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16

2019-03-25 23:30-23:59 责编:吴恪瑾

00:00 00:00

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我是百宁。阪神大地震在日本地震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直接引起日本对于地震科学,都市建筑,交通防范的重视。另外,此次地震也对日本政坛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专门介绍这次地震的书籍《日本阪神大地震研究》,对这次灾难做了详细记录,也分析了其中我们需要借鉴的经验教训,今天,我们继续和您聊聊发生在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第16集。

地震发生之后,在市区内涌现出狭窄的建设用地、旗杆型建设用地、未铺设道路的建设用地等问题,这些属于过度密集、基础不完善的空间条件问题。不符合建筑标准法的既存不合格住宅大量倒塌了。道路铺设不完善的狭窄建设用地遍及各区域内。在兵库区和长田区,连接不足4米宽道路的建设用地达到50%。既存不合格住宅在进行重新建设时,要受到道路连接、建筑物占地面积、斜线限制等规定的制约。就连简单的建设也难以进行。许多情况下都无法确保以前的建筑面积以及总体占地面积。实际上无法进行重建的情况并不罕见。在旧中心市区主要是10至20坪的建设土地。由于拓宽两项道路导致建设用地被削减,所以即使在建筑物占地面积比率的许可范围内重建住宅,也几乎不可能进行合适的平面设计规划。

由于震灾造成许多老年人死亡,带来大量的继承问题,这进一步加剧了权利关系的复杂化。可以看到因为继承权利的纷争而推迟住宅重建的情况。

在存在这些障碍的情况下,即使是曾经持有个人房产的家庭,也不一定有能力再次拥有自家房产。通过兵库县对临时住宅的调查发现,居住者从前的住宅中27%是个人房产。但是在居住者所希望的住宅中,个人房产只占16%。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存在着以老年人等为中心的家庭,放弃了再次持有个人房产的念头的缘故。

在地震之后,住宅政策重在满足数量。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不特定多数对建设住宅的需求。有人说,住宅策需要改善存量的修葺、翻修破旧住宅、确保居住稳定。然而,仅靠建设大量公营住宅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居住在受灾地区的人们是具体性的实体。许多家庭都希望回归到自己原来居住的地方,限制了住宅恢复的发展方向。

神户市住宅状况中长期存在着阶层性和地域性差别,震灾使得这种情况更加明显。

第一是阶层性分化现象。在受灾地区,临时住宅、公营住宅和自力更生型住宅等三种类型构成了主要的所有关系。长期居住在临时住宅里,可能会消磨掉受灾者搬入永久性住宅的积极性。为了防止发生这种情况,实施了降低公营住宅房租、保证临时住宅和公营住宅连续性的政策。

另外一个是地域分化现象。郊外地区进行着堪称“过剩投资”的住宅供给工程。与此相对,旧中心市区重建住宅的前景却不佳,公营住宅的建没数量微乎其微,也不存在特惠租赁住宅。住宅的恢复重建极其缓慢。在地震发生之前住宅投资就集中在郊外,旧中心市区的问题被束之高阁,震灾进一步猛烈地摧毁了旧中心市区。

这次灾难使受灾城市的房产被彻底摧毁,在神户市区,此次震灾大约摧毁了8万户住宅。私人住宅的摧毁率达到了24%。住宅的受害状况具有明显的阶层性和地域性。受害程度最严重的是破旧房屋、木制房屋、平房住宅、零散的独门独院。这些房产的摧毁率达到了50%左右。住在这些房屋内的大多是低收入者和老年人。受害集中在中心市区。从摧毁率来看,最严重的是长田区,为39%,接下来是东滩区25%,滩区23%。

神户市于1995年7月制定了住宅重建的计划蓝图“紧急三年计划”,主要内容是明确规定了新建房屋的目标数量,提出了在1994年底前竣工的房屋以及空房共1万栋的基础上,从1995年到1997年再新建房屋72000栋,总计提供82000栋住房。计划建设1万栋公营住宅,占新建住宅总数的14%,作为住宅重建的一种支柱性手段。此外再加上特惠租赁住宅、公团一公社住宅、再开发系列型住宅后,公营住宅的总体建设数量达到40500栋,占56%,一年后的1996年7月,又重新制定了“重建计划”。这是因为通过对临时住宅的实际状况调查后,发现低收入者和老年人的问题极其严重,从而需要一种新的政策而进行的修改。根据神户市在1995年12月实施的调查中发现,临时住宅中老年人家庭占31%,“无望搬出临时住宅”的家庭达到84%。“紧急三年计划”里改变了建设目标的分配数量,把新建公营住宅的数量从10000户提高到1600°。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采取了租借公团住宅和私人住宅作为公营住宅提供的方法。公营住宅的总体数量没有变化,公营住宅的增加数量正好等于特惠租赁住宅和公团、公社住宅的减少数量。公营住宅的租金以1996年法律修正后加入的根据能力和受益情况为基础,结合特殊国库补助,实施了普通减免和特别减免的双重减免措施。这项措施的期限是从入住之日起的五年时间。

与此同时,还制定了面向低收入者的住宅供给计划。计划供给26100户住宅,包括新建住宅、重建住宅、竣工住宅、租借方式、提供空房等的公营住宅以及再开发系列型住宅。从整体上看,在“重建计划”阶段,焦点任务放在了怎样对低收人的受灾者提供住宅上。

公营住宅的建设和供给工作进展如何呢?从截止到1999年3月的实际成绩来看,“紧急三年计划”中新开工建设的公营住宅达到了计划数量的102%,这些都达到了目标。特惠租赁住宅和公团、公社住宅中进入预定建设阶段的数量少于计划数量,这是因为面向中等收入阶层的公营住宅的需求量少于预计,从而从政策上决定减少建设数量的缘故。

在现代社会里,确保住宅的原则是“自力更生”。寻找住处的家庭被认为是自由而且自力的存在体,应该通过市场购买或者租赁自己的住宅。对于不具备能力的家庭则准备了“福利”制度解决。虽然公营住宅的租金由受益者即入住者负担,但是有政府拨发补助金用来降低租金,这里也包含了公共扶助的性质。

地震发生之前,在市区内出租的主要是木制房屋和平房式住宅等低房租的私营房屋。虽然这些房产的质量极差,但是它们却发挥了提供低成本居住场所的作用。震灾对于私营房屋造成了毁灭性打击,也没有相应的手段使这些资源重新发挥提供低房租的作用。

私营房屋具有公营住宅制度不可替代的性质。木质房屋不论从市区内的建设场地、可选性之大、入住的简便性、不需要身份证明、不需要收入证明、不需要保证人等各种特性来看,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发挥了灵活接纳各式人群的作用。公营住宅的技术不会拥有那样的特性。不仅在市区内难以确保建设场地,而且入住需要繁杂的手续且费时。在受灾都市中、制度性的建构技术正在逐渐取代自生的自然。近年来在市区内,独门独院公寓和预付款性的租赁住宅的供给量不断增加。但是这些住宅和木制房屋相比房租和押金比较高,而且一般情况下,入住时还需要身份证明、保证人等。

完全损毁的公寓楼的拆除,国家提供三分之二的费用补助:重建时国家和县政府对走廊和电梯等公用部分提供补助,这是“优良建筑物等整备事业”提供的补助金,只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对于共用部分的建设费,国家承担五分之二,县政府承担五分之二。这样,居民只负担公用部分建设费的五分之一即可。例如,一栋公寓楼的公用部分的建筑费为每平方米50万日元,每家的公用部分的建设费为225万日元。其中财政补助180万,居民只负担45万即可。另外,各家使用面积的部分,建筑公司给出每平方米65万日元的参考价,根据平均使用面积,每户负担1870万日元。这样,除去拆除费用,每户总共负担1915万日元。这样看来,如果是重建,那么费用的10%是由政府提供的公共补助,与单家独院相比,住在公寓楼的居民更能得到实惠。

公寓的部分产权所有者要重建受损公寓时,可以得到阪神、淡路大地震重建基金提供的为期十年的利息补贴。对象是住宅金融公库提供的灾害重建住宅融资和年金福祉事业团提供的年金灾害重建住宅融资等几个公共机构提供的融资。每次融资的限额为1140万或800万日元不等。住宅金融公库提供的灾害重建住宅融资的利息补贴率最初五年是2.5%,从第六年开始,最高为1.15%。只要符合条件,可以借入2000万日元。

另外,包括公寓楼在内,对重建时产生的双重贷款也有利息补助。如果地震发生时未返还的住房贷款本金在400万以上,并且收入在一定程度以下的,根据收入和贷款余额,五年间可从住宅金融公库等借入最高200万的资助。例如,地震时贷款余额为1000万,新的住房贷款为1940万,申请前的年收入为700万,那么五年间可以得到总额为100万日元的资助。

除了经济方面的援助以外,还有法律方面的援助政策。政府公共机构还设立了兵库城市建设中心、神户居住和城建人才中心,通过派遣咨询顾问等支援公寓的再建计划。同时,各个市、町的相关部门和各地的综合住宅咨询所也提供相应的服务业务。

神户每年有2400万人左右的观光客到访,但是在1995年由于震灾,一年内游客只有880万人,减少到了原来的三分之一。随着交通设施、旅馆、观光设施等的恢复,来访的观光客人数出现了缓慢增长的趋势。1995年12月以后,超过了1994年同月比的六成,1996年6月的时候达到了1994年同月比的74%。在1996年的黄金周时,观光客更是达到了震灾前的85%。

随着观光客人数的恢复,市内旅馆的入住率也出现了稳步改善的势头。也就是说,1996年1-6月商务旅馆的平均入住率为75%,基本恢复到震灾之前的水平,都市旅馆为55.5%,恢复到了震灾之前的八成左右。

在本地产业中,合成皮革鞋、清酒、时装相关产品、橡胶制品、淡路黏土瓦等在地震中受灾非常明显。尤其是合成皮革鞋,在聚集在长田区、须磨区五百余家公司当中,厂区全部损毁的大约有70%,半毁的大约有20%,再加上大约5000人从事的“家庭副业”,总共约有20000从业者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震灾发生之后,生产量跌落到了前一年的三成以下,当时的工厂生产是在临时工场和避难所等困难条件之下迅速重新开工的,一年之后,日本的化纤鞋工业工会加盟企业的95%以上最终实现了重新营业。但是生产量在198年6月的阶段只达到1994年同期的53%。

在清酒生产方面,由于工场、库房等遭受了严重的破坏,1995年1月清酒的出库量跌落到了前一年同月比的55%,但是生产还是恢复得比较顺利。一年之后,大约有85%的企业实现了重新开工生产,清酒的出库量也大致恢复到了平时的水平。

在橡胶制品方面,由于两家大型企业将受灾的神户工场进行了关闭或转移,所以生产量降低到了震灾前的约七成的水平。而且今后也没有重新生产的计划,失去了大企业的雇佣机会,这对当地经济来说是非常沉重的打击。

除此之外,在时装相关领域,虽然总公司大厦受到了严重的损害,但是对生产的影响非常轻微,由于迅速采取了将一部分办公室转移到大阪等对策,半年以后大致就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但是,淡路黏土瓦1996年的生产量与上一年相比下降了大约10%,再加上由于震灾导致人们对瓦的印象不佳,其后需求一直低迷,生产的缩小也一直持续。

在神户,以贸易商社为首,有相当多的企业直接依靠神户港从事港湾码头装卸、运输/仓库等事业,并且它们很容易受到神户港货物处理量多寡的影响。在这次震灾当中,神户港遭到了严重破坏,1995年2月出现了进出口额几乎跌落到上一年同月二成这样的异常情况。但是随着恢复工程的迅速实施,以及同行开展的“24小时码头装卸”体制等一系列的施的实施,在相关各方的努力之下,神户港的货物处理量开始出现了恢复,1996年上半年进出口总额恢复到了与1994年同期相比只减少了10.3%的水平。

常言道,屋漏偏逢连阴雨,灾害对于弱者的打击更加残酷,对于雇佣的恢复来说情况也是一样。

高龄者的雇佣尤为严峻。中老年的有效求职人数从1991年的2万人增加到了1995年的4万人,增长了2倍,这个数字即使到了震灾结束以后也没有减少,中老年人占求职者全体的比率不断地上升,例如45岁以上中老年人所占比率逐渐地从1991年的41%增加到了1995年的48%,进入1996年以后,这个数值虽然出现了改善的征兆。但是依然非常高。

日本迈向老龄化社会,如何创造工作岗位和劳动条件,使得有劳动愿望的中老年人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同时创造福利制度和地区社会建设,使得在劳动上面临困难的高龄者可以安心休养,这个问题由于震灾的出现变得愈发迫切了。

灾区的雇佣乍看上去似乎处在顺利的恢复之中,但是,包括雇佣的岗位不对口、不安定雇佣、高龄者间题等,而且还有一点是不能忘记的就是灾区的人口减少。把1995年10月和震灾前一个月的人口进行比较可以看到,神户市减少了97000人,西宫市减少了34000人,芦屋市减少了12000人,兵库县整体少了125000人之多。其中估计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一直到震灾发生之前都是在当地参加工作的。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今天,为您讲述: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百宁,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