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汶川地震救援官兵纪实:不曾忘却的汶川记忆

2019-05-11 23:30-23:59 责编:母晨静

00:00 00:00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本期带您回顾:“5·12”汶川地震救援官兵纪实:不曾忘却的汶川记忆。

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我是百宁。今天,和您聊聊——“5•12”汶川地震救援官兵纪实:不曾忘却的汶川记忆。

似乎只是转瞬之间,汶川地震已经过去了整整11年了,11年已去,时间抚平伤痕,灾难变成历史,但每个亲历那场地震的人都不会忘记那些关乎生命的回忆,每个夜以继日参与救援的武警官兵不会忘记平安幸福的来之不易。在去年,“5•12”汶川地震10周年之际,《中国青年报》曾经刊发了一篇汶川地震十年的采访,探访当年参与救援的官兵,当时文章中曾经提到,请跟随我们的步伐,一同深入武警重庆总队机动支队,探访当年参与救援官兵的故事。时间又过一年,我们又该有怎么样的思考?今天,我们一同回顾。

11年前,武警重庆总队机动支队参谋长黄呈钊32岁。“5.12”地震发生时,他与官兵一同打通了前往茂县的道路,并与部队一起强行军70余公里,最快时间赶到了茂县灾区。

“那是一次永生难忘的经历,即使再过多少年,但凡有一个引子,都能勾起我的回忆。”说起当年的救援,黄呈钊用“紧张”“危险”两个词来概括。

途径叠溪时,山体垮塌,前进的道路被落石所掩埋。“落石区域面积大、数量多,我们无法全面清除落石,只能从石头堆里开辟一条通道。” 一侧是悬崖,一侧是深渊,黄呈钊与官兵们在这种环境下,艰苦奋战了10多个小时,用铲子等工具,打通了前进的道路。

道路虽然打通了,但是仅够人员通过,车辆依然无法通行。黄呈钊与500余名官兵只能徒步强行军前往茂县。

到达茂县后,他们便立即展开了救援。“在飞虹乡,我派几名官兵前往最偏远的一个村落走访,了解受灾情况。”黄呈钊回忆说,当天派官兵上去,但是晚上天快黑了都未见人回来,急得他饭都吃不下。他只得又组织了一批官兵,沿着第一批官兵前进的方向去搜寻,终于在晚上10点过安全返回驻地。

在灾区,官兵们每天要背着数十斤的粮食翻山越岭,将这些粮食送到受灾群众手中。有群众受伤,官兵们就背着受伤群众到医疗点进行治疗。“参加这次救援,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平时训练的重要性,无论干什么都需要有过硬的素质。”救援回来后,黄呈钊安排部队逐渐加强体能训练,并针对复杂地形和环境,开展了一系列专项训练。

虽然那段救灾经历已经逐渐远去,但是在该支队的营区里,响亮的训练声仍在不断响起,因为他们,时刻准备着接受更为严峻的考验。

11年前,武警重庆总队机动支队运输修理中队驾驶员兼修理工周志诚21岁。作为驱车开赴茂县的驾驶员之一,途中那些险象环生的道路和飞滚而下的山石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路十分不好走,余震不断,滚石经常从山上往下落。”回忆起当时驱车的情景,周志诚现在还心有余悸。接到救援任务后,周志诚便随车队一起奔赴茂县,但道路的损毁度和滚石的冲击力远超他们想象,这不仅是对他们驾驶技术的考验,更是对心理承受力的锤炼。

“路边的旅游大巴,几乎被好几吨的巨石压扁,现在想来还是后怕,不过任务在身我们必须往前冲。”车窗外尽是一片满目疮痍的场景,但他来不及考虑太多,只知道快一分钟可能就能多救一个生命。他们途径叠溪时道路受阻,大量碎石从山坡滚落,一不小心就有被砸中的危险。

周志诚回忆到:“看到山上下来的滚石较少时,安全员就指挥我们逐车快速通过。”当时为避免出现意外情况同时也为了赶时间,通过该处路段时大部分救灾官兵下车,开始徒步强行军向茂县挺进,车队则等到道路彻底打通后才向前开进。

车辆通过期间有好几次巨石飞滚而下,差点砸中正在驶过的车辆,处在车队中间位置的周志诚不禁为战友捏了一把汗,好在全程有惊无险。

到达茂县后,他与战友第一时间加入了救援的队伍。10多年时间过去,记忆犹深,那场地震带给周志诚的不仅有伤痛还有感悟:“经历地震救援,让我真正体会到什么叫众志成城,什么叫军民鱼水情,大灾大难面前,个人的力量很弱小,但只要大家携手,就没有跨不过的坎。”

武警重庆总队机动支队纪检监察科长李彦坤,11年前,他26岁。他在灾区传递的“鸡毛信”,为地震救援提供了极大的信息支撑和决策依据,而在灾区的那90多天也成了他永生难忘的日子。

由于地震核心区的通信设施遭到毁灭性破坏,各受灾点的情况不明,所以上级要求李彦坤所在中队分组通过信件的形式给各点送信,并将灾情带回指挥部,在指挥部与各点间来回送信,日夜不停。因信件形式简单、时间要求又紧,所以战士们又管信件叫“鸡毛信”。

“保证完成任务!”受领任务的李彦坤立下军令状,带领官兵3人一组、轮班上阵,日夜不停地在指挥部与各点之间来回送信。由于路上余震不断,为赶时间与死神赛跑,李彦坤与战友们只能翻沟壑、越丛林、趟激流,每一次都历经生死考验。

一次送信途中,李彦坤和战友看到一名老大娘年纪大了,翻过一座陡峭滑坡的山路走不动。他们二话不说,一人接过她的包袱,一人将她背了起来,直到把她送到十几里外的安全地带。当时,李彦坤与两名战友轮流背人,累得气喘吁吁,但他们顾不得累,又立即回头完成送信的任务。

如今,他和战友们当年送的“鸡毛信”已被当地博物馆收藏,经历岁月风霜成了镌刻记忆的物件。虽然信件的具体内容他已记不太清,但那夜以继日登山涉水送信的日子在他脑海里依旧清晰,成了他个人珍藏的回忆。

“经历了‘5.12’汶川大地震,我更有信心做好本职工作。”至于做好工作的法宝,李彦坤概括为八个字:正直,清白,积极,努力。

武警重庆总队机动支队机动二大队炊事员李彬,11年前,他22岁。作为亲身参与救援的武警官兵之一,他已记不清救援过多少名伤者,清理过多少次废墟,辗转过多少个村庄,只记得刚去的那几天下着大雨,好像苍天在哭泣。

“我们到达茂县驻扎后,马不停蹄地就开始了救援工作,当时场景很惨烈,从来没见过这样的状况。”房屋倒塌,道路不通,这是李彬到达现场后的第一感受。在赶往灾区的路上就体会到了地震的破坏力,但茂县城区的场景还是让他吃了一惊,大片房屋变成废墟,道路上满是裂痕和碎石,呼喊救人的声音从未间断。

争分夺秒,一刻也不停歇。“我们迅速按照上级要求,随中队分组前往受灾点展开救援。”时间就是生命,李彬和战友们按照上级指示很快就赶到了对应的救灾点,简单分工后立马铺开救援工作。虽然都戴上了手套等护具,但挖掘废墟很快就把手套磨破,流血划伤成了常事,但他们顾不了那么多,只想着能多救一个就多救一个。

每个人都拼了命似的搬巨石、挖废墟,因为他们知道,里面有生命一直在等待着他们。“我们尽量减少休息时间,希望多救一些人出来。”李彬回忆到,救援经常会持续到凌晨,实在太累了就找个宽阔的地方休息一下,因为余震时常发生,所以大家轮流值班保证安全。

那些日子成了他终生难忘的记忆,李彬向记者说到:“经过那次救援,我感觉生命太脆弱了,让我更加懂得要珍惜现在的生活,珍惜与家人、战友、朋友相处的点点滴滴。”

事后,双胞胎姐妹送给武警重庆总队机动支队救援官兵写了一封感谢信--

“在烈日炎炎下,您们不辞辛劳,义无反顾地帮助我们拆除危房。干了一天,叔叔您们顶着太阳干却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

叔叔们,我和妹妹一定会努力读书,用我们的成绩来报答您们。”

军民鱼水情,点滴展真爱。武警重庆总队机动支队的官兵们一方面积极参与救灾救援,一方面帮助当地居民搭建板房、进行灾后重建,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的样子,大家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这封由双胞胎姐妹杨金凤和杨金艳写的感谢信就是最好的见证,朴实无华的语言里饱含了无限深情。现在,废墟上修建出新房,孩童们长成了大人,曾经的地震灾区在党和国家的共同努力下焕发出新面貌、展现出新姿态。11年过去了,一切都在变,但不变的是武警官兵与人民群众的深深鱼水情,不变的是武警官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去年5月11日,遂宁市首部关于汶川地震救灾的消防主题微电影发布,影片讲述了一名消防官兵参与“汶川特大地震”救灾行动后,他的生活和工作因这次地震带来的巨变,也让观众集体回顾了这场灾难。

电影来源于现实生活,有艺术加工的必要。对于曾参与汶川地震救援行动的消防官兵王韩来说,救援工作不仅是其重要的人生履历,也让他懂得更加珍惜生命和工作,明白消防战士必须加强学习、积累更多救援知识,时刻准备再赴前线救人。

11年前一个闷热的傍晚,王韩训练时突然接到上级下达的命令,让其立刻组织消防救援队伍赶往地震灾区绵竹。“当时我已经知道那里发生了地震,必须赶紧前往灾区救人。”那晚,遂宁市消防支队的16名战士在王韩的带领下,即刻启程并于当晚凌晨1时许抵达绵竹。

临出发前,王韩的女友从成都赶到遂宁学驾驶,由于地震发生后通讯暂时中断,无法拨通女友电话,他让留在连队的战友帮忙转告女友自己的去向。当时王韩任遂宁市消防支队直属中队排长,虽然年仅22岁却已历过多次地震救灾行动,具有一定灾后救援经验。

“那次我凭经验判断,此次地震救灾很危险,不知道自己能否活着回来。”王韩坦言,他带领这支年轻的救援队伍出发前,自己心里有些打鼓,因此他做了最坏的打算,希望出发前能将所有事情给家人交代一番。事实的确如其预想,在5·12地震救灾期间,因灾区的余震和大雨不断,给救援力量造成不少困扰和安全隐患。

王韩回忆,当时他眼前的灾区遍地废墟,房屋成了残垣断壁,城市沟壑纵横,大地满目疮痍。每次展开救援时总遇上大小不等的余震,为顺利救出废墟下的伤员,又能保证救灾人员的生命安全,富有救灾经验的王韩将半瓶矿泉水倒置在地面,并安排战士负责观察水瓶内纯净水的变化,若瓶内的水有较大的震荡,就立即喊救援人员撤出战斗。

“这种方式不仅保证所有救援人员的安全,还挽救了不少被困在废墟中的伤员。”王韩说,遂宁消防救援队伍在灾区救援的几天,他带领的所有人员仅有部分擦伤和手臂被废墟刮伤,所有人员均安全回到遂宁消防支队。

“黄金救援只有72小时,为挽救更多生命,我们16个人不眠不休地奋战在废墟中,渴了喝点矿泉水,饿了就轮番吃点干粮接着干,生怕错失每一个救援的机会。”回想起11年前的那个5月,王韩有讲不完的救灾故事,而每一个故事都是一个经历生死又让人荡气回肠和悲壮万分的悲剧。

2008年5月13日凌晨1点,王韩和战士抵达绵竹后立即开始救援被埋在中国银行绵竹支行办公楼废墟下的伤员。因大楼下埋压23人,坍塌建筑东北两面建筑已摇摇欲坠,且余震不断,大楼随时都会坍塌。但在坍塌建筑的东面底部有微弱的呼救声,王韩带领战友用破拆工具和液压工具从两根横梁处打开一条生命通道,深入内部救人,通过近5个小时的紧张施救,打通一条可容纳一人的生命通道,在次日凌晨7时许成功救出一男子。

在遂宁消防战士展开救援同时,一名老人找到他们一行人,声泪俱下地让其帮忙将自己儿子夫妇的尸体清理出来。因老人的儿子和儿媳妇被埋地点位于银行旁的超市内,地震后倒塌的四块预制板压下来,老人的儿子为保护已怀孕的妻子用身子护住妻子而死。王韩带领5名战士用剪扩器、液压顶杆等工具经过4个多小时作业,终于将超市下的这3具尸体刨出来。

当这名老人看着自己儿子一家人的遗体后,不禁仰天放声痛哭,还给消防战士作揖感谢:“感谢遂宁的消防官兵,我一定会亲自到遂宁来感谢你们!”。随后,老人失魂落魄地带着家人的遗体离开了,但老人的背影萦绕王韩心间多年,他一直牵挂着这名陌生老人的状况。

“在灾区的每天都让人发现生命有多脆弱,作为消防战士,在有限时间内挽救更多人,才不辜负灾区百姓的期望。”王韩告诉记者,那年5月20日,当战友完成在汉旺镇的搜救工作返回途中偶遇一男子,他请求消防官兵进入废墟去为其取出30多万元公款。

据了解,该名男子当时是汉旺中学的校长,其妻子在地震中因疏散学生而被埋压在废墟中,其儿子也受了伤。地震忙着救援学生,慌乱中将自己的衣服跑丢了,光着上身向消防求助。为能永久记住妻子的模样,他想让消防战士进入倒塌的家中取出自己和妻子的影册作纪念。经派出所民警证明后,王韩冒着余震的危险钻入摇摇欲坠的危房,抢出公款和男子的个人财产,并将相册完好地交给男子。

在地震灾区奋战的72小时后,王韩带领16名战士从废墟中救出10名生还者,共转移和疏散群众22人,救出遇难群众21人,从废墟中抢救出六百多万元现金,转移数十万元公款发票和衣物等财产,疏散和转移东汽厂83具氧气和氮气瓶以及价值三百多万元汽轮机配件,为灾区老百姓共送去300余吨生命之水。

2008年5月22日,结束地震救灾任务后的王韩,带领救灾小分队返回遂宁。虽然回家了,但他又立即投入到涪江下游的小坝渡湖堵漏行动中,当时涪江上游因地震形成了堰塞湖,上游泄洪后可能危急下游遂宁城区百姓安危。刚回家不久的王韩还未来得及休息,就主动请缨前往小坝渡湖堵漏行动的最前沿参加救援。

对王韩而言,在其经历了艰苦的地震救灾后,他最大的收获是迎娶了娇妻。他从灾区返回遂宁后,更加珍惜生活和工作,主动将和女友结婚一事提上议程,并于2008年底和女友步入婚姻殿堂,婚后还生育了一名聪明活泼的儿子。

回想起11年前的地震救灾行动,王韩心里有太多想说的话,不善辞令的他后来成为遂宁市安居区消防大队长,他将自己在救灾经验传授给大队的消防官兵,还将自己救灾时的生活感悟一遍遍讲给儿子听。他希望儿子也要和自己一样珍惜眼前的生活,通过努力学习各类救灾知识,时刻准备再赴地震灾区前线,用学习到的救灾知识挽救更多生命。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今天,为您讲述:“5·12”汶川地震救援官兵纪实:不曾忘却的汶川记忆,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百宁,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