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芦山地震灾区重建一线实录10

2019-04-14 23:30-23:59 责编:郭彦伟

00:00 00:00

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我是百宁。作为5.12汶川地震重灾区之一的雅安芦山,五年之后再遭重创,成为4.20强烈地震中唯一的极重灾区。陈果投身重建一线,记录了芦山重建的第一战役、第一现场。在之后,地震出版社出版了陈果的灾区重建日记,每一个故事都是现场的耳闻目睹,每一篇日记都是情感的真是流露。今天,我和您回顾灾区重建日记:从伤口长出翅膀,芦山地震灾区重建一线实录。

2013年10月22日  星期二  多云

8:30,当我们来到石刀背沟时,王万寿家新房工地上,高木匠已经忙活了半个小时。

高木匠名叫高文全。从接手彭燕的新房至今,石刀青沟找他帮忙建房的人家已有6户。修木屋的关键是木料的排列组合,以及朽木的置换、装修环节的指导把关。好钢用在刀刃上,老高干的正是这些专业活,剩下的工序则交由主人自己完成。这样一来就有了一些空档,正好可以打些穿插,6套新房的建设,就在高文全一根发条带动下运转起来了。

木料也是从灵关买回。老高陪着去买的,6户人家都是如此。不仅因为他这些年一直在灵关一带做木工地熟人熟,更重要的是他得为每一根木料做上记号,到时才能保证各就各位。

不仅帮别人,老高也为自己买了一套。他的房子在地震中彻底倒下了,前段时间,他家新房挖了房基,打了圈梁,正准备砌砖,彭燕慕名找上门去。

原本以为修彭燕一家的房子用不了多长时间,“没想到一来就走不脱了”。

一家人至今住在临时搭建的窝棚里,前些天,家里人对着老高发了火:“都说近水楼台先得月,你倒好,尽干些吃家饭管野事的活!”

老周脾气好,回答得也有趣:“守着厨子还怕没饭吃么?早晚的事,急什么急!”

更有趣的是,高文全决定把自家房子由砖混结构改为全木结构,居然是从彭燕这里得到的启发。“工期能节约几个月,成本能节约十来万,先前怎么就没想到呢?”老高拍拍脑袋,憨憨傻傻地笑。

脾气不急天气急,一连几个阴雨天,茅屋为秋风所破。家里人再次逼问,老周没办法,上灵关买了一套木料堆在工地。

这使的仍是缓兵之计。

老高的打算是春节前把自家的房子建起来。他算过,12月上句,这6户人家的房子能修好,有一个月留给自己建房,应该问题不大。

同手艺和名声相比,老高的表达低调多了。我问他,让家里人风吹雨淋,不觉得亏心吗?他说,别人请你是瞧得起你。我又问,别人工钱收的多少你知道吗?他说,怎么不知道?但人活着,总得讲点良心。

良心,这些年来,这词已经很难听到了。老高气定神闲地这么一说,我竟然有一种心跳加速的感觉。

工地上只有张体全和妹夫骆志明两个人。原有的地圈梁被刨了出来,并按增加一倍宽度的标准编织了钢筋网,他们正在安放第一组构造钢筋。按七度设防标准,10毫米的钢筋就够了,张体全不肯,非要用12毫米的。

和张体全一样,骆志明心宽体胖。隔着程爱琼的房子,便是他尚未竣工就在地震中受损的二层砖房。房子几年前就已开建,每一块砖都是他一手一脚码上去的,原本还有一个星期主体工程就完工了,却被地震搞得遍体鱗伤。舍不得拆掉,也没有更多的钱可以用于重新建房,骆志明对受损房屋进行了初步加固,打算把舅子的新家建好后,腾出手来作进一步的维修。

两个人不急不忙地协同作战,龙门阵摆得风生水起。看他们慢腾腾乐呵呵笑吟吟的样子,仿佛我之前关于他们的记述都是无中生有或者张冠李戴。

他们就这样聊到了砖,又从砖聊到了王敏。

王敏是张体平的邻居,此刻正在家中吃早饭

“80后”王敏两年前东拼西凑了七八万元买回一运汽车跑运输。按说这些天正是挣钱的好光景,小伙子却闲得发慌。

五天前,王敏接到一单生意,到五星村的一家砖厂拉一车砖。当天中午,车就到了砖厂,可直到今天,一块砖也没拉得回来。他的前边排着三四十辆车,只有慢慢等、慢慢熬了。

等一熬就到了今天。小伙子刚刚在厂里把车往前挪了一点,然后骑着摩托车回家吃早饭。他说,下午还得去挪一下车,要拉到砖,估计得后天去了。

去王敏家时,我发现他家紧邻公路的围墙完全垮掉了,院子里,一道中指宽的地缝从原来的院门一直延伸至堂屋跟前。整座砖房在地震中伤痕累累,客厅靠北一面墙甚至不知去向,代之以薄如蝉翼的一幅塑料膜。

这个时候再问房子是不是需要重建就太白痴了。我问,什么时候可以动起来?

“过段时间吧,钱还有点困难。”王敏说。

换个愉快点的话题吧。我问:“拉这车砖,能挣多少钱?”

“三四百。”王敏答。

“三四百?!”我以为听错了,提高噪门问。一辆汽车一个人,再加上汽油,七天时间挣三四百元,我不相信有这样的事情。

还是同样的答案,只是多了一句话:“砖是张体平家的,他也不容易。都是隔壁邻舍,我再缺钱也不能不讲良心。”

良心,又是良心。当良心一词再次在耳边响起,蓝天白云下,我分明听到一声惊雷。

2013年10月23日  星期三  晴

“被剁手10岁男孩安慰母亲:我还有左手。”今天一家网站的首页,一条消息让人悲喜交集。

面对地震,62岁的王玉富像个没长大的孩子,眼睁睁看着自家房子被震得东倒西歪,自己却束手无策。

和那个10龄童一样,王玉富的信心和希望从来不曾被灾难掳掠。地震当天,在解放军帮助下,王玉富用彩条布搭起帐篷。第二天,他把家中腊肉全部拿出来,让左邻右舍分而食之。第五天,他想尽千方百计,赶着自家一头近300斤重的肥猪“强制”犒劳患难与共的解放军将士。

如果不是别人提起,这些事情,王玉富都忘得差不多了。我是从《解放军报》一篇题为《王老汉杀猪记》的小特写里,触摸到过往之事的余温。

“只要命还在,一切都可以重来。”半年后的今天,与王玉富偶然相遇,他的一句话让我想起了“还有左手”的那个男孩。

王玉富家住龙门乡青龙场村付家营组。青龙场村农房重建在全县启动最迟,直到昨天,付家营组第一栋全新重建的农房才正式开工。

修的是木房,因为要拉排架,200多人前往帮忙。王玉富不服老,从昨天到今天,他一直在建房现场忙前忙后。

付家营组五户人家齐齐定下修房的日子,主心骨是王玉富。“早建一天房少受一天冻,这是天灾,不能什么都等着政府,更不能吃饱了不知道放碗。”就是王玉富这句话,让几户本家亲戚下定决心动手建房。

安排工期时,王玉富却躲在后面。他说:“让王光辉先修,他家娃儿快出生了,不能让娘儿俩受冻。”

原来,大家修的都是木房,请的是同一拨木匠。

30岁不到的王光辉于是成了全组灾后重建第一人。

前辈的体贴让王光辉感动,而他受王玉富影响最深的,则是面对灾难时的乐观和坚忍。春节前搬进新家应该是没有悬念了,他眼下正盘算着去上里古镇考察学习房屋装修,为以后开农家乐打好基础。

“房子没了,龙门还在。龙门好山好水,我们还愁没好日子过吗?”这是王光辉的真心话。

大川河从付家营流过。河水一直静静流淌,河边的姜学友家,雄心勃勃的新家梦却一度被那场不堪回首的梦魇打断。

地震前,姜家正在修建新房。地震一来,姜学友没了辙也没了心思。

9月的一天,姜学友一家重新踏上了追梦之旅。“这次地震帮我增强了质量意识,我一定要把房子修得更牢靠。”姜学友告诉我,虽然修房子要花不少钱,但他不怕,“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说的就是这个理。”

姜家新房一楼现浇已经完成,再过几天,养护期一过,就可以进入二楼墙体施工程序。眼下本来可以消停一下,姜学友却没有闲着,他正在清理老屋的标砖。修新房需要花钱的地方多,该省就得省。

正午的阳光下,标砖映红了姜学友的脸。

告别姜学友,眼前的画面无缝衔接地切换。

昨天这个时候,我与王敏再次见面,地点是他排队拉砖的砖厂。阳光很好,他的脸色也一样。

他拉到了砖,这比预期提前了两天。小伙子是个急性子,上砖本不是他的事,他却戴上手套,和工人们一起忙活。

我又和他聊了一会。他告诉我,这车砖原本是给张体平家拉的,因为排得久,石刀背沟另一户建房的人家已停工待料。所以,这车砖要给两户人分着用。

我去砖厂之前,在工作组办公室,几位领导正在研究落实标砖供应措施。该跑的地方都跑了,该打的电话都打了,该写的报告都写了。我从他们的交谈中知道,这种排队拉砖的局面很快就将得到缓解,我于是对王敏说,砖很快就不是问题了,到时你就可以有利润了,修房子的钱就有得赚了。

对于这个见义忘利的小伙子,我已经说不清是喜欢还是敬佩。他什么时候能让自己车上的标砖属于自己,什么时候能赚够修房子的钱竟然都成了我关心的问题。

无论如何没想到他会说出这么一句话来:“年轻就是本钱,只要舍得吃苦,修大房子是早晚的事。”

我心里一个激灵:这句话,与“还有左手”何其相似!

2013年10月24日  星期四  晴

“砖员”给的消息,今天又有10辆汽车送来标砖11.5万块。

这已经是外地调运的标砖接连三天送抵芦山。10月22日早上8点,一辆载有11万块标砖的汽车从崇州出发,于下午2:30到达黎明新村建设工地。歇了一天的8把砖刀,重新披挂上阵。

“专车”还会源源不断驶来,而且数量会越来越多。这些天,市县领导或通过电话或亲自登门到邻近市州搬“救兵”效果已经开始显现。

绝非小题大作。砖的问题解决越迟,寒冬就会来得越早。

与工期同样重要的是控制成本。

一个基本的事实是,灾区群众的腰包本就算不得宽裕,加上前赴后继的两次地震,屋漏偏遭连夜雨,境况也就可想而知。

政府有重建补助,也有贴息贷款。补助毕竟有限,贷款终究要还—“地震是苍天无情,重建要自己出力”。

能帮一把是一把,能省一点是一点。民间有云,苍蝇再小也是肉。人民和政府之间,原本是脑袋连着脖子的关系。

不能重蹈覆撤。那年汉源建新城,标砖吃紧之际,有那么一阵子,对口建设的湖北从千里之外组织调运。坐了汽车坐火车,坐了火车坐趸船,事后一算账,一块标砖光“车票”就要花去六七毛。

砖价不能涨,砖厂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大干快上。时间来不及不说,三四个月的高峰期过后,很多砖厂就得报废,那样的话,摊到每匹砖上的成本会更高。

标砖来了,大家从电视上看到新闻。于是不再心慌,相信价不会涨,有过抢盐的经历,大家淡定多了。

平抑建材价格,亲眼所见,政府殚精竭虑。

换个角度,看看“民间偏方”“草根智慧”。

前两天,有领导关心贴息贷款进展情况,叫人送来一组数据。一看实际发放数量偏少,担心哪里卡了壳,影响建房进度和温暖过冬。

我也着急,却不像领导那般心急如焚。天天和灾区群众打交道,他们的心思我心里清楚。贷款期限不是三年吗?既然迟一天放贷迟一天还款,我先把政府补助的几万用了,再把兜里揣着的那点用了,不到弹尽粮绝不求援,颇有点“非常6+1”里不到关键时候不拨“求助电话”的况味。此外还有一层考虑,虽说利息不高,而且政府是贴息贷款,但第二年和第三年或多或少还是要产生利息,如果能迟一点贷、早一点还,这个利息就可以少付甚至不付。

这是部分群众的想法。“苍蝇再小也是肉”,原本就是民间的经验。

别说芦山百姓还没有大手大脚的条件,就是条件允许了,民风也不答应。灾难连着灾难,正是翻“老虎山”的时候,精打细算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算得最“精”的要数修木房的老乡。建房主要成本不外乎建材和工价,地震后建材价格和工价都有所上涨,而木房不用砖或用砖少,工期短且工艺简单,一栋两三百平方米的房子修下来,大致能比砖混结构的房屋节约5-10万元,真是省到家了。

跟建木房一样省时省钱的还有轻钢房。一开始是“壹基金”为凤凰村的特困户修了几套,紧跟着本乡外乡就有不少人争相效仿。组织施工的是台湾老板,自己省了钱还密切了两岸关系,小账大账都算得过去。

都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砖混结构的房屋最受青睐。不能不服张体全,标砖二次利用也就罢了,就连地圈梁也是不离不弃,难怪几次去他那里,从他老婆的目光里,你能看到她对老公满满的爱意。

七主意八主意,省钱才是硬道理。所以像张体全这般“抠”的人并不少见,节约是美德,在灾后的芦山,“抠”不仅是美德,更是智慧。

盘点“省招”种种,不能忽略了房屋安全。我曾问过专家,得到的回复是,木结构和轻钢结构的房屋都有国家标准,在安全上不足为虑。至于张体全家就更不用操心了,这家伙鬼得很,地圈梁外又加了地圈梁,而且钢筋“可防十级地震”,安全上的是“三保险”。

灾后芦山一直强调科学重建,谁又能说民间智慧不是科学重建的一部分呢?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今天,为您讲述灾区重建日记:从伤口长出翅膀,芦山地震灾区重建一线实录,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百宁,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