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我是百宁。作为5.12汶川地震重灾区之一的雅安芦山,五年之后再遭重创,成为4.20强烈地震中唯一的极重灾区。陈果投身重建一线,记录了芦山重建的第一战役、第一现场。在之后,地震出版社出版了陈果的灾区重建日记,每一个故事都是现场的耳闻目睹,每一篇日记都是情感的真是流露。今天,我和您回顾灾区重建日记:从伤口长出翅膀,芦山地震灾区重建一线实录。
2013年10月3日 星期四 多云
从思延坝出来,径直去了清乡。在仁加村新村聚居点前下车,我们走进了聚居点旁的过渡安置点。
住在临时搭建的木房里的几十户村民大都是仁加村大岩腔组的受灾户。大岩腔是关防山上陡然抬升的一处高地,地震中,高处不胜寒,崩滑体不仅覆盖了100多亩山地,还破坏了多户村民的房屋。一位村民指着几公里外的一处山坡对我们说:“大岩腔就在山背面,地震那天,整座山都在抖,石头泥巴哗哗往下掉,吓死人了。”
这位村民告诉我们,地震后大家就搬到了这里,可鸡和猪却还喂在老家。大岩腔是不是还能继续住人,有关方面还在进一步监测,结论还没有最后出来。大家每天都要回去喂鸡喂猪,心里多少有些害怕,可要想到有肉吃,这点危险也就顾不上了。
看到骆其玉,先前压抑的心情稍稍舒缓了一些。
骆其玉是清仁乡横溪村人,从10月1日动工至今,3天时间,他的新房已现维形。
说来简直难以相信,可事实真切地摆在眼前。
骆其玉兄弟二人联手修建的总面积140平方米的二层小楼是轻钢结构。为他们建房的公司老板是台湾人,材料加工钱,每个平方410元。搭的只是骨架,墙壁依然要靠一块一块的标砖垒砌。可这对于兄弟俩来讲,无论从技术、体力还是资金上来讲都轻松多了。“总造价就十二三万的样子,政府给我们两兄弟的过渡安置费和重建资金加在一建房款也就所差不多了。”骆其玉乐呵呵说。
骆家兄弟的新房再有一两个月就可以建成入住了,可大岩腔组的群众何时能搬进新家还是一个问题。我们决定去乡政府,看乡上对他们的问题做何考虑。
还没到乡政府,迎面碰上乡党委书记王忻一行。
清仁乡在地震中有2075户住房倒塌,目前约60%的散户重建已经启动。全乡5个新村聚居点,其中容量达400多户的仁加聚居点是全县聚居点中最大的一个。聚居点开工仪式虽然早已举行,但征地拆迁的工作还千头万绪,房建也就还没有实质性展开。
乡党委、政府一班人此刻正是在围绕启动新村建设现场办公。
王忻是个“新人”,从县城管执法局长转任清仁乡党委书记,只有一周时间。
说起大岩腔的事,乡长李强用沙哑的声音说:“已经专题研究过他们的问题,最后的方案还是得等监测报告出来。事情一箩筐,线头太多,只能一个一个理。”
乡长的话听起来像“官话”,我却清楚这是实话。这些天,上班下班途中,国道省道之上,我们看到的都是享受假期的车海人浪,而这些身处重建一线的基层干部,从地震至今,天天守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焦头烂额,没日没夜。群众受苦是因为天灾,他们受累是因为群众,对于这些身处一线的基层干部,他们最需要也最缺乏的不是别的,只是理解。
2013年10月8日 星期二 晴
对于全国绝大部分地方来说,今天是国庆大假后的第一天。而在芦山,已经是节后第五天了。
考虑到地震后全县干部“白加黑”“5+2”地连轴转,身心处于极度疲惫状态,工作组与县上商定,这个国庆节的第一天至第三天,在不影响工作推进和工程施工的前提下,干部可以轮流休整1天。
照此规定,10月4日,是节后上班第一天。今天,是节后第五天。实际上,和“420”以来的所有节假日一样,这个假期对于芦山的干部来说,有同于无。
深入6个乡、14个村的27个新村聚居点现场办公,这是县上两位主要领导节日期间的行踪。也是在这个插着节日标签的时间段内,县上召开多次会议,对需要研究的问题逐项梳理。
比如昨晚,县重建委对8个乡的重建项目逐一进行审查,并当场明确了相关事宜。
锁定城房拆迁范围,制订出台住房重建金融支持政策和产业园区优惠政策,审定下达第二批重建项目,制订温暖过冬实施方案……这些都是县上过去几天完成的工作。
节日被“节约”得不剩一日,真可谓“名副其实”,这给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高富银的冷幽默带来了灵感。他说:“这样工作好,大家都不生病。”
他补充道:我指的是“节日病”。
真正生病的其实不乏其人。县长王华每天早上起床都要犯呕,晚上睡觉基本依靠药物催眠。像王华这样坚持工作的“病婆婆”,在芦山干部队伍中有很多。
今天的三方联席会议,注意力都集中到了发现问题,关注点都聚焦在了住房重建。
戴华强以昨天在某乡检查工作时个别干部的不在状态和手上一张经不起推敲的表格为例,直言一些干部作风不实。他指出:“上头热下头不热,这个问题必须正视。”
兰开驰更是开门见山:“要敢于暴露和正视问题。”他批评个别干部“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求牢固树立民生优先、住房优先的理念,把安置好受灾群众作为重中之重。在对特困户住房、聚居点开工和住房重建贴息贷款政策落地等问题进行强调后,他语重心长地交代:“所有工作要限时完成,完不成要拿话说。”
地震至今已快半年时间,而入冬、过年,正像列车前方的站台,逼得越来越近。
会议开完,会场里的人都出了一身大汗。
时隔不久,我的后背又是汗涔涔一片。不过这次,是秋老虎余威所致.
会后,我随马毅强去了一趟思延。
地震后,芦山县的每一位干部都是一岗双责。作为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的马毅强,除了宣传部、宣传口的工作外,还负责联系思延乡和芦阳镇先锋社区的重建工作。
说是联系,其实也是负责。任务完不成,第一个挨板子的就是牵头联系的县级领导。
老马此行可谓一石数鸟:传达上午会议精神、检查安排宣传工作、现场研究重建中遇到的棘手问题。
会议开得不长,乡党委、政府班子成员和6个网格化单位负责人悉数到场。和其余8个乡镇一样,思延乡4个村,每个村、每个社都有县级机关网格化单位派出的干部和乡村干部组成的工作组。
顾名思义,网格化单位很好理解。挨门逐户宣传政策、协调工作,不让影响房建的困难和问题有“漏网之鱼”,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
出了会议室,我来到清江村新村聚居点建设现场。
此时的清江村阳光正盛,站在刚刚铺设的施工便道上,火辣辣的太得人睁不开眼。
与天气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施工现场的冷清。征地工作早已完成,施工图纸也已经到位,现场却只有几位铺设水管的工人。
包村的乡干部告诉我,按照“尊重群众意愿”的原则,受灾群众可以选择自建,也可以报名入住新村聚居点。入住聚居点的名单将于10日锁定,到时这里将是另一个场面。
我离开清江村,来到铜头村。
铜头村有6个组,1433户,3974人。地震后,有1156户的房屋需要维修加固,277户需要重建。与清江村不同的是,这里没有规划新村聚居点,所有重建户都采取自建的方式建房。
按理说,散户重建灵活简便,随时随地可以开工。令罗增锐犯愁的是,除了先期动工的74户,余下的一时半会还不能启动。
罗增锐是县工商局局长。县工商局是铜头村的网格化单位,他把3位副局长钉在6个组,自己则当起了“村长助理”,随时补位。“我们的工作力量现在是二八开,二在局里,八在村上。”他说。
即使如此,铜头的房建进度仍然难以让他满意。条分缕析,罗道出个中原由。其一,村里很多壮劳力在外打工,春节前结完账才能回家,而家里的老人无力张罗这样的大事。其二,农村的传统是,修房要择黄道吉日。其三,施工力量不足,而引进的施工队工价较高,村民无力承受。其四,部分群众建房资金存在一定困难。
说得似乎有点道理。
“说到底,安居才是硬道理。”马毅强掰着指头和大家算了一笔账:“受灾户凭身份证和户口簿就可以申请到1-8万元的建房贷款。最大的便宜是,在银行执行最低利率六折优惠的基础上,第一年、第二年和第三年,县上还将为农户承担100%、70%和50%的贷款贴息。加上户均3万元的建房补助,大家的房款应该不是太大问题。”
说到这里,马毅强的身份从“宣传部长”过渡到了“联系领导”:“至于其他,归根结底是观念问题,这是我们干部的用武之地。”
2013年10月9日 星期三 晴
39岁的杨永青妻子身亡,儿子截肢,女儿因自责已48小时没有说话。
地震当天,杨永青的妻子返回屋里救正在睡觉的女儿,刚冲到家门口房子就垮了,落下的垮塌物将她淹没在废墟中。
杨水青回家后,冒着危险回到已是危楼的家中找回与妻子的结婚照。“我想你,一路走好。”
邻居说两口子从没吵过架。
这段文字摘录自《震中芦山》一书。“420”地震后的第四天,《雅安日报》记者熊蕊作为第一批挺进双石镇的记者,记下了《双石:有关地震的四个细节》。这是四个章节中最短也颇为感人的一段。
今天去双石,是入驻芦山整整一个月后的第一次。刚刚上路,眼前就浮现出熊蕊笔下的真情一幕。
也是今天,《雅安日报》、雅安电视台派驻芦山的4名记者正式到岗,熊蕊恰是其中之一。得知我要前去双石,熊妹妹欣然同行。
小熊路上讲,那天去双石纯属巧合。地震后有来自全国各地的1700余名记者云集芦山,设在芦山广播电视台的记者服务中心是媒体人的大本营。双石镇与龙门乡仅一山之隔,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阻断了通往双石的道路,直到4月22日晚才被抢通。23日早上,她发现广电中心前的小广场上,有一位农村妇女模样的人端着一碗方便面,不吃不喝,泪流满面。一问才知道,由于之前交通不畅,双石成了新闻媒体和援力量关注的盲区。
人小胆大的熊蕊当即和来自央视的几名记者直奔双石,于是便有了日记开头的文字。
“四个细节”一文,她是作者,我是编者。今天去双石,尽管任务各不相同,探访杨永青却是共同的想法。
下午3:00,双石乡政府。书记和乡长不愿过多谈起他们所做的工作,而是一再建议我们“是不是去别的乡镇看看?”
一点也不奇怪,芦山干部的“低调”绝非个例。
杨永青总可以见吧?想不到的是,这个小小的心愿也未得到满足,乡长告诉我们,杨在外地打工,一对儿女都在他的身边。
遗憾却不失落。没有看到杨永青,却看到他一家正在生长的希望。
出得乡政府大门,我们决定去围塔村看看。
通往围塔的山路上,大兴土木的火热氛围一直与我们如影随行。林间公路简直就是一个建材的展场,水泥、标砖、砂石、钢筋,所有的空地都被新家的渴念填满。
房基也是这么依山就势选定的。建材齐备了,房建也就搞得热闹。少则三五个人,多则一二十人,越往上走,工地越多,人气越旺。
一座山就是一片森林。红色的标砖,喧腾的人声,使无边的绿色不再寂寞。生活的色彩闪耀在大山的深处。
到了围塔村大狮湾组,汽车没法再往前开。一问,我们才知道是在兑现奖励—为了鼓励受灾群众建好新房过新年,县上规定,9月10日、20日、30日前启动重建的农户,将分别获得3吨、2吨、1吨水泥的奖励。今天,是兑现奖励的日子。
有人正在为高德萍家“发奖”。我问高德萍:过年前能搬进新家吧?她答:只要这几天能请到工匠,应该有希望。
这几天,围塔村村主任舒瑞良心情不错。国庆前,他家300多平方米的新房建成了。旧房子是地震前建的,地震中虽然受的影响不大,他却有好些日子茶饭不香。舒瑞良修的是农家乐,地震这么厉害,还有人来吗?生意还有得做吗?人还能乐得起来吗?
现实把他心中的问号一个个给拉直熨平了。他的农家乐赶在国庆节前开了张,客人一下来了几十个,五六千元的收入虽说不上太多,但毕竞让人看到了希望。
舒瑞良的家在有着“世界最大地质漏斗”之称的围塔漏斗的中心部位,正因如此,去年秋天,他斥资30万元全新打造旅游客栈。
如今,他的想法正在围塔村被不断复制。舒瑞良说,围塔村286户,77户需要重建,目前正式动工的已经有60户。很多曾经想搞农家乐的农户地震后都动摇过,如今看到他的客栈已经开始成为财富的漏斗,大家一度失去的信心又重新回来了。
回来的路上,路过清仁乡时,我想起今天北纬网上《雅安日报》记者彭加权写的一篇通讯:清仁乡大同村后沟组村民朱伟在地震中受伤严重高位截肢,刚刚伤愈出院的他在灾后重建中不甘落后,决心利用本地旅游资源,建一家独具特色的农家乐。拄着拐杖的朱伟已经在四处采购木料,他说:“腿是少了一条,不过信心没有长在腿上。”
芦山重生,最鲜亮的那一抹红,便是信心。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今天,为您讲述灾区重建日记:从伤口长出翅膀,芦山地震灾区重建一线实录,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百宁,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