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汶川大地震中的孩子们8

2019-05-19 23:30-23:59 责编:李悠扬

00:00 00:00

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我是百宁。相对于苦难深重的灾情来说,我们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但爱心无限。施救和被救,都需要勇气,这份勇气就是不到最后决不放弃。在灾难发生之后,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甘仁编著的一本书——《选择坚强,汶川大地震中的孩子们》,更多的关注了灾难中孩子们身上发生的故事。在汶川地震11周年纪念之时,我就带着您也关注一下这本书中记录的内容,也和您一起聊聊汶川大地震中的孩子们。

失去亲人的痛苦是巨大的,但生者还要生活,好好活着是对逝者最大的安慰。一个高一女孩能有这样的胸怀是多么令人欣慰。刘怡雪是北川中学高一的学生,在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大地毫不留情地夺去了她的家园、校园和爹爹、二姨。

地震发生时,刘怡雪所在的班正在二楼上美术课。由于北川是一个地震多发带,经常摇晃。当地震发生的时候,只看到墙上的电脑、线和灯都在摇晃。老师以为像平常一样,就说,大家不要躁动,要安静。其实,那时候同学们都在往门外跑。老师就说:“安静下来、安静下来,别躁动,躲在桌子下面。”

突然整栋楼塌了下来,一片漆黑,感觉有很多灰尘掉下来,刘怡雪就抱住头,在狭小的空间里等待救援。许多女生已经叫不醒了,比如说张黎,她是前胸被桌子压着,后背被墙压着,没法呼吸,她身边的同学就握着她的手,做人工呼吸,但还是不行。刘恰雪抱着张艳,后面的同学就扯着她的衣服。张艳当时的手和腿都被墙压着了,已经流了好多血,就请刘恰雪帮忙抬一下。尽管只有一点点的空间,她还是勇敢地抬了。并对她说:“千万别睡着,一定要醒着。”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境况,大家没有绝望,镇定下来后,他们一边敲墙,一边喊“救命、救命”。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自救。男生开始用手刨,脚能动的就动。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为了克服恐惧感,一些学生开始大声唱《团结就是力量》来壮胆。刘恰雪提醒他们,不要大声唱,说:如果在这里待几天,这个时候有精力唱歌,后面没有精力怎么办。

天灾无情,人有情!大概过了一个小时左右,已经逃生的学生为他们挖通了一个巷道,她们才陆续爬出来。出来后,再见到天空时,天空是阴暗的,失去了原有的生机和活力。见到这一切,她哭了,她说:“如果能够以哭的形式换回我的一切,我宁愿学孟姜女哭长城,哭回校园、家园,还有失去的亲人和一切!”

哭过后,她保持着异常的镇定。一个男同学头上淌着血,坐在地上昏昏欲睡。怕他睡着了有危险,刘怡雪就赶紧喊来几个女生,握住男生的手,让大家一起陪他聊天,使他始终保持清醒。随后,又和大家一起救援其他同学,把伤员抬到马路边,以便车辆经过时好救人。

当被问到“现在幸存下来的,最想感谢的是谁”时,刘怡雪说:“我最想感谢的是总理,在我们最无助的时候,他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她把总理讲的话牢牢记在心里,“总理说党中央和政府没有忘记你们,虽然你们没有了家、没有了父母、没有了亲人,但是有政府在关怀你们,你们要好好地活下去,千万不要放弃,不要忘记你们自己还有双手”。

刘怡雪还写道:我们失去了童年嬉戏的家乡,失去了学习生活的家园,失去了最敬爱的亲人,还有许多风雨同舟的老师。我们是地震幸存下来的孩子,生活在继续,日子还要过呀!不能让阴影时时刻刻在我们身边环绕。

没错,风雨过后彩虹依旧。人生没有回头路,自怨自艾永远只向弱者开放。坚强地活下去,不仅是总理的嘱托,更是对生命最庄严的承诺。

马健,这是一个用手刨四小时救人的男孩。

古人云:人无信不立。小马健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生死时刻许下的承诺。他用自己的安危换回了一条鲜活的生命。

汶川特大地震突然袭来,昔日美丽的城镇顿成瓦砾,学校在山摇地动间轰然倒塌,成了一片废墟。

一块沉重的水泥板倒下来,压在崇州市漩口中学女学生向孝廉的身上。这位13岁的小姑娘醒来后,模糊中看到缝隙外边有点亮光,接着再次昏迷。不知过了多久,一个声音唤醒了她,是同学马健。

处于绝望的向孝廉哭着对他说:马健你别走,等我死了再走吧。”

马健鼓励她:“我不会走的,你是班上年纪最小的,也是生命力最旺盛的,你一定要坚持住。”

马健的鼓励,让她有了活下去的勇气。

余震不断发生,现场的断壁残墙随时都有崩塌的危险。在场的大人见情况危急,急忙拉起马健往安全的地方转移。

看着马健远去的背影,向孝廉的心再次坠入谷底。可就在这时,她的耳边再次响起马键的声音:“坚持下去,等着我叫人回来救你。”

马健的话让小姑娘重拾起信心。她鼓起勇气,忍着疼痛,一个人躺在冰冷的废墟下,等啊等,望眼欲穿地盼着马健快点带些人来救她出苦海!可是天都黑了,仍然不见马健的身影。向孝廉灰心了,甚至从心底里开始责怪起马健来:“死马健怎么还不来,这个男人咋说话不算数呢?

可就在她陷入绝望之时,盼望已久的马健终于又出现在她的面前。

向孝廉喜出望外:“你带来多少人哪?

“没有人,就我一个。

“什么?老半天就来你一个?“向孝廉难掩自己心中的失望。

“现在余震很多很厉害,到处都很危险,大人们不让我来,我是一个人偷偷跑出来的,你放心,我一个人也要把你给创出来。你先等一下,我去找些工具来。”

马健坚定的话语让姑娘心里再次有了些底气,可当她看到马健找回的那些工具时,连她自己也没看上眼。原来马健手里拿回来的工具就是一些铝合金条、小铁条之类的东西。

马健二话没说就开始实施救助,手上工具不顶用,他便用手刨。一个人的抢救速度很慢,姑娘着急了:“你别刨了,你用力往外拽我得了,只要不把我的脑袋扯断了就行。”

马健没有理她,只是低下头一个劲地挖,一个劲地刨。两只手都刨出了血,他仍然是发疯一样地刨。就这样从深夜12点一直创到凌晨4点,经过四个小时的努力,向孝廉终于被刨出来!而这时马健的双手已经是血肉模糊。

向孝廉双脚受了重伤,不能走动,这时马健又以惊人的毅力背起向孝廉,向安全的地方走去。

天亮了,救援队伍赶到时,向孝廉的第一句话就是:“叔叔,应该给马健颁发一个见义勇为奖。”

身负重伤的向孝廉被迅速地送往就近医院,经过医生的精心治疗,向孝廉的身体渐渐恢复。

廖波,也是一个勇敢的孩子,灾难之后,他希望再也不要地震。

废墟下的生死约定,成为他挥之不去的牵挂。自己伤残了,却在梦话时惦念着救人。刻骨铭心的生死情谊,忘却的是痛苦,留下的却是勇气、责任和担当。我们不会忘记输液男孩廖波。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廖波的人生从此改变。

当时,廖波正在北川中学五楼上课,教学楼突然一阵前后摇晃,老师边让大家镇静,边走出教室打电话问情况。

“以前也有过几次类似情况,都不严重。”廖波说,和所有人一样,没想到这次地震会这么猛烈,没过几秒钟楼就开始塌了。

班长杨杰起身大喊:“地震了,快往墙角跑。”

廖波坐在后排,和其他15名同学一起往后退,想往墙角挤,而墙角那边当场砸死了几名同学。

教学楼轰然坍塌,同学们的尖叫声甚至穿透了楼房倒塌的巨响。他和几个同学抱成团躲在后门的墙角,天花板“哗”地垮了下来,不知过了多久,他从剧痛中醒来,发现自已被压在最上面。他用手将面前的碎石块刨开,至少这样可以呼吸。压在身上的天花板也留有一条狭长的缝隙,黑灰慢慢落下,偶尔有阳光泻进来。

廖波慌乱地打量了一下,左手被墙壁压着,头部被另外一个同学压着,脚则被凳子和墙壁压着。廖波开始呼叫老师,但没有听见回音,只有同样被压在废墟下的几个同学发出的喊叫和呻吟声,而另外好多同学已没了声响。“你们不要睡觉,睡了就醒不来了。”廖波提醒同学们,大家相互鼓励着。但是让廖波揪心的是,每过几个小时便有同学停止呼吸,因为他们没吭声了。

天黑了,廖波发现只剩下他和身边的四个同学还活着,四面八方的呻吟声陆续归于死寂。他不断地提醒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在度过了漫长的黑夜之后,2008年5月13日凌晨6点钟左右,前来救援的解放军叔叔终于发现了他们。由于他的脚上压了许多沉重的水泥板,救援进行得非常艰难。解放军叔叔轮流钻到他身边,小心翼翼地把旁边的砖块搬开,并一直鼓励着他,叫他要坚强。医生也赶来了,为他打起了吊针,几个同学用手托着输液瓶,先后轮换着为他输液。上午10点左右,解放军终于把他救了出来,并迅速送到了绵阳市的一家医院。

虽然自己被救出,但廖波想起在废墟中的20多个小时,想起和同学之间的承诺,他就着急。他催促着刚从深圳打工回来找自己的父亲回家乡去帮忙找人,他要找的是一个同学的妈妈。原来,在废墟中被压着的时候,廖波和同学们互相鼓励,还立下承诺:谁能活着出去就一定帮忙照顾死去同学的父母。

在廖波的身旁,有一个叫刘佳龙的藏族同学遇难,他父亲早逝,家里就剩下他母亲。临走之前,刘佳龙拜托廖波,一定帮忙照顾他的母亲。没有忘记自己的承诺,廖波三番五次催他父亲去帮自己找同学的母亲。

让廖波牵挂的还有一个叫郑海洋的同学,当时在废墟中,同学们说好要坚持下来,争取都出去。当时廖波在他上面,比郑海洋先一步救出。临被救出时,郑海洋依依不舍。廖波被送到医院抢救之后,一直觉得内疚,没能等到同学一起出来。

尽管廖波获救了,但他仍然要接受截肢的命运。在截肢过程中,廖波疼痛难忍,但为了不影响同室的其他病友休息,咬着毛巾和筷子坚持着,最后把一双筷子都咬断了,他也没有呻吟一声。在睡梦中,他还呼叫:“妹妹,你别哭,一定要坚持住,我来救你来了!”八天内四次手术,廖波忍受住了术后的巨大伤痛。

2008年5月24日,是廖波十七岁的生日。这一天与以往不同——没有熟悉的同学,没了一条左腿,但却多了很多陌生人的关心和祝福。廖波在这一天许下了一个心愿—“再也不要地震”。

廖波的心愿也就是大家的心愿。灾难不仅磨灭不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反而锤炼我们民族坚强的性格。有那么多像廖波一样的坚强孩子,我们遇到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今天,为您讲述:汶川大地震中的孩子们,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百宁,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