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发起成立臭氧控制专委会 聚焦城市夏季大气污染元凶

2019-04-08 16:26 来源:国家应急广播网综合

“研究提出VOCs管理政策体系,加快研发在线监测仪器设备,提高精准度。”

“突出强化重点区域秋冬季攻坚行动、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工业炉窑治理专项行动、VOCs专项整治方案四大行动。”

“坚持发展高新产业、高端制造业、服务业,来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使得整体污染排放降低。”……

在近日于四川省成都市召开的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臭氧污染控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研讨会上,来自我国大气污染防治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对全国大气臭氧污染防治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臭氧污染呈现以城市群为中心、向周边地区蔓延的态势

“目前,我国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已取得初步成效,细颗粒物污染持续改善,然而大气臭氧污染问题逐渐显现,不仅浓度水平持续上升,而且呈现出以城市群为中心、向周边地区蔓延的态势,逐渐成为阻碍我国城市和区域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瓶颈问题之一。” 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研究院教授郑君瑜在介绍专委会成立的背景时说。

据了解,专委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远航发起申请并担任主任委员,成员包括刘文清、贺克斌、贺泓、王金南4位工程院院士,22位来自各大研究院、高校的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以及24个合作单位。

“与‘张牙舞爪’的雾霾相比,臭氧要‘低调’得多,悄悄地隐藏在万里晴空中,却成为近几年夏天众多城市的大气环境污染元凶。其实,人体在室内环境中的臭氧暴露量往往要大于室外环境,室内臭氧暴露量占每日臭氧总暴露量的43%-76%,因此室内环境中臭氧浓度分布对人体健康造成的潜在危害要额外重视。”来自火箭军后勤科学技术研究所的院士侯立安说。目前常用的臭氧净化方法包括活性炭吸附法、催化分解法等,前者简单方便,但活性炭需要经常更换或活化,后者分解效率高,长期稳定但成本高。

“大气臭氧污染防治需要凝聚多方智慧和力量,坚持科学技术引领,提升臭氧形成和传输的理论、技术和管理创新能力,加强针对行业、城市和区域的集成与示范,推动城市和区域臭氧污染控制由科学走向实践。”张远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提前关注和行动,成都2018年臭氧污染天数减少了16天

“成都这几年在臭氧污染防控方面做了非常积极的探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柴发合肯定了成都近几年的臭氧污染防治工作,成都尽管受到不利的地理和气象条件限制,但胜在对臭氧污染问题关注早,并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因此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臭氧污染浓度反而逐年下降,2018年臭氧污染天数减少了16天。

据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早在5年前就开始着手臭氧污染防控工作。2014年,成都市利用罐采样的方法,首次在城区和郊区观测了56种组分VOCs浓度。2015年,成都市通过实地调研、文献资料收集,对国内外主要城市臭氧防治经验进行梳理,着手开展成都市臭氧污染防控研究。

2016年,成都市首次开展大气臭氧污染特征、生成机制、VOCs网格化观测、防控措施定量评估等系统研究,实现了科学研究与管理需求有机结合。2017年,成都市率先开展夏季臭氧污染专项防治行动,对VOCs和NOx重点排放行业制定减排计划,并实现了区域协同减排。

2018年,成都市夏季臭氧污染防控逐渐转向对高活性物种管控,并基本形成了一套从外场观测、机理机制研究到防控策略制定、成效评估,具有成都特色的臭氧污染科学防控技术方法体系。2019年,成都市臭氧污染防治行动仍在继续,3月份已基本完成方案编制。除此之外,成都还配套展开非道路移动机械监督管理、在用柴油车监督抽检、加油站油气回收专项检测等系列污染防治手段,严控臭氧污染。

“在全国臭氧污染防控的关键时期,选在成都召开此次会议,是希望成都的臭氧污染防控能趟出一条路子来,为全国其他区域提供模范借鉴,让地方政府部门及科研机构了解国内臭氧防控的整体形势和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张远航说。(中国环境报见习记者 李妮斯)

 

科普视频:应对大气污染——正确佩戴口罩

 
 
 

 

责编:张泽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