己做饭的灾民人数很多。

另一方面,与避难者数目相比,避难所数量的减少较为缓慢。这是因为虽然避难者减少了,但还不能关闭避难所造成的。这里也预示着避难所的整合解除等会遇到困难。但是,反过来看,也可以认为避难所的生活状况一向都是人员过于稠密,即使想进入也进入不了,从这个角度看,避难所减少缓慢也许可以理解为人员正逐渐地向适当的密度过渡。平均每一所避难所的人数,在高峰期的时候是387人,但是1995年4月10日给予食品分配的是151人,住宿者人数是113人。

在当时,日本总体拥有自有房产的比率大约在60%,公家租借的房屋比率大约是8%,木制结构住宅是41%,独立住宅是62%。当然,在大城市,自有房产、独立木制住宅的比率都相对较低。

那么,受灾之前在避难所生活的人们居住的房屋是什么样的状况呢?这一点对于今后住宅的恢复无疑是基础性的资料,总体可以归纳一下:第一,自有房屋为43%,租借的房屋是57%,在租借的房子中,木制结构的民间租借房屋数量最多,为34.9%,其次是独立自有房屋,为26.4%。

按照地域特征来看,除了东滩、须磨两区以外,在所有的避难所当中租借民间房屋的都占了大约半数以上,而在东滩,滩区,自有房屋的比率不满四成或不满五成的地方较多,相反,在中央,兵库,长田、须磨区,自有房屋的比率则在三成以下,比例较少。

地震发生之后,滩区、须磨区房屋“全毁或者是修缮困难”的居民超过了六成,可以说毁坏率很高。另外,须磨区、兵库区、长田区“被火灾烧毁了”的比率分布是20.2%、18.0%、15.1%。和其他地区相比所占比例较高,可以发现因火灾而无家可归的家庭很多。

木制结构的民间租借房屋中有四成以上是“全毁或者是修缮困难”、“被火灾烧毁了”的,表明这种住宅类型遭受的灾害之严重。这也说明了对民间租借房屋家庭的住宅政策的重要性。

另外,“只有稍微的毁坏”和“建筑物没有损伤”两者合起来占了17.4%,这些家庭只要对房屋进行小规模的修缮就可以回到自己家中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建筑物的受灾程度,有时是居住者从乐观的角度得出的判断。这些相对来说住宅受灾程度比较轻的人也由于自来水和天然气等生活生命线的中断、难以获得生活物资,生活发生困难,以及对余震的恐惧等原因,不得不选择了避难所的生活。

按照建筑物的建筑时间来看,30年以上老旧建筑物的受灾情况尤为突出。

在拥有自己住宅的人之中,还要偿还贷款的家庭占了全体的27.1%。其中还有10年以上贷款剩余年数的家庭超过了70%。

避难所生活的居民中的大部分,90%以上的人除了避难所以外没有在其他的地方呆过。当时,在避难所里生活的人们之中有很多是没有其他可以投奔的人的,或者是由于某种原因而无法远离自己住宅周边地域的人。因此可以疏散到亲戚、朋友熟人家中的避难者已经非常少了。

此外,从建筑物受灾状况来看,在“全毁或者是修缮困难”、“被火灾烧毁了”等受到严重灾害损失的家庭中,“一直在这里生活”的所占比率达到了80%~85%,而“被火灾烧毁了一部分”和“没有损伤”的家庭中这个比率就稍微有所降低,可以想象,在全毁或是被火灾烧毁等受到重度灾害损失的家庭当中,有不少人是出于对无法带走的家具等财产的担心,以及由于家人受伤等而无法从入住避难场所搬出的。另一方面,只是受到轻度灾害损失的家庭,则可以相对比较灵活地选择生活条件较好的避难所并迁移过去。

从地震以后采取的行动措施来看,希望“申请临时住宅”的最多,大约达到了八成左右。也就是说,对避难所生活者来说,离开避难所,或住房得到保障的希望大体上只有临时住宅而已了。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避难所中除了临时住宅以外,其他住宅的相关信息不足,以及民间住宅价格和租金上涨等造成的。

地震应急住宅之后,接着就会出现永久性住房的保障问题。受灾者对于将来住房的期望和预计是怎么样的呢?在考虑永久性住宅建设的时候,不管怎样,先把原来的住宅修复一下再说,通过自己的力量来保障住房的人越多,问题就会变得越简单。关于地震后的住房问题,希望租借房屋居住的人当中,大部分希望住公营住房,这占全体的比率达到了24.8%。出现这种倾向的背后,与这次震灾中高龄者和低收入者遭受的损失尤为严重,震灾过后公营住宅需求浮出水面有关。

另外,按照地区不同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大部分地区的居民打算租借公营住宅,但是在东滩区,有很多人准备对现在的住宅进行修缮,回到原来的地方生活。这是因为东滩区很多人的房子是共同产权住房,并且还有不少人没有结束偿还住房贷款,所以不能轻易地搬到别处去。

有非常多的人即使因为震灾失去了住所,仍然积极地打算继续留在神户、阪神之间。相反地,由于震灾发生,打算从神户、阪神间迁走的人只占了全体的0.7%。

调查发现,在避难所生活的人当中,有一大半由于地震灾害失去了容身之处,地震之后的生活场所也遥遥无期,除了临时住宅的供给以外,想要离开避难所也是很不容易的。但是,不适合居住的避难所生活使得受灾者无暇顾及住宅恢复的事情。

阪神、淡路大震灾所导致的住宅受灾的特点,可以简要地归纳为以下三点,第一是规模大。根据统计数字,从西宫市到须磨区的城市街区中,住宅全毁的有85000户,半毁的达到了60000户。神户市城市街区当中住宅存量的大约四成处于全毁或半毁状态。调查还没有包括整个地区,实际的住宅受灾情况更加严重。第二点是阶层性。受灾尤为严重的是平房和木制结构的出租平板房。这些存量之中全毁或半毁的大约达到了六成。居住在那里的居民主要是以低收入者、老年人家庭为主。第三点是住宅受灾的地域性非常明确,主要集中发生在城市街区的旧市中心。这个地区一直以来就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人口减少、资本流出、雇用减少、高龄者比率上升等整体性衰退的现象。位于这些旧市中心的住宅彻底地遭到了破坏。

那么,针对上述受灾情况,应该怎么样来制定住宅重建的计划呢?当地在灾后制定出了一个分三个阶段推进的计划,即由避难生活到临时住宅,最后迁往永久性住宅之中的三个阶段。临时住宅的设置期间原则上至少需要两年,而永久性住宅,计划分三年完成。

无论是谁都希望尽快地恢复住宅。但是住宅的建造原本就是一项非常复杂和艰巨的工作。当我们面临震灾对旧市中心的低收入者、高龄者带来了大规模的直接打击的现实时,我们必须承认想要实现住宅的全面所复,还需要经历一个非常漫长的时间过程。

重要的是如何充实三阶段计划的中间阶段,在将受灾者迅速从避难生活之中解救出来,并且转移到永久性住房去之间,为其提供重建生活的场所,提供暂时忍受这个过程的居住环境。当时对于该中间阶段所采取的措施,是根据既定的制度,提供标准化的临时住宅,并且采取“单线型”计划,全力以赴投入建设的。但是,仅仅依靠临时住宅,从数量上无法应对受灾者全体的需求。从质量上来看,临时住宅也无法形成有助于生活重建的环境。因此有必要制定“复线型”的计划,开拓更广阔的选择空间,从多种多样的战术当中找到生路。

临时住宅数量不足是赤裸裸的现实。兵库县制定了提供4万户临时住宅的计划,在1995年4月末这个目标大致就达成了。由于数量还是不够,又追加了8000以上的临时住宅。但是,尤其是在大都市神户市,临时住宅数量不足的问题严重。在该市第四次入住抽签当中,有1.3万户家庭以上落选了。即使实施了追加供给,仍存在着大量的缺口。很多家庭不得不放弃临时住宅,辗转于亲戚等家中。如果加上这些家庭,那么临时住宅的不足应当更加得严重。

不仅仅是单纯的数量的不足,地址选定的问题也非常大。分配给神户市的临时住宅的一部分位于加古川市等市外地区。即使是市内供给建设的主力也是集中在西神新城、码头岛、六甲岛等用地问题能够得到保障的郊区和人工岛上。因此,尽管临时住宅存在不足,抽签选中的人拒绝入住的情况还是不断出现。神户市对四月中旬抽中临时住宅签并递交了钥匙的9939户于4月末再次进行了入住情况的调查。结果发现,大约有二成共1900户还没有入住。入住率特别低的是郊区的北区、西区以及垂水区。

受灾者坚持要住在城市中心街区也是很容易理解的事,大家都希望住在自家附近,希望住在距离自己的店铺或者工厂单位附近,如果住在郊外,就没有办法上班;不希望离开住习惯了的街区;想和认识的伙伴住在一起;孩子不想转校;只有重新住回自己的街区之中,才能开始生活的重建。

现有的临时住宅,从质量上说并没有考虑到生活重建的需要。入住中最主要的是老年人。在云仙、普贤岳火山灾难的临时住宅中,出现了不利于老年人生活的一些问题。这得到了一些启示,对临时住宅加设了一些改良措施,例如在浴室或卫生间里安装了扶手等,但还是不够充分。还出现了一些不满的声音,如洗澡间的台阶过高了,不能洗澡。门口台阶太陡,夏天没法忍受屋子里的热气。临时住宅周边没有商店,生活设施不全,光是出去购物就要耗费大量的精力。虽然提供的临时住宅房间主要类型为二室一厨,但在追加供应的计划当中,主要房间类型却变成了一室一厨。

不仅要在郊外和人工岛上建设“单线型”的临时住宅,还应该在城市街区之中运用“复线型”的多种方法充分确保住房场所,营造好一定的居住环境,搞好“应急城市街区”的建设。这个“应急城市街区”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即把它当做一个据点,使受灾者在回到自己的住处之前能够有个安顿的场所,然后再开始为实现真正的城市恢复而努力。

“应急城市街区”必须在满足一定居住条件的环境当中进行建设。而临时住宅让很多受灾者在搬迁到永久性的住宅之前过着无法忍受的生活。虽然称它为“临时住宅”,但还是应该把它定位成进行生活重建的场所,对住宅的宽敞度、方便老年人和身体残障者使用的设备、隔音、隔热、居住环境营造等方面的考虑都是必不可少的。实际上,在地震之后短期之内解决临时住宅的全部问题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如果对民间的自助活动进行支援的话,则有望将临时住宅的建设引导到既定的水平之上。对已经供给的临时住宅,提高建筑质量的水平。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今天,为您讲述: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百宁,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