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广播 > 应急广播

汶川大地震中的孩子们11

2019-05-22 23:30-23:59 责编:张泽昕

00:00 00:00

汶川一震,举国同悲。受伤的人群、无助的眼神、满目的疮痍……在突如其来的震灾中,那些真情故事、那些感人场面,让我们重新有了信心、勇气。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本期带您回顾:汶川大地震中的孩子们。

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我是百宁。相对于苦难深重的灾情来说,我们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但爱心无限。施救和被救,都需要勇气,这份勇气就是不到最后决不放弃。在灾难发生之后,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甘仁编著的一本书——《选择坚强,汶川大地震中的孩子们》,更多的关注了灾难中孩子们身上发生的故事。在汶川地震11周年纪念之时,我就带着您也关注一下这本书中记录的内容,也和您一起聊聊汶川大地震中的孩子们。

在废墟中,她帮助两个同学逃出生天;面对苦难,她没有流过一滴眼泪;爸爸的过早去世,妈妈的劳累和疾病让她早熟。很早开始,她就懂得了生活的艰辛,很早开始,她就学会了坚强、独立。

杨琳是都江堰聚源中学初二八班的学生。5月12日,当地震突然降临到天真的孩子们身上的时候,杨琳正在上第一节语文课。她是个很用功的孩子,每次上课,都把准备工作做的实实的。像很多孩子一样,她希望得到老师的垂青和眷顾,因为每次老师都会抽一两个同学背诵课文。这次也是一样,杨琳的努力没有白费,老师果然叫到了她,“荷叶是一种有人性有灵性的植物。如雁排长空,鱼翔浅底。驼走沙漠,荷与水结不解之缘……今夜在如水的月华下,我在书桌上铺开绿色的稿纸,如同摊开一湖碧水,那荷则以诗的形状开在纸上,花源便成了诗眼……”杨琳熟悉地背诵着准备了多次的《荷》,她很喜欢这些柔美的句子,恨不得多背些。老师对她的表现很满意。

下节课是英语课,背完《荷》的她认真地准备起英语来了。正在这个时候,教室开始发疯似的摇晃起来,因为太投入了,她还没有回过神来。在一片尖叫和慌乱之中,她从第一排甩到了最后一排,从最后一排掉入到废墟之中。灾难来得是如此的突然,时间太局促了,她都来不及害怕。就这样,教学楼坍塌了,他掉入到一个狭小的空间之中,眼前一片漆黑。和她在一起的还有两个男生,一个压在她的身上。就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杨琳将两个男生成功地推到了安全地带。

不知道过了多久,头顶突然出现了一些亮光。杨琳好像看到希望,拼命地喊救命。昏昏沉沉的也不知道喊了多久,一直都没有人来救援。她不再喊了,开始自救。她想到了外出打工的妈妈,想到相依相靠的63岁的外婆,想到了这么多年的辛苦,不能就这样的死去,还要赚更多的钱,要报答辛苦的外婆和母亲。她开始挪开砖头和碎石,在玻璃碴上面爬行,求生的欲望让她暂时忘记了当时的伤痛,爬出来的时候却是遍体鳞伤。

杨琳骨盆、下巴、颅骨、双脚,多处被挤压砸中,会有阵发性巨痛。提起舍己救人的事迹,她只是说:“他们是我同学,能救到他们,我很高兴!“她很想早日回到课堂上去。

一个14岁的小女孩能承受多大的苦难呀?面对苦难,她的心比海更深沉,比天空更辽阔。

而另外一个孩子张春玲,简直就是身残志坚勇救伙伴的“小天使”。

她,一个三岁时掉入火炕,面部重度毁容,左手截肢,右手五根手指每根均只剩两节的女孩;她,一个生活中承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痛苦和折磨却坚强面对苦难的小姑娘;她,一个在大灾大难面前用身体的残缺演绎着完美心灵的小天使。谁也不会忘记张春玲,当灾难降临的时候,她义无反顾从废墟中勇敢地救出三条鲜活的生命;谁也不会忘记,在灾难的危急关头,她担当起了父母的角色,承担起了长辈的责任,安慰、抚慰灾难中惊慌失措的伙伴们:谁也不会忘记,当希望降临的时候,她却因劳累而昏过去。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张春玲出生在四用省绵阳市平武县的一个农民家庭里。从小活泼开朗的她一向是父母的心肝宝贝,给贫困的家庭带来了不少乐趣,一家人生活其乐融融。但是谁也不曾想到,灾难很快这个可爱的姑娘身上,降临到这个原本贫困的家庭上。在和外婆做饭的时候,被一根木材绊倒,小春玲不幸掉入了火炕,落下了重度伤残。从美丽的小天使变成了残疾的丑小鸭,三岁的小春玲从此开始承受常人都难以承受的痛苦。

虽然如此,面对旁人的眼光,面对生活的残忍,小春玲也从来没有屈服过。他毅然地选择了坚强。她是个要强的女孩,别人做得到的事情,就算付出百倍的努力她也要做到。7岁就学会了做饭洗衣服,8岁就能独立做家务事。在学习上也不甘落于人后,学习写字、画画。可想而知,一个如此重度伤残的女孩,要做到这样要付出怎样的努力,要有多少的勇气。当地震发生时,她用本已残缺的双手,使劲地扒开压在同伴身上的预制板、砖块,再奋力地把他们转移到安全的地方,这需要多么大的信心、勇气。她用残缺之躯为同学撑起完整的天空。

5月12日地震发生时,春玲和石坎乡小学的伙伴们正在午休。“哐当!”突然整个宿舍楼开始抖动起来,越来越剧烈,很多屋顶的东西纷纷掉落下来。只听见有人喊地震,同学们纷纷往外跑。出于本能,春玲一口起跑到了200多米远的稻田中。“救我,救我,张春玲”,春玲耳边回荡着熟悉的声音。这是苏小琴的声音,春玲往声音的方向望去,只见苏小琴被埋在了废墟之中,非常痛苦。没有多想,春玲踩着晃动的大地,趔趄着向苏小琴奔去。对于右手只剩下两根关节的张春玲来说,压在伙伴身上的石块像有千金重,倔强的小春玲就跪在地上用肩头顶开石块。随后,张春玲又咬紧牙关背起脚被砸断的苏小琴,跑回空旷的麦田。

把苏小琴带到安全的地方之后,小春玲没有停顿下来,而是想方设法救更多的同伴。她又跑回废墟中去救一个正在奋力挣扎的小男孩,把小男孩安好了之后,她第三次回到了废墟中,在漫天的尘土里,找到了夹在两块预制板中间的同学杜艳梅。尽管此时张春玲自己身上也已经被砖石、钢筋等划开了一道道口子,有的地方鲜血已经染红了衣服,她仍一边安慰杜艳梅,一边和赶来的老师一起将杜艳梅救出,背到安全地带。

晚上,张春玲和十多个男孩主动帮赶来救援的老师的忙,一块和他们搭建帐篷,一起给受伤的同伴喂药、喂水。从倒塌的食堂中扒出食物,为大家熬稀饭。她安慰大家:“你们不要哭,我们还有家长,我们很多家长都是安全的,他们很快就会来。我们还有老师,大家不要怕。”

可是,等救援队伍赶来的时候,小春玲由于过度的劳累,终于支持不住,昏倒了。

小春玲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够像普通人一样的生活,能够顺到足够的钱恢复容貌。以后能够做导游,向人们讲述她见到的美好的事情。这是多么朴实的愿望。

我们感动于“敬礼娃娃”的从容,“可乐男孩”的乐观,“微笑宝贝”的勇敢,而张春玲让我们感动的实在是太多了:对死亡的藐视,对险境的淡定,对他人的无私,对逆境的坚强,对生活的热情。

  还有一个叫李阳的孩子,他并不特别出众,如果不是这场大地震,他的日子应该会平静流过。但是这个男孩在这场大地震中“非比寻常”的举动,却成为一个关于生命、希望,关于爱和坚持的符号。地震废墟上,李阳托着吊瓶给廖波输液的照片因媒体的传播而震撼了千百万善良的中国人。

5月12日,两个男孩的命运被紧紧连在一起。活泼好动的李阳那一天前往县委礼堂,在一个活动中代表学校表演街舞。14时28分,活动尚未开始,县委礼堂便在大地的晃动中崩塌下来。幸运的是,李阳和同学们在生死瞬间及时撤离出来。

周遭的建筑物陆续倒塌,余震还在不断持续,在焦急等待的过程中,惊魂未定的李阳得知北川中学已被夷为平地,一个小时之后,情况稍微稳定下来,活动组织者安排学生们离开,李阳的第一个念头并不是回家看看,而是迅速地向学校的方向飞奔而去。

“不知道为什么,我当时有个很强烈的感觉,我的父母肯定没事,但我很担心同学校的表妹,我要去救她。”李阳说。

这段只有十几分钟的路程,此时却是那样艰险而漫长。当他回到那个再熟悉不过的学校时,眼前的景象令他完全惊呆了:

每天传来琅琅读书声的教学楼从视野里消失了;赶到的医护人员正在残垣断壁中艰难地搜救;平日里嬉戏玩耍的操场上,到处是满身血污的学生。李阳冲上了瓦砾堆,他听见石板下传来了呼救的声音—那里还有人!当他走近细瞧时,才发现被压在底下的竟然是自己的好兄弟廖波。

由于被石板压住了腿部,廖波暂时无法被救出。赶来的医护人员为他打上了点滴,但是还有太多的伤者需要救助。此时没有人能够停下脚步照料他,李阳立即承担起手举吊瓶的重任。

当时廖波的神志非常清醒,在痛苦地呻吟,李阳大声地在一旁鼓励着他,让他一定挺住。当时他说的一句话,事后感动了无数人:“你是我最好的兄弟,我不想你死!”

在李阳的记忆里,尽管那个下午目睹了恐怖景象,但是仍然有几位同学和他一样,也在废墟中千方百计地救助着兄弟姐妹。当时余震仍在持续不断地袭来,脚下的废墟还在不时剧烈颤抖,但此时李阳的脑海中已不再有任何恐惧的感觉,“因为活了第二次的关系,我从此以后就什么都不怕了!”

患难与共的兄弟情、手足情,这是李阳给我们的感动。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乐观面对人生,爱护他人,持之以恒,这是李阳给我们的启示。

生命本身就是奇迹,生命一直在创造奇迹。在这次地震灾难中,一个又一个奇迹接连被创造,被刷新。

马小风,一个乐观的女孩,被埋废墟仍自信乐观,为自救居然在废墟内匍匐前进十来米,找到3名生还同学;被困80小时被解救后,居然奇迹般地一瘸一拐地独自走出废墟。

马小风是绵竹东汽中学高二(2班学生。5月12日下午1时,马小风和同学们来到教室。下午2时28分,正在上数学课的马小风突然感到课桌猛烈摇动起来,同学们惊惶失措。“正在上课的王伟光老师大声呼喊,要大家立即躲在课桌下。”马小风说。由于他们的教室在四楼,如果当时慌乱逃跑,肯定会被垮塌的楼房砸中,因此所有同学立即听从老师的指挥,躲在了课桌下。不到几秒钟,天花板突然就砸了下来,整个教学楼垮塌了。

当马小风从昏迷中醒来时,发现周围一片漆黑。浑身无力的她,用唯一能动的左手迅速检查了身体,发现后脑勺流血了。马小凤立即用书将自己的头垫起来。这时,马小凤右边的一座墙壁外传来了同班同学殷少华的声音。她立即大叫殷少华的名字,两人取得了联系。马小凤慢慢地冷静下来,调匀呼吸,把手和腿从石缝中抽出来。

可是,随后股少华告诉她,她的腿被砸下来的天花板砸着,动弹不得,要马小风帮忙拉她的裤腿。马小凤使劲拽着她的裤腿拉,可是毫无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殷少华的声音越来越弱,慢慢地,一墙之隔的殷少华没有了声息。“我知道她不行了。”那是马小风在整个被困过程中最绝望的时候。

当马小风深陷绝望的时候,突然响起的两个声音给她带来了一丝希望,那就是埋在她附近的同年级同学葛轲和曹健强。马小风首先发现其中一个声音就是同班的曹健强,她立即和曹取得联系。曹告诉她,还有一个高二6班叫葛轲的人在他的身边。“我感觉又有了希望。”

曹健强告诉小风,他的腿被压住了,只要把压住他的水泥板挪开就可以出去了;随后,他又鼓励小风,她的伤情最轻,四肢都可以活动,不能默默等死,一定要积极自救。“我们互相鼓励,告诉对方不能哭,只要一哭就会浪费能量,我们要尽量冷静,小声说话,不要激动。”

马小风尝试过大声呼救,但是没有任何回应。她又摸到了身边的一根半截课桌腿,不断敲击压在头上的水泥板,可是仍没有任何回应。“我当时以为,自己的教室在四楼,是教学楼最高的楼层,自己应该不会被埋太深,只要继续敲一定会有人听见。”她说。

曹健强告诉马小风,只要她向右爬一定能爬出去,“他还和我说,要我带医生和水来救他”。于是,马小风开始了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她利用课桌腿和双手,在废墟中开出了一条道路,一米一米地向前移动。可是她爬了很久也没有找到出口,直到她又发现了一名受伤的同学—高二(6)班的薛枭。被救后,马小凤才知道,原来,她在废墟中的自救爬行长达10米,竟从“四楼”爬到了“一楼”。

“在最后几十个小时里,我们就有四个人一起说话了,大家就在废墟里相互鼓励。”马小凤说,他们互相之间告诉对方,千万不能睡觉,“我们很害怕自己一睡就再也醒不过来了。”

“有一段时间我很饿也很渴”,马小凤说,我曾听说过有人在困境中喝尿来生存下去,但是我当时还没有想过要这样做。经过近75个小时的等待,这帮被压在最深处的孩子们的呼救声引起了救援人员的注意,随后,4人被先后救出。马小凤说,她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那些救了她的人,“大家都不休息在抢救我们,我很感动,将来有机会,我一定要当一个志愿者,像他们一样来帮助他人”。

马小凤的故事告诉我们:信念是一股巨大的力量,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失去对生命的信念。

国家应急广播—应急档案,今天,为您讲述:汶川大地震中的孩子们,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我是百宁,明天见!