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芦山地震灾区重建一线实录7

2019-04-11 23:30-23:59 责编:郭彦伟

00:00 00:00

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我是百宁。作为5.12汶川地震重灾区之一的雅安芦山,五年之后再遭重创,成为4.20强烈地震中唯一的极重灾区。陈果投身重建一线,记录了芦山重建的第一战役、第一现场。在之后,地震出版社出版了陈果的灾区重建日记,每一个故事都是现场的耳闻目睹,每一篇日记都是情感的真是流露。今天,我和您回顾灾区重建日记:从伤口长出翅膀,芦山地震灾区重建一线实录。

2013年10月12日  星期六  晴

早在一个月前,姜小林率队到四川电视台就雅安灾区重建宣传工作进行对接,川台党委做出决定,不遗余力支持灾区。由川台拍摄制作“420”地震灾区重建系列纪录片并在地震一周年时播出,这就是对接的成果之一。

一部地震“灾难片”,一部重建纪录片,前者避之不及,后者求之不得。

我相信即将开拍的必是一部大片—题材重大、场景宏大、班底强大、意义重大。

王海滨作为纪录片界的大腕,我已久仰大名。一上百度,川台新闻中心主任凌中在业界也是鼎鼎大名。强将手下无弱兵,他们带来的六七个人,想来都有不俗的功力。

昨天,市委宣传部请市重建办、市委办和各县区委宣传部负责人与摄制组面对面沟通碰撞。就在这个会上,我和他们打了照面。

“武装头脑”后的王海滨围绕重建主线提出四个方面的关注重点:住房重建、产业发展、生态修复、文化传承。

有了骨架的强健,还要血肉的丰满。摄制组马不停晰,从雅安来到芦山。

12:00-12:30,利用下一个会议前的半个小时,范继跃与摄制组一行短暂交流。

“我们强调的是科学重建,”范的体会由此展开,“恢复重建是要通过重建回复到震前水平,而科学重建的目标是在一个科学体系的支撑下,通过重建实现整体跨越。”

他举了一个例子。在住房重建上,先要雪中送炭,让大家安居安心:来还会画龙点睛,完善功能,美化环境整体提升。

“国务院将一个县的产业集中区建设写入《总规》,提出在芦山地震灾区建立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这些都是史无前例的。”范话锋一转,“让芦山成为全国甚至世界灾后重建典范,这是我们的目标。”

从王海滨若有所思的表情上看,对于即将动手的大片,他正在变得越来越有底。

这点我从他听马毅强神侃时的表情上就看出来了。

在同范继跃切磋之前,一行人检视了匆匆从思延赶回的马毅强围绕“四个重点”所作的命题作文。

从飞仙关明朝留存的关门与飞仙关新场镇建设的关系,到新县城规划中要为曾经在芦山屯兵的蜀汉名将姜维书写一段“姜城往事”,再到芦山作为“中国乌木艺术之都”的战略支撑,马用“口头文学”,描绘着正在创造的历史。

始终觉得,创造历史与记录历史同样重要。

至少此刻,我相信我的想法得到了支持。

记录片开播的那一天,在活态的历史被凝固、被反刍、被珍藏、被分享的那一天和那一刻,相信有更多的人,能留意到记录的价值。

2013年10月14日 星期一 小雨

李国平家一点不好找。这大大超出意料。芦阳镇火炬村应该是离县城最近的村子之一,而且“线人”说得很清楚,他家住在三合组,房子正修得热闹。

到了火炬村,放眼一望,细雨霏霏中,到处都是工地,一处比一处热闹。在一条河里找一滴水,容易么?

在三合组,迎面碰上一个负重前行的壮汉。一打听,壮汉姓穆,来自本镇王家村。他和本村10个亲友组成的工程队,正在为苟水全家现浇楼板。

老穆背上的混凝土有六七十公斤重,他眉毛上的晶莹,分不清是汗是雨。

苟家南侧的一处台地,几把砖刀在细雨中上下翻飞,溅起一片抖擞的人声。循声问路,巧得很,房主正是李国平的舅子。

又一阵东弯西拐后,终于见得李国平真容。

乍一看,老李憨憨傻傻的样子,个不高,腿略瘸,言语迟缓,形容木讷。十数个人正围着桌子吃午饭,见得来人,忙不选招呼应酬。

一问方知,这是丈母娘的府上。

内当家一直围着饭桌忙来忙去。桌上多是请来的木工师傅,除外就是“干帮忙”的亲戚朋友。

饭桌上的人还在举箸夹菜,李国平已下了桌子。

从李国平家用残砖旧瓦搭建的过渡房前走过,从苟水全家热气腾腾地前走过,从一堆堆积在公路边的建筑材料旁走过,大约两三分钟在一片墨绿色的树林中,我们看到了一片金黄色的树林。

绿色的是粗过碗口的杉树林。金黄色的仍是杉树林,不过已经结束了根植于大地的生命,而是以全木结构三层小楼的形态,开始了另一段生命的旅程。

小楼300多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11间,除了铁钉和即将就位的瓦片,每一寸肌肤每一处骨肉都是木头。房屋雏形已具,眼下正忙着装修。“木料全是自己的,如果花钱买,至少要一二十万。装修我想搞好一点,按农家乐的标准搞,估计得投入20多万。”李国平不惊不乍,却听得我目瞪口呆。虽然来之前就听说他的“黄金屋”不同凡响,所见所闻,带来的震撼依然超出想象。

更令人吃惊的还在后面。李国平说,他承包了300多亩荒山种杉树,如今即将成林的有40多亩。此外,家里还种植了4亩多地的猕猴桃,今年试果,明年就可以见到效益。

还真是人不可貌相!正这么如芒在背地感慨,李国平的一句话,再次让人大跌眼镜。

“要不是政府的贴息贷款及时到位,房子这两天该停工了。”李国平说。

原来,他这“地主”眼下仍是入不敷出。大片的杉树成林尚需时日,猕猴桃的收益也还有待来年,这些年厚积薄发的他积而未发。就在这节骨眼上,来了地震,倒了老屋,为新房装修筹款,愁得他胡子都要白了。

没曾想柳暗花明的好事还是和村支书赵正本一起出现在了眼前。“本爷”告诉他,专门针对地震倒房户出台的财政贴息贷款政策已经启动实施了,只需凭身份证和户口簿,他就可以申请不下5万元的政府贴息贷款。

好事成双。随“本爷”前来的县信用联社工作人员告诉他,在执行最低利率六折优惠的基础上,第一年、第二年和第三年,县上还将为贷款重建的农户承担100%、70%和50%的财政贴息。

这是一个普惠政策,李国平家自不例外。

没费多大周折,三天前,贷款到手,房建继续,这让李国平惊喜不已,又感动不已。“我本来是申请的三年贷款,如果不出意外,我会在两年内还清。”李国平说,“这个政策不光是在救火,简直是在救命。”

从李国平家出来,我去了芦山县信用联社。

个人客户营业厅设在板房正对大门的一楼。一位五十岁上下的男子正在工作人员指导下有条不紊地填表签字。

真是巧到家了,签字的李万祥也是火炬村三合组人氏。他申请到8万元贷款,这是此番财政贴息贷款的最高额度。

填完表,老人忙着给儿子女儿打电话,让他们前来签字。趁这当儿工作人员告诉我,只要重建户填写贷款申请表、经核实申请人住户重建工作已实质启动、双方完善借贷手续、申请人全家18岁以上家庭成员签字确认,10分钟后,贷款就可以打入申请人的账户。

县信用联社负责人给了我一组数字:联社设在全县的13个平台同时受理受灾群众住房重建贷款申请,截至10月13日,已为923户受灾户授信,授信金额4854万元。

芦山县信用联社位于芦山县城最繁华的东风路上。我走在东风路上,眼前是熙熙攘攘的人流,脑中是火炬村热热闹闹的工地,莫名地,就想把东风和火炬两个地名合二为一:东风徐来,火炬更盛。

2013年10月15日   星期二  阴

年轻人都知道,“520”是“我爱你”的谐音。

“580”也就不难理解,“我帮你”呗。

那“9484”呢?

先卖个关子

单说“580”。“我帮你”不用说了,除此之外,还有更进一层的含义。三个数字,分别代表工钱打五折、八折和零折。

主导者是申太友,内江市市中区委组织部副部长。

地震后,省委组织部从全省20个市州抽调20名组工干部充实到雅安抗震救灾第一线。申太友榜上有名。

4月28日,群众工作经验丰富的申被分配到芦山县委组织部挂职副部长。

他的工作主要在一线。从起先在太平镇救灾一线,到7月份转战飞仙关镇重建一线,来到芦山的半年间,每天他都和灾区群众面对面。

申太友负责联系凤凰村。走村串户中,有过乡党委书记履历的他敏锐地发现,村民们修房存在两大障碍:资金和人手。

后来他发现还有一难,那就是观念——很多人发愁,凭自己的力量,怎么才把房子修得起来?

重建家园诸多困难,“牛鼻子”是思想观念。有的群众思想不够解放,怕贷款:有的群众缺乏互助精神,脑海里只有自己的事情:特别是资金和人手都不足的农户,畏难情绪更为严重。

前往凤凰村的路上,“驾驶员”申太友对我说,“当初创建‘580’

产互助合作社,就是想从思想观念入手,帮助村民解决重建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周维康家房子在地震中倒塌了,一家人至今住在临时搭建的窝里。见到周维康时,他正带领几个操着砖刀的徒弟忙得不可开交。

占地100多平方米的房子已经修到二楼。

“看样子,春节前搬进新家过新年没问题。”我对老周说。

老周抬起头,笑笑:“明年春节吧。”

老周修的不是自己的房子。房主王国强此刻并不在场,而是在女儿的协助下砌厨房的墙砖,厨房只修一层,对“手艺”和体力要求不高。

王国强去年因为肛漏和胆结石做了三次手术,以致身体和家底一样单薄。更糟糕的是,他60多岁的老爸和80多岁的爷爷都长期卧病在床。

就在王国强对重建家园一筹莫展之际,申太友和他创建的“580”生产互助合作社向他伸来橄榄枝。

申太友告诉他,只要报名加入合作社,人手少的问题不是问题,工价高的问题不是问题,就连以后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合作社就是要让互帮互助成为一种习惯和传统,不仅帮眼下的重建家园,还要帮以后的奔康致富。”

合作社副社长周维康就是在王国强半信半疑的时候出现在他的面前。老周说:“先修你的再修我的,至于工钱,在八折的基础上再打八折。”这让王国强更加难以置信。地震后,一些从外边来的施工队,泥工的要价每天差不多300元,而按周维康开出的承包价,每天不过100多元。周的手艺远近闻名,老王知道,远远近近请周维康“出马”的人都排起了长队。

一个月时间,王国强家的房屋已经“长”到了二层。再有一个月,主体工程就能完工了。王国强说:“想着老周一家老小过年仍要在窝棚里住,真不知他是傻还是伟大。”

他不知道,要说“傻”,更“傻”的事老周都做了。村里为五保户修轻钢房,砌砖时,老周提着砖刀二话不说就去了。

“修轻钢房时你收多少钱一天?”我问

“说什么钱,喊我去我就去了。”老周说。

申太友告诉我,合作社刚刚起步,他的想法,是让它辐射到每家每他说:“晚上我们还要开一个会,动员更多的人加入其中。”

在飞仙关镇三友村陆坪组,合作社辐射每家每户的理想已经照进现实。

组长杨洪平给了“合作社”一个更接地气的名字:“帮工队”。

我到陆坪时,陆学群正在弟媳的协助下用手推车往自家工地上转运标砖。“再过几天他们就要来为我家砌墙了,我们提前把砖准备好,以便到时候节约时间。”陆学群爱说爱笑。

她口中的“他们”包括丈夫廖志平。廖和几个亲友组成的“帮工队”,正在为一个队友家现浇楼板做支模的准备。支模结束后,现浇的活由别人接管,他们就将转战到陆学群家的工地。

为解决地震灾区农村永久性住房建设工匠紧缺问题,充分发挥本地建筑工匠在农村灾后重建中的作用,从而保证农房恢复重建的进度和质量,在“壹基金”援助下,早在7月初,省上就在芦山举办了千名建筑工匠大培训行动。陆坪组的小伙子们几乎全员接受了培训,木工、泥工、钢筋工,通过培训,人人都成了“熟练工”。

技术有了,但一个人有再大的本事,也难以凭一已之力在短时间内盖起一栋房子。大家一合计,几户人组建一个帮工队,团结协作,实行流水线作业,既解决了独木难支的问题,又化解了人手紧张和因养护等程序导致“窝工”的矛盾。

“更重要的是大家出力不出钱,家家户户都能节约好几万的工钱。”陆学群说,“地震后大家日子都不好过,节约下来的几万块可不是小数字。”

“节约的不仅是工钱,大家在对工友的生活安排上也更实在了,不讲排场不比阔,吃饭管饱不管好,这里又能省下一笔。”年近六旬的高永英插话说道。

高永英是陆学群未来的邻居。高的儿子陆怀军新家的工地上,十多个人正在有说有笑地砌砖。那是又一个帮工队,看得出来,都是些意趣相投的“老搭子”。

“小小帮工队,解决大问题。”杨洪平说,“大家伙普遍都说,这种省心又省钱的合作方式就是巴适。”

“就是巴适!”杨中术也这么说。

说的仍是互帮互助。杨中术是芦阳镇黎明村杨家沟组人,也是杨家沟组村民互助会副会长。今天去风凰村和三友村之前,我曾和“互助会“的创意人骆志勇一同前往杨家沟。

骆志勇说:“不仅重建家园,就是在生产生活的其他方面,互助会’也要发挥作用。”

在杨家沟组,亲眼目睹了地震后重生的艰难,也更加理解了困难户和缺少劳力的人家对“互助会”寄予的厚望。这让我在接下来的两个重建现场,对不同名称、不同形式的“580”互助模式的异同之处格外关注。

殊异之处并不好找,共同之处倒是惊人的相似,那就是受灾群众的众口一辞:“互帮互助,就是巴适。”

“就是巴适”,不正是“9484”的谐音吗?于是有了日记的题目,有了“580”之后的这串数字。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今天,为您讲述灾区重建日记:从伤口长出翅膀,芦山地震灾区重建一线实录,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百宁,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