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我是百宁。作为5.12汶川地震重灾区之一的雅安芦山,五年之后再遭重创,成为4.20强烈地震中唯一的极重灾区。陈果投身重建一线,记录了芦山重建的第一战役、第一现场。在之后,地震出版社出版了陈果的灾区重建日记,每一个故事都是现场的耳闻目睹,每一篇日记都是情感的真是流露。今天,我和您回顾灾区重建日记:从伤口长出翅膀,芦山地震灾区重建一线实录。
2013年10月31日 星期四 小雨转阴
早上九点,张学勇家尚未竣工的新房门前就围了一群人。
张学勇是双石镇双河村6组组长。接到邻居打来的电话,正在村上开会的他请了假,风风火火赶回来。
邻居电话里没把事情说清楚,一路上他不免有些担心,难道我这房子有什么问题。
到得家里,一搭话,张学勇乐了。他出名了。
来的人全不认识。龙门乡五星村的程林,思延乡清江村的聂宗和,以及与聂宗和同来的五六个人一看到他却老熟人似的迎了上去:“谢天谢地你来了。”
来的都是“粉丝”,“偶像”是他,更是他即将完工的新家。
地震后,有好些日子,作为一家之长和一组之长的张学勇觉都睡不踏实。整个双石镇,双河村在地震中倒房最多,重建家园困难重重。
最担心的不外乎钱和时间。外出打工的人多,劳力也是个问题。
那天,老张终于睡得安稳了一点。他听人说,“5·12”之后,广元青川很多老乡重建的钢木房省钱省力,中央领导很认可,受灾群众也喜欢。
在张学勇提议下,村支部组织全村9个组的组长到青川实地考查。百闻不如一见,这事马虎不得。
考察结束,他又睡不着了。兴奋的。
房子是樟子松原木做的框架,梁柱宽度和厚度分别为20公分和25公分。柱与梁的连接采用角钢,中指粗的螺杆穿梁过柱,给人心吞进肚子里的踏实。砌墙用的空心砖,隔音防潮效果都好。
他们考察的那家公司开出的价,并不如想象中的贵。每个平方880元,“交钥匙”的价。主体结构和房屋装修都在其中了。
墙面先抹灰,再刮腻子,最后刮仿瓷;地面铺地砖,一楼用瓷砖,二棱是实木地板;还要吊顶,用的是桑拿板;电灯也要接通,包亮。一看装修清单,张学勇不免犯疑:价格过得去,质量过得去不?
老板笑了:“放心吧,木材全是俄罗斯进口,而且我们保证按国家标准施工。”
那还有什么可说的?张学勇说,我第一个建。
他想他得带头,组长嘛。
不过他还是拉上了两个人一起当“试验品”。张庆勇和张学强,前者是他的叔叔,后者是他的弟弟。三户人联在一起修,有几面共墙,房子更结实,价格更温柔。
一周时间,全木框架搭设完成,水泥瓦也铺设完毕。又一周,二楼胶合板就位了,墙体也砌好了。再有一个多月,张家就将迎来乔迁之喜。
这下轮到别人兴奋了。双石周遭砖木结构的房子多得是,不用卯榫结构而且梁柱方方正正的却是头一次见到。一切都是“现场直播”,看得再明白不过。
公司进驻芦山一个月,接了50多张单子。连张学勇这套在内,主体即将完工的有7套。一套木房的主体结构搭建只需要15天时间,连带装修,大概两个月就能完成。
找上门来的人越来越多。这让公司现场负责人孙勇开始有了压力:“木工都是从广元带来的,已经有六七十人,还是忙不过来。”
如果听到程林和聂宗和的对话,估计孙勇头会更大。
程林说:木头是好木头,实用又好看。
聂宗和说:这个来得快,价格也公道,可以于。
程林说:看来这趟没有白跑。
聂宗和说:我觉得也是。
对话是在听完张学勇的介绍后,对话地点在张家新房还不能叫作客厅的客厅。
来的人也纷纷附和。这让张学勇高兴不已,别人的满意既是对他房子的赞赏,也是对他眼光的肯定。
想来是胸中有数了,程聂一行准备回去。一边走,聂一边自言自语:“什么都好,只可惜我清出的一堆旧砖怕是用不上了。”
他的话张学勇恰好听到了,接话说道:“放心,你的砖不仅可以用,而且可以折价。”张学勇指着一面墙说:“这些砖就是我从废墟中清出来的,结账时费用可以据实扣减。
他指着的那面墙,颜色和其他明显不同。
原来,施工队提供的“菜单”,有“配餐”,也有“点餐”880元是“全包”的标准,还有480元的“半包”,只管框架和房顶,不管墙体和装修。此外,村民符合质量要求的建材也可以回收利用,根据用材多少折抵房价。至于怎么“点菜”,就得量入为出了,不管怎么说,“总有一款适合你”。
听说双河村4组何培琼家是“半包”,正有此意的程聂二人决定去看一下。
何家新房正在上梁。十几个木匠喊着号子,把一根根房柱立放在已经打好的地圈梁上。
何培琼仍是说好。内容还不一样:“我家没有壮劳力,别人帮忙出了力我们还不上会觉得亏心。这样就好了,省钱又省心。”
因为家里不宽裕,何培琼决定用“半包”的方式先把房子修起来。她说:“等以后有钱了,我一定把房子装得漂漂亮亮,让它像个小洋房。”
其实,她的房子本身就是“洋房”,建筑的木材都是俄罗斯来的,光这就洋气。
建“洋房”,不是何培琼一个人的理想。飞仙关镇朝阳村新安铺,村民胡贵全家采用钢混结构,不用一砖一瓦,就让重新站立的新家固若金汤;宝盛乡中坝村水老上组村民李强占地118平方米的新别墅,清一色用轻型钢材拼装而成。
“洋”的未必都比“土”的好。可以确定的是,一系列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正在为灾区群众的明天插上梦想的翅膀。
2013年11月1日 星期五 阴转晴
光看地名,钟灵村就是钟灵毓秀之地。
实际也是如此。此地产煤,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就是芦山煤矿的主产区。煤是黑色的金子,守着“金山”,老百姓日子自然好过。
问题因此而来。挖了几十年煤,山快被掏空了。两次地震后,仅仅一个村,大大小小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就有二三十个。
山还是满目青山,受到地质灾害威胁的村民们的心,却像眼前的山体一样,空了。
全村差不多300户人家需要重建,其中受地质灾害影响和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就有好几十户。这几十户人家的新房建在哪里,成了问题。
规划建设新村聚居点就这样提上了议事日程。
选址在村“两委”后面,紧临钟灵河的一处台地。
两山夹峙之下的钟灵村难得有这么一块相对开阔的地,地形还有瑕疵——地势不高,遇上洪水,难免与钟灵河正面遭遇。
解决的办法是:修建河堤,抬高地基,并让河水绕道而行。
偏偏这里河床很窄,如果没有宽畅的行洪通道,水灾同样不可掉以轻心。
水不让人,人让水。
对岸是个煤厂。老板很通融,态度特别好:住人要紧,先给小区修河堤,河道往厂区方向改道,需要厂区退多少就退多少。
说起这些,王志红有激动,更有得意。作为钟林村的掌门人,他31岁任村主任,35岁任村支书。资历不浅的他,今年41岁。
钟灵村是太平镇6个村中的一个。以前是个乡,2004年撤乡并镇,钟林从乡变为村。
建制在变,想法也在变。王志红的想法是,坐吃山空是早晚的事,“金山”会空,青山不老,要让钟林重现当年的繁华,必须走生态旅游的发展道路。
水秀山清不必说了。钟林村位于大川和镇西山之间,前者是即将重磅推出的旅游重镇,后者是通往成都方向的绿色走廊。离钟林一步之遥,有省级风景名胜灵鹫山,近年来,自驾游日益升温,背包客四季不断。成为这条黄金旅游线上的小驿站,钟林有这个潜质。
王志红以前就如此这般游说众乡亲,可惜应者廖廖。修房子是个麻烦事,搞旅游是个新鲜事,再说房子修得好好的,日子过得好好的,没有人愿意“折腾”。
地震改变了钟林人的生存空间,也改变了他们之前的想法。尤其是那些坐在“火山口”上的村民。
化危为机,是时候了。让钟林大秀一把,回归甚至超越当年的繁华,钟灵人信心满满。
新村聚居点像块吸铁石,一下子聚起报名参建的83户村民。还有不少村民想要“挤”进来,可惜容量所限,难以如愿。
像全县其他新村聚居点一样,新村基础设施由政府统一规划建设,房屋设计图也由政府委托专业单位统一设计。毫无疑问,村民们能从中受益良多。
想不到的是,并不是政府的所有美意,他们都愿意“领情”。比如房屋设计,就是他们自己拿的主意。大家嫌设计单位“来得慢”,而且“一些地方,和我们的实际需要脱节”。
对于未来,大家的想法很丰满:“起码要在全县40个聚居点中排名前三嘛。”
我担心他们眼高手低。村主任黄林秀笑了:“大家实地考察了好多地方,选中了‘512’重建时感觉最好的图纸,又通过县城建局把图纸拿了回来。”
黄林秀是个清清秀秀的女同志,人很骨感,性格内敛。
“4米宽的道路,两边各有两米宽的绿化带,还规划有停车位。房屋都是一楼一底,贴瓷砖,门窗统一。建成后搞旅游接待和特色餐饮,争取让游客来了就不想走。”王志红特意强调,“这是大家共同的想法。”
“共同”怎么体现,蓝图怎么实现?
答案早就有了。
83户户户到场,推选出5个能高望重且有空余时间的业主代表组成业委会,全程全面全心全力负责聚居点建设的协调与管理。麻雀虽小,肝胆俱全一一业委会下又设两个“部委”,一个是质量监督委,另一个是资金监管委。
自己的事,自己说了算。在施工方确定、房型选择等重大问题上就连村“两委”也要靠边站。
5个质监委员,也是全员投票选举产生。质监委下又有4-5人一组的质量巡查组,风水轮流转,不漏一天,不漏一户。
资金监管委的2名委员就更牛了。大家交的钱专户储存,唯业主马首是瞻。
业委会的架构和名单,每家每户都举了手,签了字。白纸黑字,免得扯皮。
真真正正是自己的事了。83户人,一条心。
乡上排出的时间表是,2014年6月30日,钟灵新村聚居点要建成人住。大家想的却是另一码事——工期力争提前两个月,风貌至少提前20年!
11月10日新村建设就要启动。施工方是业委会亲自选定的,信誉、质量和价格都不是问题。眼下的问题是,初步场平后的场地是三个台地,大家嫌不够平整,决定每户再出一万元,实现“三合一”。
又是业主一致的决定。道理很简单:国家已经雪中送炭,我们自己出把力,来个锦上添花。
业委会想得不可谓不远。就连房屋建成后的“摇号”都已有了方案;每户人在一个乒乓球上写号,当场放号,当场摇号,让人无机可乘,也让人无话可说。
温暖过冬是最近上上下下关注的重点,离开钟灵村,经过祥和村时,看到一顶蓝色救灾帐篷边,一个老汉正在小山一般的废墟边俯下身子清理砖头,我们走上前去,和他聊了一会。
老汉叫黄林松,太平镇祥和村大水田组人。
脚下是他曾经的和未来的家,而他目前的安身之地,正是那顶帐篷。从废墟中,他已经清理出了1万多块砖,几乎是修建新家所需的一半。他说:“已经请人看了日子,很快就要开始修新房了。”
说起过冬,他说没有问题:“帐篷不漏风,我还领到了三床被子,共产党是大救星。”
老人说话中气十足,哪像有73岁!
不能不说,他的努力,他的感恩,是又一场秀,但绝对不是“作秀”,因为,这是真的。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今天,为您讲述灾区重建日记:从伤口长出翅膀,芦山地震灾区重建一线实录,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百宁,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